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产业规划丨国际组织关注以文化创意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摘要

基于联合国和世界银行于2021年5月21日发表的《城市、文化、创意:利用文化创意促进可持续城市发展和包容性增长》,本文探讨了文化创意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情况。该报告不仅指出城市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中心,而且文化创意可以刺激城市空间再生,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加强社会凝聚力,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该报告还指出生活工作成本、设施和服务、多样性是影响文化创意产业发的重要因素。在分析该报告的基础上,提出了挖掘中国城市文化创意产业潜力,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借鉴建议。

关键词

文化创意;城市空间再生;可持续发展;社会凝聚力

作者简介

余全明,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1年5月21日,联合国和世界银行发表了《城市、文化、创意:利用文化创意促进可持续城市发展和包容性增长》(Cities Culture Creativity:Leveraging culture and creativity for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and inclusive growth)。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标建筑、历史等共同构成了城市的发展核心——文化。没有文化,城市将难以充满生命活力,无法持续生存。文化创意促进城市更新,为地方经济发展释放机遇,提升社会包容度,加强社会凝聚力,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使城市更为宜居且更具吸引力之地。文化创意在城市空间、经济和社会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文化创意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将城市凝为一体:一是提升社区的凝聚力,构建创新网络,为社区韧性奠定基础,提升城市包容能力;二是创造和提供就业机会,推动创新发展和经济增长。

一、城市——文化创意的中心

文化创意产业给城市带来了新生命,改变了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环境,也改变了思考、发明和创造的环境。文化创意产业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包容性增长做出贡献。营造有利文化创意环境的城市,可以释放文化创意产业的潜力,提高文化创意产业的社会、经济和空间效益,并逐步将城市转变为文化创意城市。

第一,文化创意资本通过发掘独特的服务和产品来发挥空间效益。这种独特性吸引居民和游客,并为当地产品和服务创造了市场,为大量艺术家、创意专业人士和小企业提高生计。

第二,文化创意产业通过城市发展,提高城市宜居性,利于引进人才,吸引企业落户于具有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社区,促进经济效益。

第三,文化机构和文化创意产业以增加就业机会的形式提供社会福利。因为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广泛的技能水平,从而可以支持多样化的劳动力发展。此外,文化创意人才的互动、文化创意产业产品的流通和消费者间的互动可以促进更大范围的社会互动,有助于形成稳定的社会网络,并通过更大的交流互动增强城市包容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尽管文化创意产业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增强,但是城市还存在着诸多制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因素。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最大制约因素之一是生活成本。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工作空间和住房短缺有关。这限制了文化创意人员的作品提供足够的空间。由于许多文化创意人士的收入有限且不稳定,昂贵的住房和商业设施限制了城市吸纳文化创意人才的类型,并且由于文化创意人员的集聚偏好,需要可以容纳大量文化创意人员的空间。如果住房和工作场所没有配套的生产和协作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文化创意产业也无法蓬勃发展。电力、水、保健和教育服务等配套设施和服务对城市吸引文化创意人员至关重要。缺乏可达性和高质量的交通基础设施和服务将使一个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缺乏吸引力。缺乏多样性会限制文化创意人员在城市定居的愿望,从而影响文化创意产业的成长。许多文化创意人员在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环境中成长。当文化创意人员进行创作时,他们需要相对自由的环境进行创新和实验。因此,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类型和规模与城市多样性密切相关。

二、文化创意产业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经验

创意城市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来发挥文化创意优势,文化创意活动的多样性可以带给城市发展优势,为空间、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因此,城市可以通过培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来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1、特色文化产业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动力。秘鲁的美食之城——利马,利用其美食传统来释放经济增长潜力和改善社区建设,为边缘化的社会群体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利马的成功在于私营部门与政府机构之间的密切合作。秘鲁政府和利马市政府与街道、社区、美食协会等部门合作,通过改善街区、取消对小贩的限制等方法,推动了利马的美食旅游业发展。约旦的手工艺和民间艺术之城——马达巴,专注于遗产保护的机构可以释放经济增长潜力。马达巴通过保护、投资和推广当地古老的镶嵌工艺,重振了马达巴的经济。刚果民主共和国的音乐创意之城——布拉柴维尔,使音乐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和社区凝聚力的力量。布拉扎维尔因其音乐传统在非洲享有盛名,将当地独特的音乐传统视为财富。布拉扎维尔通过提供乐器和艺术家驻地来支持创意过程,为音乐表演创造空间。法国的文学创意之城——昂古莱姆,通过漫画产业带动了经济发展。城市官员加强与各文化创意产业环节成员的合作,将文化创意人员的建议整合到公共政策中,改善文化创意产业的生态系统。

2、文化创意产业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方向。日本的京都,利用其丰富的文化遗产,结合新兴技术,支持艺术家和创意社区发展,鼓励创意社区积极参与城市空间改造,提高社会包容性,建立一个新的充满活力的城市。韩国的创意设计之城——首尔,利用文化创意资本推动经济增长和空间开发。首尔将文化创意资本作为社会经济增长和经济多元化的主要驱动力,为创意集群和地方项目提供系统支持。首尔通过健全的市场评估和精心协调的干预,使用自上而下的方法发挥其在文化创意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塞尔维亚的贝尔格莱德,通过自下而上的创意活动推动城市的改造和复兴。贝尔格莱德自下而上的政策和活动具有巨大的潜力,成为城市更新和鼓励社会参与的催化剂,有助于被忽视的城市建筑的改造,并为被忽视的工业社区创造新的名片。

3、文化创意产业为城市可持续发展解决多样性挑战。日本的创意设计之都——神户,在灾后重建中,利用其独特的文化创意传统,形成了更具创意的城市特征。神户宣布创意城市为发展的载体,释放了公共政策、慈善工作和私营部门的许多创新之处。巴西在电影领域的创意之城——桑托斯,投资支持创意经济,促进最弱势群体的社会和经济变革。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社会和经济不平等,桑托斯加强公共和私营部门、非营利组织、金融机构之间的有效合作,利用文化创意经济的力量,实现了社会和经济变革。

三、挖掘中国城市文化创意产业潜力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较晚,文化创意市场在加速发展过程中依旧存在诸多难题,例如城市文化创意认识不清、制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因素相互交织、城市文化创意发展差距逐渐扩大、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存在较大差异等问题。因此,中国城市须大力挖掘文化创意产业潜力,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动力。

第一、制作文化资源地图,识别文化创意空间格局。首先,绘制中国城市文化资源分布的地图,识别文化资源的规模、范围、地点,评估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创意的可能性。其次,识别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格局,评估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情况和文化创意产业的短期和长期发展的空间需求。最后,推动文化资源向文化创意产业的转化,增加城市文化魅力。最后,制定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规划,合理规划文化创意产业长期发展的空间分布。

第二、识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建立多方协调干预机制。首先,确定制约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成长和结构变化的关键因素,例如生产空间、扩大生产的知识、空间和社会溢出效益等因素。其次,与主要参与者协商,确定干预措施的优先次序,解决影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不同时期的关键制约因素,并确定干预措施的实施顺序。然后,建立各级政府、艺术家和文化机构代表、地方社区相关者的文化创意产业的沟通协调平台,提升政府政策刺激的精细程度。最后,建立各级政府协调干预机制,推动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第三、加强文化创意知识产权保护,强化各方参与合作水平,增加文化创意产业投资。首先,政府可以带头发展和改善管理创意产业的监管框架。加强版权保护和知识产权保护,提供劳动法规和财政支持,例如补贴和税收减免。其次,加强各级政府、社区、文化机构、艺术家等参与者的密切合作,强化各参与者的交流沟通,建立合作平台,交流经验和资源,寻求扩大文化创意的影响范围。然后,推动地方政府、大学、文化机构等参与方形成密切的网络,加快文化资源向文化创意产业的转化速度。最后,提高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资,加快文化创意数字化发展,加快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速度。

参考文献

[1]UNSECO and the World Bank. Cities Culture Creativity:Leveraging culture and creativity for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and inclusive growth, May,2021.

https://www.worldbank.org/en/topic/urbandevelopment/publication/cities-culture-creativity

[2]Comunian, Roberta and Lauren England. Creative Clusters and the Evolution of Knowledgeand Skills: From Industrial to Creative Glassmaking, 2019 .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016718518300459.

[3]UNESCO and World Bank. Culture in City Reconstruction and Recovery, 2018.

https://openknowledge.worldbank.org/handle/10986/30733.

转自公众号“ 国际城市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