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日中午,广东梅州籍开国少将、原北京军区工程兵政委杨永松将军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4岁。至此,1955年首批授衔的开国少将已全部离世。
生于1918年的杨永松,是大埔县百侯镇侯南村人,他身经百战,生前一直心系家乡发展。9月2日,记者来到杨永松的家乡大埔,采访他在梅州的亲属外甥黄献华,以及当地干群,共同缅怀这位开国将帅。
△杨永松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连志城 翻拍)
家境贫寒,少小离家参加革命
在古邑侯南,有个地名叫茶亭下,沿着鹅卵石小路往前走,一座写着“国柱公祠”四字的老屋映入记者眼帘,这里便是杨永松的出生地。“我家是祖祖辈辈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客家人。”杨永松在15万字的回忆录《硝烟往事》中这样写道。
△国柱公祠,杨永松出生于此。
杨永松出生在侯南村的一个贫苦家庭。父亲是个裁缝,因生意难以维系,改靠卖咸鱼咸菜为生。母亲一边带着四个孩子,一边租地种粮种菜,过得十分艰辛。杨永松5岁左右,杨父积劳成疾因病去世,家里的日子变得更加艰难,但杨母还是坚持送杨永松去镇上的步梯小学读书。
上世纪20年代,大埔的中共党组织在乡村进行广泛政治宣传,工会、农会等组织纷纷成立。1927年,杨永松受到革命启蒙,加入学校组织的劳动童子团,参加大会和示威游行。同年冬,杨永松的二哥杨鹤松在新加坡加入共产党后,回乡进行革命活动。
次年,杨鹤松参与了声势浩大的“百侯暴动”,给反动势力当头一棒,在国民党当局反扑之际,暴动力量只得撤出暂避,二哥的撤离,使得杨永松不得不去替人放牛为生。1930年,杨永松结束“放牛娃”生涯,在二哥安排下去闽西,随后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留在县委机关打杂,正式开始了革命工作。
身经百战,革命路上历经艰辛
在《硝烟往事》中,杨永松用了大量篇幅来记录12岁参加革命以来的岁月。
1934年,在第五次反“围剿”中部队东进闽西的路上,杨永松病倒,留在后方医院休养。与部队失联后,杨永松打听到四天半后红一军团将在于都集结,他和十几位红一军团的伤病员立即出发,连夜赶路,即使脚磨出了血泡,变得肿胀,也不敢怠慢。第五天下午,杨永松终于赶上了部队。
赶到部队的次日,杨永松接到傍晚部队就要出发的通知。当时的他还没有意识到,二万五千里长征就这样开始了。在突破敌人封锁时,由于身体虚弱,杨永松下山经常滑倒,他在回忆录中写道:“脚被碰破鲜血淋淋,个别时候也伤心哭过,但心里只有一个念头:紧跟上队伍,绝对不能掉队!”爬雪山,过草地,历经千辛万苦,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回忆录中记录了红军战士参加长征的种种艰辛。
从“放牛娃”成长为“红小鬼”,杨永松从大埔苏区出发,走进革命队伍,福建、江西、湖南、贵州、云南、四川、甘肃、陕西、山西、山东、河北等地均留下他的足迹,然后到了东北,进入北京,走过大半个中国,可谓是身经百战。
在1949年10月1日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上,聚集天安门广场的几十万军民进行了盛大的阅兵和庆祝游行。杨永松的战车师参加受阅,坦克编队以整齐的队形,缓缓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了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1955年,37岁的杨永松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为最年轻的开国将军之一。1957年8月,杨永松从解放军政治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原北京军区工程兵任副政委。
心系家乡,一草一木总关情
“杨永松将军是我母亲最小的亲弟弟,我叫他阿舅。我的四位舅舅都参加过革命。”9月2日上午,记者见到了杨永松77岁的外甥黄献华,老人告诉记者,他在1日晚上得知舅舅离世的消息,感到非常悲痛惋惜。多次与舅舅见面的场景浮现在他眼前。
△黄献华向梅州日报记者讲述杨永松生平。
“1950年,第一次见到舅舅时我才6岁,他回乡探亲的路途遥远,当时,他从天津辗转到汕头,然后坐船来到大埔高陂,走路回到了家乡百侯。”黄献华说。解放后,杨永松回过五次家乡,每次都会住上一段时间,和父老乡亲见上一面,叙叙家常。黄献华和他母亲也曾到杨永松所在的部队或后来的北京居所探望他,聊聊家乡发展变化、乡亲们的生活情况。
△1984年杨永松(左二)携夫人回到百侯,与姐姐杨五娣(中)一家合影,后排左一为杨永松的外甥黄献华。(连志城 翻拍)
杨永松回乡的机会并不多,但家乡的一草一木总令他牵肠挂肚。101岁时,他还向黄献华问起:“老家的大树、石桥还在吗?去往母亲墓地的路现在好走了吗?”除了见面叙旧,杨永松还与黄献华等在梅亲属一直保持着书信往来。每张合影、每封书信,都被黄献华悉心保存着。
△黄献华家中墙上挂着不少杨永松相关的相片。
△黄献华保留的杨永松寄来的信件。
“多年前,舅舅知道我也参军进入部队,他曾叮嘱我‘对党要忠诚、做人要诚实、学习要认真、工作要负责’,这五句话被我铭记在心。为了纪念他,我在建房时将房屋取名为‘永福楼’,并作了一副对联‘永崇伟业松高洁,福寄桑梓竹垂廉’,意为舅舅一生追崇革命事业,一生清廉为人民造福。”黄献华说。
△黄献华展示杨永松赠予他留念的回忆录《硝烟往事》。
赓续血脉,红色基因代代传
听闻杨永松将军离世的消息,大埔干群、乡贤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2019年,老家在大埔的张云开、蔡俊发等人,专程到北京拜访杨永松。“当时,杨老将军已有百岁高龄,但精神矍铄,他的着装和家里的摆设都非常朴素。”大埔籍退休老干部张云开回忆说,当天,他特地带了侯南村产的蜜柚到北京,给老将军尝尝家乡的味道。如今,张云开的手机里还保存有杨永松端着蜜柚的照片。如今,又到蜜柚成熟时,他很是怀念和感慨。
△2019年杨永松在北京品尝大埔蜜柚。(连志城 翻拍)
“杨永松将军的革命故事在侯南村口口相传。”侯南村党总支部书记杨武祥说,侯南村是百侯镇的中心村,该村充分挖掘和活化利用红色资源,讲好革命故事。依托百侯镇红色革命事迹展览馆、烈士陵园等阵地,村委经常组织开展集中学习活动,引导党员干部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杨永松儿时曾经暂住的恭励公祠,现在是百侯镇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百侯镇红色革命事迹展览馆陈列了杨应彬、肖光、杨永松等一批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民族英雄的革命故事,展馆自开放以来迎来众多党员参观学习。百侯镇年轻党员干部丘国杰说:“没有革命先辈的浴血奋战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杨老将军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百侯红色革命事迹展览室展出了不少杨永松的感人革命故事。
【杨永松个人简介】
1918年出生于大埔县百侯镇侯南村。
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永定县儿童团团部组织科科长、组织部部长、巡视员,红十二军一〇一团文书、二师政治部技术书记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三、第四、第五次反“围剿”战役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五团政治处技术书记、师直政处教育干事、师政治部秘书、师直政处教育股长、特务团政治处主任、师政治部秘书长、教导二旅五团政治处主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校部秘书科科长等职。参加平型关战役和山东敌后反“蚕食”“扫荡”诸战役。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副秘书长、第四野战军战车师政治委员等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华北军区装甲兵政治部主任、原北京军区工程兵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等职。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和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文/梅州日报记者:江婵
图/梅州日报记者:连志城
(部分资料参考自《硝烟往事》,张云开、甘海洋对本文亦有贡献)
编辑:张晓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