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美”的石头会唱歌——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崔奇铭

崔奇铭,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正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玉石雕刻大师、北京市劳动模范。崔奇铭大师的玉雕作品受到社会各界和玉雕行业广泛关注,作品在全国玉石雕刻“天工奖”“百花奖”和“工美杯”等专业评审活动中屡获大奖。

在今天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上,崔奇铭大师的众多北派宫廷玉雕作品与广大观众见面。观众可以在展会现场和消费日报官方抖音、视频号直播中近距离地欣赏到北派玉雕源自宫廷的大气之美,听大师讲述一件件玉雕精品背后的创作故事,感悟来自北京玉雕技艺“演奏”出的“石头的歌”。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能给勇敢者以智慧,也能给善良者以欢乐……”这首歌用来形容玉雕行业与玉雕匠人的绝技,再恰当不过了。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崔奇铭就是一位能让石头“唱歌”的人。崔奇铭从艺四十余年,充分继承了传统北派宫廷玉雕技法,同时又融入自己的创新理念,赋予了传统玉雕技艺独特而鲜明的艺术风格与时代特色。他的作品构思巧妙,因材施艺,技艺精湛,巧夺天工,很多俏色巧雕都是难得一见的珍品和孤品。多年来,崔奇铭秉承“择一业,终一生”的大国工匠精神,以“大师之力”致力于北派宫廷玉雕的弘扬、传承、教学、推广等工作,他走进学校,走进讲堂,走进社区,用生动的语言,专业的知识,精湛的技艺,去讲述北派宫廷玉雕的前世与今生。

一块块饱含山川灵气的璞石,在崔奇铭的手中脱胎换骨,焕发出时代的光彩。他以执着一生的艺术精神,让精美的石头“唱出”了时代的赞歌。

源自宫廷的“巧思”

崔奇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玉不琢,不成器,北派玉雕最大的工艺特色,就是要根据每块玉石不同的自然形态进行‘巧作’构思,以达到量材施艺,变瑕为瑜的目的。”

北派玉雕并不局限于“玉”,其材质的选取范围十分广泛,翡翠、青金石、玛瑙、松石、水晶、芙蓉石,甚至有机宝石中的砗磲、琥珀、蜜蜡等材质,都可以在北派玉雕匠人的手中应运自如。究其原因,源于其技艺的特殊“出身”——宫廷造办。

崔奇铭在创作中选取的材料也很丰富,尤其对多彩的翡翠和洁白的砗磲情有独钟。他的翡翠作品以俏色巧雕、皮色巧雕居多,作品充分展现出了天然翡翠中“红皮白肉”或“黄皮绿肉”的自然之美,使材料更富有活力、精神和意蕴。这种俏色巧雕的技艺,也是崔奇铭玉雕作品所具有的独特艺术风格。

谈及俏色巧雕、皮色巧雕,崔奇铭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开盲盒”。

崔奇铭介绍:“北派宫廷玉雕最讲究的是一个‘巧’字,其中既包含了匠人的‘巧思’,也包含了匠人要有巧妙化解、运用天然玉石的瑕疵的‘巧做’能力。很多天然玉石的外表都包裹着厚重的‘皮壳’,每块玉石毛料对于创作者而言都是一个‘盲盒’,不打开料子,就不能知道原料里面的玉质是什么品相。天然玉石在大自然的孕育中,不可避免地会有瑕疵。如何优劣取舍,甚至是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就是对玉雕匠人的最大考验。充分发挥一块天然玉石的自身优势,巧妙地回避、化解其中的瑕疵,等于是为玉石赋予了‘第二次生命’,这也是‘自然孕育’与‘人工技艺’的融合。”

崔奇铭对记者说,一件玉雕作品从毛料到成品需要经历多道程序。创作一件玉雕作品在拿到毛料后,首先要审料,即相玉、问玉。创作者要静下心把原料看透、看明白,甚至能直接看出成品的雏形。比如,有些玉石的毛料“种水色”都不错,但是玉料本身有裂纹、水线,翠色里面有天然的脏点、白棉,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何将瑕疵去除或是进行巧作,创作者需要花费很大心思。“相”和“问”就像是与无声的石头进行交流,把它看得通透。之后,就是进行剥料,把原石中脏和裂的部分去除,留下精华的部分之后,在进行创作构思的时候,还要根据玉石的天然形状与色彩去选择合适的题材,还要考虑如何将玉石中的绿、白、红、黑等颜色结合好。随后,就是落墨画稿,一件玉雕作品的完成经常需要经过四五次的画稿,并随着创作环节的深入,经常会数易其稿。这些准备工作都完成了,才能正式进入雕刻环节,要把平面的画稿变成立体的雕刻,还需要经过四五次的画稿、雕刻,逐渐打磨精细,然后用砂条打磨五六遍进行“上亮”,通过抛光让玉石的质地更好地显现出来。

“北派宫廷玉雕最大的特色就是要将天然的玉石材料之美,充分地挖掘出来。在我的眼中,没有不符合标准的原石,只有不会发现美的眼光。在艺术创作上,既要传承前辈和古人的传统技艺,更要创造性地走自己的路,要从前辈的经验当中汲取营养,但不能照抄照搬,我们的作品要适应当代的审美观点,不断发展创新,努力创作出反映时代的优秀作品。”崔奇铭说道。

误入“玉”途的“天选之子”

崔奇铭从艺四十余年,创作了众多北派宫廷玉雕精品。谈及他的从艺经历,用句现在的网络流行语形容,是名副其实的“天选之子”。

崔奇铭出生在普通的工人家庭,自小动手能力强,喜欢绘画,对美术颇有天分,希望将来能成为一个画家。1979年,初中毕业的崔奇铭凭着一张北京日报的招生启事,报考了北京玉器厂技工学校,经过现场画速写的初试,绘画、创作等复试,年轻的崔奇铭从1000多人中脱颖而出,成为北京玉器厂技工学校的第一批学生。

技校毕业后,崔奇铭被分配到北京玉器厂平素车间,开始了学徒生涯。凭借在校学习的绘画、雕塑、造型的基础,崔奇铭逐渐掌握了一些雕琢方法。在平素车间的工作中,崔奇铭深深感到知识的欠缺,无论美术理论知识,还是绘画、雕塑技巧都有待提高。1984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工艺美术品总公司职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工艺雕塑专业,系统学习了中西方美术理论和雕塑艺术,并尝试着在创作中将中国传统绘画理念与西方现代造型艺术相结合。

《海屋添寿》

在北京玉器厂期间,崔奇铭先后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蔚长海、郭石林和宋世义。在诸位老师的指导下,崔奇铭的玉雕技艺日臻完善。上世纪80年代,作为既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年轻的崔奇铭被选中参加由董文钟、蔚长海、郭石林、张志平等人主持的原轻工业部国家翡翠国宝制作重点工程——“国宝八六工程”,主要负责《四海腾欢》插屏的制作任务和设计资料整理工作。

1989年,国务院组织召开了大型翡翠艺术珍品鉴定验收会,经专家鉴定确认,《含香聚瑞》《岱岳奇观》《群芳揽胜》以及《四海腾欢》这四件大型翡翠玉器为国家级珍品。这四件国宝是当代玉雕工艺最杰出的作品,是中国工艺美术的骄傲。崔奇铭作为当年“国宝八六工程”中最年轻的参与者与创作者,真可谓是“天选之子”。

“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我不仅学习到了玉雕经验和技艺,也增强了处理雕琢临时情况的应变能力。参与‘四大国宝’的设计制作,是我毕生的骄傲和光荣,也坚定了我的琢玉之路。”崔奇铭说道。

古艺新传 石头“唱出”时代的歌

近年来,崔奇铭应邀参加了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轻工技师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附属中学、北京工艺美术学会等二十多个单位举办的公益性玉文化专业讲座活动,作了题为“玉不琢 不成器”“谈谈玉雕的材质美 工艺美和思想境界美”“如何传承和发展玉雕技艺和中国玉文化”“如何鉴别翡翠和欣赏玉雕艺术”“如何鉴别和田玉和欣赏玉雕艺术”等多个专题报告,近万名观众通过他的讲座了解了北派宫廷玉雕的工艺特色与文化传承脉络。

2019年7月崔奇铭被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聘为“京津冀工艺美术行业传统图案传承与创新运用人才培养”项目的授课大师;2021年6月崔奇铭被北京城市学院聘为研究生行业导师;同年,被北京市广渠门中学附属花市小学聘请担任“艺 境”传统文化工作坊指导专家。崔奇铭工作室也获得了由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颁发的“北京市首席技师工作室”。

崔奇铭对记者说:“大师进校园的活动为北京玉雕的传承与发展,点燃了新的‘火种’,通过玉雕文化宣传,让更多孩子了解了北京的文化与北京的传统技艺,通过玉雕技艺的传承,让更多的青年学子掌握了从业的技能。他们将成为北派宫廷玉雕技艺未来发展的希望。”

多年来,崔奇铭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对玉石的热爱与精湛的技艺传授给年轻一代非遗传承人。对于院校学生,崔奇铭将“师带徒”与“双导师”人才培养模式与技术创新相结合,形成教育资源与行业优势互补,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从基本技能至专项技能再至综合技能的三级递进。对于企业工人,则开展新型学徒制培养模式,以工作室为平台,真实项目为主线,一线技术工人通过观察、讨论、参与项目、反思、线上线下学习等方式,获得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成长为高水平生产者。对于爱好者,大师开展体验课堂、组织与工作室研讨和交流活动。目前,崔奇铭的亲传徒弟有40多位,在技艺传承的过程中,他不但亲力亲为地无私传授给徒弟绘画知识和雕刻技法,还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将前辈匠人制玉与作人的精神品格大力弘扬。

“玉雕是中国最古老的雕刻技法之一。玉雕的过去,曾经是祭祀天地的礼器,是宫廷造办的赏器,是文人案头的雅器……而今,在工艺美术行业大繁荣的时代,玉雕成为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成为了歌颂和谐盛世的艺术语言,成为了赞美中国人高尚精神品格的有形旋律。我更应该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弘扬北派宫廷玉雕的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玉雕,认识玉雕、感悟玉雕文化的独特之美,让老的‘石头’唱出赞美伟大祖国与和谐社会的歌声,唱出人民幸福生活的喜悦。”崔奇铭说道。

崔奇铭对于艺术执着、严谨的敬业精神,也成为了他的“好家风”。其子崔楠自幼受家学影响,对各类玉石非常感兴趣,如今在工作室跟随父亲深入钻研玉雕技艺,今年的“工美杯”评选中,玉器类金奖作品《翡翠唐卡》就是由父子二人共同设计完成的。

采访结束,崔奇铭感慨地对记者说:“我从事磨玉工作四十多年,在我的大半生里只做了一件事情,就是相玉、磨玉。人磨玉,玉也磨人,琢玉亦是‘琢’人生。”

文|本报记者 贾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