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代表作|伦勃朗:人潮汹涌后的悲鸣

原创 来自 雅昌艺术网

作者丨樊玮 邹萍 编辑丨李童

图文未经授权不得擅用

大家好,欢迎收看雅昌讲堂。

今天我们讲伦勃朗。

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1606年-1669年)

欧洲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

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

他这一生:少年成名、中年坎坷、晚景悲凉。很早便攫取了人生巅峰的果实,也深切领悟过人生悲苦的真谛。这类人潮汹涌后的悲鸣,其实很少有人能懂。

因为只有爬的越高,才会跌的越重。

伦勃朗曾说:我的前半生只是别人眼中的巅峰,后半生才算活出真实的自己。鲜衣怒马与世风日下,人生AB面的酸甜苦辣,他都亲历过。他的画,由此超越单一的技术表达,凭借对人心和社会的深刻洞察而进入某种近宗教般的精神传达,堪透表象,最终触发了隐于灵魂最深处的秘密。

那便是关于人性的终极答案。

他的前半生,堪称人生赢家。

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1606年-1669年)

欧洲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

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

1606年7月15日,伦勃朗生于荷兰一个富裕的磨坊主之家,自小接受精英教育。14岁进入莱顿大学研修法律,半年后辍学,去了当时欧洲最繁华的城市阿姆斯特丹拜师学画。19岁出师,22岁开班授课,名徒遍天下。25岁迎娶白富美,住进富人区,成为声名远播的艺术大师,作品供不应求,走上了人生巅峰。

这段时间的作品,满溢着伦勃朗的踌躇壮志:

伦勃朗《画室里的艺术家》

约1628年

24.8×31.7cm

波士顿美术博物馆

《画室里的艺术家》是他22岁左右的自画像。画面中,画家远远站在角落,几乎辨认不出个人特征,但这位正在思考的艺术家深动阐释了伦勃朗对绘画的尊重和创作的虔诚。

伦勃朗《被处以石刑的圣司提反》

1625年

89×123cm

里昂美术馆

《被处以石刑的圣司提反》表现的是圣司提反因渎神而被处以石刑的场景。年轻的伦勃朗选取了人们准备将石头砸向圣司提反的瞬间,光影沿着对角线将画面分成两部分,行刑者们定格的动作以及愤慨的表情与司提反的冷静沉着形成了鲜明对比。

伦勃朗《刺瞎参孙》

1636年

206×276cm

法兰克福施耐德艺术馆

《刺瞎参孙》是伦勃朗作品中少有的表现极致冲突的画作。画面中大利拉一手拿着剪刀,一手抓着剪下来的头发仓皇而逃,倒在地上的参孙面对敌人毫无还手之力。伦勃朗将人物置于画面的中心位置和强烈的明暗对比之下,从而制造出卡拉瓦乔式的戏剧冲突。

伦勃朗《杜普教授的解剖课》

1632年

169.5×216.5cm

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

在《杜普教授的解剖课》中,伦勃朗别出心裁地没有将杜普教授放在画面中央,而是安排在右侧,七位主要人物中的五位呈金字塔形排列,与斜放的尸体之间形成凹形空间,传统场景以如此生动活泼的方式展现出来,一幅团体肖像画藉此变成了极具氛围感的历史画作。

凭借对戏剧场景的敏锐感悟和光影表现的极高天赋,伦勃朗将自己推上了艺术史高峰。他的作品中,光线和阴影构建出充满戏剧性的舞台,精妙高超的笔法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深层情感表达展露近乎神奇的真知灼见,充满难以言传的动人魅力。

但盛极必衰,从无例外。

伦勃朗让人唏嘘的下半生,猝不及防地来了。

伦勃朗《夜巡》

1642年

379.5×453.5cm

荷兰国家博物馆

36岁,他最大型、最富雄心壮志、知名度最高的作品《夜巡》面世,预告着巅峰状态的完结和悲惨命运的开启。

当时,描绘集体肖像是种时尚。集体付费,集体露面。但伦勃朗没有遵循常规,也没有考虑出资方的心态,而是决然地遵守艺术规则,将场景定格在列队集结之蓄势待发的瞬间,以近乎无序的方式呈现人物,用生动的肢体语言取代静止刻板的姿势。喷薄欲出的情绪、冷暖交织的色彩、丰富多变的层次,集体营造出变幻莫测的氛围,爆发出炫目的璀璨光芒。

但这幅名垂青史的杰作却非一张完美的集体肖像。看到画后的保安队员们目瞪口呆,除了队长高大鲜明,其余多数轮廓模糊。因此,拒付画款的他们将伦勃朗送上法庭,引发轩然大波。

曾经有多爱,此时就有多恨。尔后,命运的黑手轮番挥下:亲人离世、众叛亲离、贫困交加、身体抱恙,伦勃朗迅速滑向命运深渊。此时的作品,却逐渐超越外部描写而致力于尖锐的探求,用历经风霜的浑厚、时间沉淀的智慧消解着狭隘的时间概念,努力洞悉着命运的真相。

伦勃朗《以马忤斯的晚餐》

1648年

68×65cm

卢浮宫博物馆

在《以马忤斯的晚餐》中,伦勃朗放弃了所有戏剧效果和冲突,转而突出静默沉思的场景。柔和的光影对比、朴素内敛的表达和平衡的构图完美演绎了绘画的终极力量。

原标题:《大师代表作|伦勃朗:人潮汹涌后的悲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