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性阅读障碍揭秘
第三阶段:学龄初期(约3~6岁),主动性vs.内疚感。这个阶段发生在第四年至第六年左右,与弗洛伊德的性心理人格发展阶段中的性器期一致。这一阶段,儿童所处的家庭氛围、文化和价值观念对儿童成长具有重要影响。
在这一阶段,儿童能更多地进行各种具体的运动神经活动,知觉和肌肉运动更加精确化,更灵活地运用语言和更生动地运用想象力。这些技能使儿童萌发出各种思想、行为和幻想,以及规划未来的前景(如长大了要做什么)。
随着能力的增长,儿童获得了更多的移动自由,建立了更宽的物理环境,活动范围可以扩展到家庭的范围以外。语言发展已经达到足够水平,从而使他们能够提出问题,最喜欢问的问题是为什么。
除了模仿行为外,个体对周围的环境(也包括他自己的机体)充满了好奇心,知道自己的性别,也知道动物是公是母,常常问问这,动动那。埃里克森说:“这个阶段的儿童一般对形状规格的差异,特别对性别差异都产生一种毫不厌倦的好奇心……现在他在学习上大胆探索且精力充沛。这就致使他越出自己有限范围,投入未来无限的前景之中“(1959,第76页)。
在前两个阶段,儿童已懂得他们是人,现在他们开始探究他们能成为哪一类人。在这个阶段,儿童检验了各种各样的限制,以便找到哪些是属于许可的范围,哪些又是不许可的。这一阶段儿童在生理上达到了第一个成熟期,他们开始利用自己的生理能力干许多具有侵犯性的事情,如打人、讲话中冒犯别人。
好奇地探索也是一种侵犯性,他们开始有了不少幻想,有了一些目标,并为目标实现而努力。好奇心也向性别差异发展,“对异性父母的爱恋情结“发展了起来,但这是不允许的。社会生活的习俗和传统不允许这些东西发展和存在。
因此儿童这一阶段面临的是,他要探索哪些是允许的,哪些是不允许的。他们面临着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在这一阶段“超我“产生了。超我的产生主要来自于父母及处界的反应。他们在做事情时总会受到别人的注意,如果受到支持,以后会继续做。
这时候,如果儿童的好奇心和主动性探索活动得到大人的鼓励,并且还提供更多机会让他们得以自由地参加各种活动;儿童提出的大量幼稚的问题也及时得到了大人耐心地解答,儿童就会有一种愉悦的感觉,主动性就会得到进一步发展。发展出一种自主的意识,会更加强调自己的意图,会对周围环境的进行更为积极地探究,会按自己认为有效的方式行事,使自己的潜在能力得到发挥。
而且,伴随语言技能的迅速发展,一方面儿童通过言语探询来掌握新知识,同时刺激了儿童的沟通意识或主动沟通能力,行为的主动性自然而然地也相应得到发展。
相反,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主动性活动采取否定、压制的态度,对孩子的自我创造、想像等进行挖苦、嘲笑甚至辱骂,就会使他们认为自己的游戏是不好的,自己提出的问题是笨拙的,致使儿童产生内疚感、挫败感甚至罪恶感。
由于缺乏自主性,当他们在考虑种种行为时总会习惯性地自责、内疚,所以,他们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隘的圈子里,今后将寻求一种规矩的生活。因为这样不会犯错,不会受指责,这样很安全。如果他的主动活动总是遭到指责,他会感到似乎自己本身就是被讨厌的,由此感到愧疚,感到自己是多余的,就会唯唯诺诺,止步不前。
◆ 因此,如果父母鼓励儿童的独创性行为和想象力,那儿童会以一种健康的独创性意识离开这个阶段;
◆ 反之,如果父母讥笑儿童的独创性行为和想象力,那儿童就会以缺乏自信心离开这一阶段。
如果儿童在这个阶段获得的自主性胜过内疚感,就会形成目的的品德。埃里克森把目的解释为:“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尽管这种目的曾被幼年的幻想,被内疚、被对惩罚的丢魂落魄的恐惧所阻挡“(1964,第122页)。有目的品质的儿童富于想象力和创新性、主动性和进取心,具有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不怕失败和惩罚。因为有这种勇气,所以不会为幼儿期想像的失利、罪恶感和惩罚的恐惧所阻止。
游戏在本阶段占中心地位,执行着自我的主要功能,并在解决内心各种矛盾中体现出自我治疗和自我教育的作用。父母应当鼓励孩子游戏,为孩子的游戏提供条件,父母需要积极地参与到儿童的游戏中,扮演游戏角色,暂时忘掉自己是个大人,多让孩子在游戏中作主。
本阶段儿童的社会关系,已从儿童-母亲-父亲的三角关系逐渐扩充到社会伴侣,幼儿的社会重要他人扩展到家庭所有成员,也包括承担教养的幼儿园教师,幼儿是在与所有亲密成员的交往中,在这些成员对自己的态度中,形成更为精确的自我感觉,形成主动感或内疚感。
埃里克森认为,个人未来在社会中取得的成就与儿童在本阶段所达到的主动性程度有关。在这个阶段,儿童仍有从他人那里获得安全和帮助的需要,家庭成员、幼儿园教师,都有责任在保持儿童主动性的前提下,对他进行帮助和指导。
随着儿童在前面三个阶段中所遇到的危机得到积极的解决,就获得了希望,意志和目的三个积极的品德。
① 危机:主动性vs内疚感
② 品德:目的
③ 主要影响者:家庭
张伟娣文,雅颂审阅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