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恳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1948年出生;曾任世界卫生组织太平洋岛国技术支援司司长、驻太平洋21个岛国与地区的代表,有丰富的国际卫生合作与卫生外交工作经验;退休后数次担任世界卫生组织临时顾问,协助国内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有关医改、卫生经济等方面的科研工作,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著有《一个世卫官员与色彩的对话》等。
音频
正文
20世纪末,世卫组织面临资金困难。为了保证能满足会员国对经费的需求,西太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削减办公室的开销,包括削减工作人员。
1996年和1998年,西太区办公室负责医学科研和负责输血安全、临床实验室技术的两位同事先后退休,区域主任决定冻结那两个岗位,先后把他们俩的工作都分派给了我。
这两个都是P5级资深官员的职位,我一个学中医的P4级官员,除了完成自己的分内工作,还要承担起另外两个P5级官员的工作,加起来,我应该是“P14”级了,可惜联合国系统并没有“P14”这么高的级别。
医学科研的任务是资助一些科研项目、组织培训班、负责西太区科研顾问委员会和西太区的世卫组织合作中心的工作。我还参加了总部起草两个有关医学伦理的指南的工作。临床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培训。
作者在国外讲课
对于输血安全,我纯粹是个外行,只在上学时听老师简单地提到过,在实践中根本没接触过。人类很早就知道血液对生命的重要性,知道血液流失到一定程度会造成死亡。
古代就有人尝试用输血挽救生命,但因为没有可靠的科学技术支持,结果是血淋淋的。直到19世纪,人类才对血液有了更清楚的了解,输血才成为有效的医疗手段,挽救了无数个生命。
在输血实践中,人们慢慢也注意到了输血可以传染疾病。供血者血中携带的寄生虫、病毒和细菌可以传染给受血者。
1991年10月22日,法国《世界报》报道了一千多名接受输血治疗的血友病患者感染上艾滋病病毒的事故。这次医疗事故引发了一场政治风波。随后,很多发达国家重组、改革了他们的输血机构,输血安全也成为世卫组织的重点项目。
1985年,人们在一家献血站献血。因为法国政府部门的渎职,让许多民众因输入被污染的血液感染艾滋病。
让一个外行负责一个专业重点领域,对整个组织和外行本人来说都是一种冒险。联合国组织的“冒险精神”再次给我提供了突破自我的空间。
俗话说得好:“摸着石头能过河。”我还是“祭”起我的笨办法,挤时间,“死”用功,把办公室档案柜中的相关文件,包括世卫大会和区域委员会的相关决议、会议报告、出差报告等找出来一份份仔细阅读,认真推敲。西太区还有个不错的图书馆,能找到的相关图书,我都找出来作为参考资料。
因为工作需要,我常去日内瓦参加总部组织的有关输血安全的会议。有一类会议被称为“老朋友俱乐部”,虽然会议的名称可能不一样,讨论的侧重面有差别,但出席会议的人多是同一批人,相互之间,知根知底。
在会上,他们认真严肃地讨论输血过程中一些具体的技术细节。他们会碎片化地讨论一个技术问题,并为此而争执,但他们不会翻脸。
开会是件累活。组织一个会很累,听一个会也很累。你得认真听,仔细想,有了好想法还得想怎么说几句。在一些会上闷声不响不说话,并不被认为是矜持谦虚,反而有人会觉得这个人不懂、无知、没想法。
作者(中)在“安全输血在中国”讲习班
在开头的两次会,我除了按议程介绍西太区输血安全的情况,其他时间只是认真听。其他与会者都是世界级的专家,在他们各自的领域里是顶尖的专家,听他们的发言,能学到很多东西,他们都是我的老师。
当然,听着听着,也能听出点问题,听出点想法。人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们太关注他们各自专长的安全输血链里的某个细节,而不在山林中的外行,从远处看,从另一个角度看,也许也能看到一些内行所看不到的东西。
在第三次参加总部的输血安全会议上,我谈了点我的想法。我说的要点是临床输血服务是包括采血、验血、供血和用血等环节的一个链,这个链组成一个系统,而输血链又是医疗服务体系中的一部分。保障输血安全不仅仅是技术问题,也是个系统组合的问题。
保障临床输血的安全,也要考虑怎么组织输血链,怎么协调系统各个环节间的连接。完善的技术手段与规范,需要由良好组织的系统来执行。我说得很认真,但“老朋友俱乐部”对外来人说的话没兴趣。
作者(中)任职世界卫生组织大使时,与斐济总理的合影。
在另一个会议上,我再次提到要整体考虑加强和改善输血服务系统,这正是与会人员所在发达国家前几年做的事,我问他们为什么不愿意把他们自己国家的成功经验介绍到发展中国家。
在同一个会上,我再次斗胆发言。我强调新技术和先进仪器设备都需要人来操作,为了保证质量标准,就要把某些过程集中管理,减少人为的失误。
我拿麦当劳为例,麦当劳有很多门店,但每个店并不自己做汉堡和肉饼。为了保证每个汉堡和每一块肉饼符合标准,麦当劳有专门的工坊制作汉堡和肉饼,再配送到各个门店。各个店所要做的就是把送来的半成品加热后卖给顾客。
终于有一位来自法国的女专家表示我的说法有一定道理,值得考虑,建议其他人认真听听我讲的。随后,两位美国专家也表达了相同的意思。他们开始想我说的有没有价值时,我已经在想怎样在西太区国家先行推动临床输血服务体系的重组与改革,建立国家统一协调下集中的临床输血体系了。
作者(左二)在上海血站调研
那段时间,中国政府拨巨款支持中西部五个省份的血站建设。我和卫生部有关司、处合作,去了上海、杭州、西安、成都、武汉、南京等地协商与实施输血服务体系的改革和新技术的推广,提供服务。
通过在中国推动国家统一协调下的输血体系,趁热打铁,2001年5月初,我们在北京组织了“安全输血在中国”讲习班。5月底和11月在杭州和上海组织了两个大型输血安全国际会议,扩大国际影响力。近400位国内外官员和专家出席了会议。
中国和西太区的输血安全工作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上海会议期间,我两次与一位美国来的政府资深顾问和美国驻华大使馆的科技领事见面,讨论美国对中国输血安全项目的援助。我还和澳大利亚红十字会输血服务首席执行官进行了会谈,讨论西太区与澳大利亚红十字会的合作。
作者在WHO工作时制定的科研方法指南等
2003年12月9日至12日,西太区在墨尔本召开了“国家统一协调下的输血体系区域会议”。会后,我们出了本166页的会议报告,归纳了经验,分享各国的成果,提出建立国家统一协调下的输血体系的行动方案。
原标题:《国际公务员的成长 | 外行领导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