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起猴痘,提到天花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Monkeypox virus,MPXV)感染所致的一种病毒性人兽共患病,通过接种疫苗可获得有效保护。
猴痘病毒于1958年在绿猴中被发现,1970年在刚果金民主共和国一名疑似天花患者的标本中首次分离到猴痘病毒,为首例确诊的人类猴痘病毒。
人类猴痘病例主要分布在非洲中、西部热带雨林地带,自1970年以来,已有11个非洲国家(贝宁、刚果民主共和国、刚果共和国、喀麦隆、中非共和国、尼日利亚、科特迪瓦、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加蓬和南苏丹)报告人类猴痘病毒。
猴痘病毒与天花病毒、痘苗病毒和牛痘病毒是正痘病毒中对人类致病的4种病毒。他们的抗原性质基本相同,彼此之间有交叉免疫性。由于在1980年消灭了天花后并随后停止接种天花疫苗,猴痘已成为公共卫生领域最重要的正痘病毒。
疫情状况
猴痘病毒存在于西非和刚果盆地两个分支,两者具有明确的流行病学和临床转归差异,西非分支猴痘患者的病死率约为3.6%,刚果盆地支的猴痘患者病死率可达10.6%。2022年5月以来的猴痘疫情经测序分析,病毒属于西非分支。
2022年非洲共有5个国家报告猴痘病例,分别为刚果民主共和国、尼日利亚、喀麦隆、中非共和国和刚果共和国。
非洲以外地区的猴痘疫情较少,且本地传播有限。
美国2003年猴痘暴发疫情波及6个州,累计报告病例47例,为非洲以外首次报告猴痘病例的国家。调查显示多数病例有宠物草原犬鼠(常称作土拨鼠)接触史。
英国于2018年、2019年和2021年累计报告7例猴痘确诊病例,其中,输入病例均有尼日利亚旅行史,回到英国后发生有限续发传播。
2022年5月以来,全球已有英国、西班牙、葡萄牙、美国、加拿大等23个国家报告猴痘疫情,波及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澳大利亚)和亚洲(阿联酋)。近期,世卫组织报告,美洲成新增猴痘病例最多地区,60.3%的猴痘疫情来自美洲地区。排名前十的国家为:美国、西班牙、巴西、德国、英国、法国、加拿大、荷兰、秘鲁、葡萄牙,占总病例数的88.9%。
多国疫情显示,猴痘病毒已发生人际传播,主要为男男同性恋聚集性疫情,需要动态严密关注并分析感染和流行态势。
细说猴痘
猴痘病毒是全长约为197kb的双链DNA病毒,属于病毒科正痘病毒属,该病毒很容易人工培养,在人、猴、鼠、兔等来源的细胞和鸡胚绒毛尿囊膜中都能很好地生长并引起细胞病变。
传染源
猴痘病毒的主要宿主为非洲啮齿类(非洲松鼠、树松鼠、冈比亚袋鼠、睡鼠等)、灵长类(多种猴类和猿类)。感染动物及猴痘病毒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
病毒经黏膜和破损皮肤侵入人体。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的呼吸道分泌物、病变渗出物、血液、其他体液,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而感染。
人与人之间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亦可在长时间近距离接触时通过飞沫传播,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有可能感染病毒,还可通过胎盘从孕妇传播给胎儿。
人群易感性
既往接种过天花疫苗者对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护力,因此,未接种过天花疫苗的人群对猴痘病毒普遍易感。
临床表现
潜伏期5-21天,多为6-13天。
发热早期出现发热、寒战、头痛、嗜睡、乏力、背部疼痛和肌痛等前驱症状。90%患者出现明显的浅表淋巴结肿大,如颈部、腋窝、腹股沟等。
发病后1-3天出现皮疹。首先出现在面部,逐渐蔓延至四肢、手心和脚掌均可出现皮疹。
猴痘病毒耐干燥和低温,在土壤、痂皮和衣被上可生存数月。该病毒对热敏感,加热至56℃30分钟或60℃10分钟即可灭活,紫外线和一般消毒剂均可使之灭活。对次氯酸钠、氯二甲酚、戊二醛、甲醛和多聚甲醛等敏感。
消毒
手消毒
建议使用手消毒剂揉搓双手进行消毒,也可选择75%乙醇、过氧化氢等消毒剂。
环境和物体表面消毒
可选择含氯消毒剂、二氧化氯、过氧乙酸、过氧化氢等消毒剂擦拭、喷洒或浸泡消毒。
衣物、床单等纺织品消毒
可选择热力消毒、含氯消毒剂或季铵盐类消毒剂浸泡等消毒方式。
由于存在交叉免疫,接种天花疫苗可预防猴痘。国内非复制型疫苗正在研发中。
✦
原标题:《【健康科普】为什么说猴痘已成为公共卫生领域最重要的正痘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