百廿诞辰,他是新中国第一批院士

原创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

他在北大创建了

我国第一个胶体化学教研室

他是中国对国际胶体科学研究和发展

作出杰出贡献的第一人

他选定填补胶体科学这个空白点

为祖国贡献余生

他就是新中国第一批学部委员(院士)

北大原副校长傅鹰先生

今年,是傅鹰先生百廿诞辰

谨以此文缅怀先生之风

记录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家国天下

傅鹰先生(1902~1979)

01

少年求学凌云志

1902年1月19日

清政府外务部官员傅仰贤喜获麟儿

取名傅承仁

睹国运衰退,叹民族危亡

傅仰贤遂将“承仁”换作“鹰”字

肃其羽于苍穹,扬国威于牧野

傅鹰之名

饱寄时代风云下的国运之托

20年代傅鹰先生在北京故居

1919年,傅鹰考入燕京大学化学系

正是这一年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

在昏沉的华夏大地擎起耀眼火光

也映照在傅鹰热血澎湃的心中

从此,科学救国的信念

激励傅鹰奋进苦读,勇攀高峰

20年代傅鹰先生在北京故居读书

1922年,傅鹰以优异成绩

考取公费赴美留学名额

读博期间,傅鹰通过实验

打破著名的“Traube规则”

全面揭示了溶质在溶液中吸附的规律

成为胶体化学教科书中的经典

1928年,傅鹰获得密歇根大学博士学位

成为中国对国际胶体科学研究和发展

作出杰出贡献的第一人

在美国留学时的傅鹰先生

02

觅得知己同努力

傅鹰在密歇根大学求学期间

遇到了一生的伴侣兼知己

年轻有为的学妹张锦

两人的相识出自一场化学实验“事故”

一天,张锦在做实验时

不慎将一瓶水银碰倒

同在实验室的傅鹰见状跑过去

用滤纸作勺把地上的水银一粒粒舀起

最后在地上撒硫磺粉,防止水银挥发

张锦望着额头上

累得满是汗珠的傅鹰

心中非常感动

从此,二人相知相恋

共同面对未来和远方的一切

傅鹰先生与夫人张锦

1928年,傅鹰收到化学公司的高薪聘请

要求他长期在公司工作

面对这样的大事,傅鹰前来与张锦商量

彼时,18岁的张锦说:

“我们花了中国很多钱到国外留学,

不是件容易的事。

现在如果留在国外,为外国人做事,

对不起中国人。”

傅鹰毫不犹豫地拒绝了那家公司

1929年夏,傅鹰回国任教

在航行于太平洋的轮船上

傅鹰以“待归来,整理旧山河,同努力”

书赠尚留美继续学业的张锦

1935年,张锦回国

这对结缘于科学王国的神仙眷侣相伴相随

共同度过了整整38个春秋

傅鹰先生与夫人张锦

03

学成报国信念坚

1934年,重庆大学刚刚建立

傅鹰和妻子张锦远赴重庆

在山城,二人被誉为“一对布衣教授”

黑布长衫,冬天二人各一件

短袖蓝布长衫,夏天穿用

他们每月的薪水除了留出基本生活费用

给天津父母寄去一笔

其余全部捐献出来

支援在抗日前线奋勇杀敌的将士

傅鹰先生慰问志愿军

1941年,傅鹰出任厦大教务长及理学院院长

面对中国国民党的工作要求

傅鹰怒不可遏,公开声明:

“我宁可不当校长,也不加入国民党!”

与国民党彻底决裂

40年代在实验室

1944年底,傅鹰夫妇再度赴美

面对迷茫的局势

傅鹰坚定地说:

“我们真正的希望在延安!”

40年代与夫人张锦在街头

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对英舰的声明

再次唤起了傅鹰归国的决心

近百年来,中国何曾如此扬眉吐气!

封存在记忆里的伤痛再次翻涌出来

于是,夫妇二人毅然决定回国

“我回国后,主要从事教学,

我要用我学到的东西

培养更多的新人!”

傅鹰先生与妻女

1950年8月31日,傅鹰夫妇

旧金山登上了“威尔逊总统号”客轮

冲破浩瀚太平洋的重重雾霭

义无反顾地向着东方的红日驶来

两次出国、两次回国

不变的,是傅鹰夫妇坚定的信念

与赤诚的爱国心

50年代傅鹰先生一家在中关园

04

栽培青年谦君子

1954年,傅鹰来到北京大学化学系

张锦也于1959年调入北京大学

此后,傅鹰夫妇一直在母校北大化学系工作

直至生命的终点

傅鹰先生与夫人张锦教授及子傅本立、女傅小波

教学被傅鹰先生看作

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

他有一个规矩:

在上课前一天闭门谢客

一心一意磨教案、抓重点

他的学生吴世康回忆道:

一次,他有事去找傅鹰先生

但却忘了傅先生上午有课

傅鹰先生见到他后,严肃地说:

“我上午要上课,

在上课前我是不讨论工作的。”

1954年傅鹰先生(前排左五)和前苏联专家诺沃德拉诺夫(前排右二)与北大化学剂胶化教研室研究生、进修教师及部分教师合影

1956年傅鹰先生与56级同学在一起

在课堂上,傅鹰先生既严厉、又谦逊

“课堂上我的话就是法律!”

“在科学上,你和我一样,永远都是小学生。”

傅鹰先生认真严谨又不以大家自居

他的课堂上总是人满为患

讲台两边和纵向过道都满是席地而坐的人

1957年傅鹰先生与胶化毕业班在一起

1965年傅鹰先生与北大化学系59级胶化班同学合影(前排右起第六人为傅鹰先生、第七人为原北大校长陆平同志、第八人为原北大化学系主任孙承谔先生)

对学生,傅鹰先生认真又严格

若考试测验有学生作弊、抄袭或不按时交卷

他都断然以“0”分论处

作业提交超过时限,则拒绝接收

结果,学生都刻苦学习、日益精进

考试时优秀者比比皆是

见此,傅鹰先生欣慰地说:

“不严不足以示爱。”

与学生在一起的傅鹰先生

走在学生中的傅鹰先生

对自身,傅鹰先生更是一丝不苟地要求

先生常说:

“科学的进步

是建立在精益求精的基础之上的。”

因此,他总是不断充实、更新和改写所编教材

从不轻易出版

只有《化学热力学导论》一本教材在先生生前出版

而培养过数代学生的《大学普通化学》

却在他逝世后才正式出版

1987年,该书被授予国家级优秀教材奖

傅鹰先生所著教材《化学热力学导论》

傅鹰先生所著教材《大学普通化学》厦门大学讲义版

1954年,傅鹰利用自己的胶体化学专长

首先在北大创建了

我国第一个胶体化学教研室

呼吁重视和提倡科学研究

他下定了“不怕玷污双手和搅痛脑筋的决心”

选定填补胶体科学这个空白点

为祖国贡献余生

1964年傅鹰先生(前排右一)与北大化学系胶化教研室研究员在香山

50年代傅鹰先生与周培源、黄子卿、文重、苏联专家在一起

1963年傅鹰先生赴山东大学讲学时,在济南趵突泉合影(右第三人为傅鹰先生,第四人为山大化学系主任阎长泰教授,左第一人为杨孔章,第二人为王果庭)

1972年傅鹰先生(前排右三)和化学系部分教师与来访的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教授田心棣(前排右二)合影

他始终坚守在北京大学

胶体化学以北大为中心

在全国范围内开出繁盛的花朵

著名名化学家唐有祺院士评价道:

“是他把胶体科学的各个领域都带动了起来。

他是新中国胶体科学的主要奠基人。”

唐有祺为傅鹰先生诞辰100周年题写贺词

元龙豪气无双士,入海探骊

登坛挥尘,桃李树满神州

先生一生求学报国,滋兰树蕙

以北大化学系为据点

将化学与国家进步相连

促进国家的工业化、建设我们的科学

引领胶体化学在全中国星火燎原

他是中华的赤子

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光辉典范!

傅鹰先生的青铜塑像

原标题:《百廿诞辰,他是新中国第一批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