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浙江宣传 ,作者杭轩
浙江宣传.
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官方公众平台
剧本,是一部电影的灵魂。
享誉全球的奥斯卡金像奖历来对剧本创作高度重视,最佳原创剧本、最佳改编剧本两大奖项,是自1929年5月首届奥斯卡金像奖评选以来一直保留至今的重要奖项。
但要说起被誉为“中国电影编剧的奥斯卡奖”的夏衍杯,知道的人似乎就不那么多了。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夏衍杯的故事。
一
要说夏衍杯,不得不提夏衍。
夏衍,浙江杭州人,历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等职,既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也是中国电影文学的奠基者。
青年夏衍
用当今的流行语来说,他绝对是不世出的“斜杠青年”:翻译家、情报人员、剧作家,身兼数职;文学、戏剧、电影,无一不精。
比如翻译,1927年到1934年,翻译和革命工作“一肩挑”的他累计有500万字译著问世。尤其是他翻译的高尔基著作《母亲》大受好评。再如话剧,他创作的《上海屋檐下》是中国现实主义话剧创作深化的代表,至今仍是中国话剧舞台的保留节目。
当然,最值得说道的,还是他在电影方面的成就。他任编剧的第一部影片《狂流》,被誉为中国左翼电影的开山之作;《祝福》《林家铺子》《春蚕》等经小说改编的电影剧本,至今仍被奉为经典。
1994年,在95岁寿辰之际,夏衍被国务院授予“国家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称号。
1900年,夏衍生于浙江杭县(今杭州余杭)。1995年,夏衍病逝,骨灰撒入钱塘江。浙江既是起点,也是归宿。
夏衍旧居、夏衍教育集团、夏衍研究会……这么多年来,浙江人对夏衍的敬与爱始终厚重。
可以说,浙江一直守护着夏衍文化的根与魂。
夏衍旧居
二
1996年,为了纪念夏衍在电影方面的卓越成就,同时为了鼓励广大专业、业余电影剧本作者的积极性,在原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的推动下,夏衍电影文学奖应运而生。
2006年,夏衍电影文学奖升格为夏衍杯,现为国内唯一的电影剧本政府奖(国家一级奖)。
相较于大家熟知的百花奖、金鸡奖、华表奖等中国电影三大奖,专注深耕电影剧本的夏衍杯虽略显“小众”,却丝毫不影响它在业界的权威与分量。
一是严。评奖过程历时数月,分初评、复评、终评三个阶段,全部采取隐去作者信息的“盲评”方式进行。想要“走后门”?抱歉,没有“门牌”。
二是专。其评委包括电影管理部门领导、院校专业教授、业界著名导演、编剧及影视公司制片人、院线经理等。想靠打榜占C位?抱歉,没有投票“通道”。
三是精。以最近三届的夏衍杯评选为例,参评的作品分别为1039部、1217部、1149部,最终入选的作品分别为34部、35部、15部,竞争激烈,入选率极低。
严苛的标准、专业的态度、广泛的认可,夏衍杯体现的是中国电影对高质量剧本的孜孜追求,更是一代代中国电影人对打造精品剧作的使命初心。
2018年、2019年,夏衍杯两度荣归浙江,在杭州上城(原杭州江干)举办了证书颁授仪式。
遗憾的是,这些年来,浙江还未在夏衍杯评选中有所斩获。
2019年夏衍杯颁授仪式
三
那么问题来了,夏衍故里何时捧回“夏衍杯”?
不久前,我们探讨了“茅盾故里何时再有茅奖”,与这一话题类似,作为夏衍故里的浙江,为什么难再有像《渔光曲》那样,能代表浙江并且家喻户晓的电影?
事实上,当前,电影已是浙江闪亮的文化标签。
论票房,2021年浙江拿下35.74亿,已是全国第三大“票仓”。
论产业,横店、象山两大影视基地,承包了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古装剧。
论环境,浙江影视产业链条完整、政策有力,不乏之江编剧村、中国网络作家村这样的“孵化器”。
但在剧本创作方面,似乎还缺乏与之相匹配的亮眼成绩。
作为人工智能还无法胜任的艺术创作工作,剧本的核心是“人”。编剧人才的挖掘与培养,是推动剧本创作发展的关键一环。因此,不妨将这个问题拆解成三个子问题。
第一,人才从何而来?如果是“科班出身”,那么与北上相比,浙江在专业影视教育,尤其是剧本创作教育方面还稍欠火候;如果是“民间草根”,那么浙江几乎没举办过剧本创作评选的相关赛事,民间编剧缺乏“上升通道”。
第二,人才如何留得住?浙江虽然实施了“影视浙军”培育工程等计划,但对编剧人才的专项支持还显得不足,业内对编剧工作的重视也有待提升。
第三,人才如何写得好?浙江发达的影视产业固然能为编剧们带来更多机会,但高度市场化与快速迭代的影视剧,也容易让剧本成为“快餐”,影响编剧的创作初心。
四
对于电影而言,叫座不一定叫好,更不一定能成为传世经典,剧本亦是如此。也许,让艺术回归“源于生活”的本心,才能找到真正的答案。
回顾夏衍的电影处女作《狂流》,以“九一八”事变后长江流域发生的大水灾为背景,再现封建地主豪绅压迫之下广大农民奋起反抗的场景。抗争烽烟与生活气息相交织,人民的激愤与反抗第一次被搬上银幕。
《狂流》剧照
此后,《林家铺子》《祝福》《故园春梦》《春蚕》等一系列作品,都以浓郁的时代风貌、真实的艺术手法,唤起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家国情怀。
纵览近年来获得“夏衍杯”的优秀电影剧本,亦有不少是通过以小见大的手法反映当地的风土人情与新兴变化。
为电影、为艺术、为时代、为人民而创作,这才是夏衍文化的传承,才是夏衍杯一以贯之的坚持。
在历史底蕴深厚、生态资源丰富、改革创新势头强劲的之江沃土上,同样时时发生着动人的故事,值得通过电影艺术的方式加以记录和传承。
期待在政府、行业与社会的引导支持下,更多编剧人才能来到之江大地,流连于“七山一水二分田”,扎根在时代与人民之中,延续夏衍的艺术文脉。
资料/浙江宣传
原标题:《夏衍故里何时捧回“夏衍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