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复兴:杭州的“软肋”与“盔甲”

集成电路,能否成为一剂“强心剂”?

作者 | 秋池

经济学家郎咸平曾坦言“只有制造业,才是中国的唯一。”

要问过去十多年间互联网带火了哪些城市,杭州一定是最值得关注的那个。

但产业“脱实向虚”也一直被外界所诟病,有分析称,作为“数字经济第一城”,杭州的一大突出短板,就是制造业比重偏低,“塔尖而底不厚”,实体经济发展缺乏有力支撑。如何补齐制造业的短板成为了摆在杭州面前的一个现实难题。

近日,《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正式印发,目标直指打造长三角集成电路核心城市。值得一提的是,集成电路产业曾被明确为杭州未来主攻的“制造业九大标志性产业链”之一。

这一次,杭州能否乘“电”追击?

“塔尖而底不厚”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根基,也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近些年来,许多省会城市都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因而,服务业比重也越来越高。

包括广州市在内,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规模逐渐被深圳、苏州、东莞等城市赶超。

因此,这也引发了过早“去工业化”的担忧,杭州也不例外。

江南智造总局(ID: changsj001)注意到,2021年,杭州GDP为18109亿元,二产占比30.3%,在GDP十强城市中仅高于北京、上海和广州;其二产增加值为5489亿元,在十强城市中也是最低的,不到上海、深圳的一半。

2009年,杭州第二产业的比重一度高达50%,12年过去,如今第二产值的比重只占30.31%,降幅接近20%,这在我国万亿城市中非常罕见。

作为一座以数字经济见长的网红城市,杭州需不需要大力发展制造业?这样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

从数字经济规模来看,杭州确实是一马当先。

2021年,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4905亿元,同比增长11.5%,两年平均增长12.4%;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的27.1%,比重较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产业、物联网产业、人工智能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6.2%、12.1%和26.9%,均大幅高于GDP增速。

具体观察一些数字经济领域的细分产业,会有更为直观的体会。

杭州是“中国电子商务之都”,也是首批全国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之一,已经形成以天猫、淘宝等电商平台为主干,化纤网、化工网、贝购网、蘑菇街等垂直电商为枝干,菜鸟、百世等物流服务网商为依托的电商生态圈。

杭州数字安防产业实力也不容小觑。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视频监控设备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海康威视、大华股份这两家龙头企业的视频监控设备业务市场占有率总和占到国内总量的58%,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三的宇视科技同样也来自杭州。

此外,杭州在数字经济领域近年来还斩获了一大批“国字号”招牌——从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到国家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再到区块链创新应用综合性试点、全国首批“千兆城市”等。

与数字经济近5000亿元的规模相比,2021年杭州的工业经济增加值只有4100亿元。

从产业结构上看,杭州工业实力不敌数字经济,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

曾有从业人士戏言:“苏州、无锡、常州的工业企业都是一片一片的发展,杭州的企业却是一个一个的发展。”

对于这个现象,有观点认为,杭州之所以能成为数字经济第一城,是以压榨和减少工业发展为代价所换取的。由于缺乏第二产业的有力支撑,杭州的发展“塔尖而底不厚”。

瞄准集成电路

或许已经意识到了产业发展上“塔尖而底不厚”这个问题。

据江南智造总局(ID: changsj001)了解,早在2019年,杭州就提出“新制造业计划”,希望形成数字经济与制造业“双引擎”,再造杭州发展新优势。

同时,杭州还明确,严守全市工业用地规模300平方公里底线,每年新出让的工业用地(不含创新型产业用地)占年度出让土地比例不低于30%。其重振制造业的决心可见一斑。

这一次,杭州又瞄准了集成电路产业。

根据《实施意见》,杭州将打造“一核一廊多点”空间格局。

“一核” 即滨江创新核,“一廊”即城西科创大走廊,“多点”即以钱塘区、萧山区、富阳区、桐庐县、余杭区为重点,打造国家级特色工艺半导体制造基地。与此同时,要会同宁波、绍兴及嘉兴,协同打造环杭州湾集成电路核心产业集聚区。

提高制造业实力,为何选择大力发展集成电路产业?

集成电路产业被喻为现代工业的“粮食”,可以说是高端制造业的“皇冠明珠”。根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的统计,2017年我国集成电路市场规模为5411亿元,2021年增长至10996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9%,这个市场潜力巨大。

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初期划分的四个环节全部属于制造业范畴,包括设计、制造、检测、封装。

但是,随着集成电路的产业壮大,目前传统的四个环节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四个产业,其中设计和检测被重新划拨为服务型产业,而列入制造业的范畴仅包含制造与封装环节。因而,在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制造业占比必然下降。

杭州在集成电路设计领域有一定的优势。相关数据显示,从2018年起,杭州集成电路设计业销售规模一直稳居深圳、上海、北京之后,位列全国第四。

2021年,杭州集成电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13.5亿元,同比增长25.7%,集成电路设计业销售额达到367亿元。据不完全统计,杭州集成电路设计业企业共157家,其中销售额过亿元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达36家,占全国过亿元企业数量8.7%,聚集起了士兰微电子、矽力杰半导体等上市公司,以及平头哥半导体、国芯科技、华澜微电子等一批在细分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中小设计企业。

相比于芯片设计,杭州在芯片制造、芯片设备和材料方面,要稍显逊色。

“杭州的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需要从设计延伸至制造,突出关键领域的芯片制造,以实现‘软硬’的结合,构建杭州的集成电路核心竞争力,打造集成电路的产业集聚,使得杭州能够成为全国集成电路产业的重要一极。”杭州市投促局负责人接受相关媒体采访时曾表示。

来源:大和热磁

意识到问题的杭州也早早开始了行动。在2017年颁布的《杭州市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规划》中,杭州明确了“以设计带动制造”的发展思路。从产业布局看,则确立了“市级统筹,各区兼顾”的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导向,其中滨江依托杭州国家“芯火”双创基地,形成国内领先的、较为完善的“芯片-软件-整整机-系统-信息服务”的产业生态体系。

目前,杭州在集成电路的封装、材料、设备等方面也已经具备一定规模,代表企业有大和热磁、海纳半导体、长川科技等。尤其是硅材料生产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中欣晶圆更是成为国内代表性硅片制造企业。而这也为杭州接下来发力芯片制造与封装奠定下基础。

根据《实施意见》,杭州的目标是:到2025年,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实现800亿元、冲刺1000亿元,年均增长20%;培育营收百亿元企业1-2家、50亿元企业3家以上、10亿元企业10家以上;在设计制造、化合物半导体、半导体核心材料、关键设备及零部件等领域,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数实能否融合

美国等国多年来制造业产值在GDP中占比下滑至10%以下,引发产业空心化等诸多问题;以制造起家的中国,制造业占比在2021年为27.4%。

不难看出,制造业一直发挥着中国经济增长稳定器功能。

反观杭州,从2003年杭州首提“工业兴市”,到2019年施行“新制造业计划”,再到“再工业化”浪潮,杭州再次发力集成电路产业,杭州的野心远不止于此。

需要指出的是,杭州提升制造业竞争力,不是仅注重提高制造业比重,而是结合自身数字经济优势,共同发力。

此前,杭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全面提升数字经济硬核实力,聚力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前瞻性战略性产业,着力打造世界领先的万亿级智能物联产业集群,厚积数字经济二次爆发的新动能。”

浙江数字经济发展2022年工作要点也提出,提升集成电路和软件产业能级,开展“芯机联动”对接,推进集成电路公共创新和服务平台建设,力争完成集成电路投资350亿元以上,实现集成电路及相关产业营收1800亿元。

数字时代,5G网络、工业互联网、算力和数据中心等“新基建”是发展数字经济的必要物质基础和关键支撑。

数字经济如何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不仅需要技术的支撑,还需要深化资源和创新模式。

相关分析指出,数实融合背景下,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界线正在模糊与消解。两业耦合共生,是数字技术革命、产业变革和消费升级条件下的必然。

在制造业带动下,今年1至4月,杭州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分别增长13.0%、9.3%、4.0%。

据江南智造总局(ID:changsj001)了解,杭州还在进一步优化智能物联和集成电路等专项政策内容,加快推动政策出台。

智能物联专项政策重点从壮大链主企业、支持技术攻关、支持数字基建等方面予以支持,加快打造全球智能物联卓越城市。

集成电路专项政策提出鼓励重大制造项目落地、加大首次流片支持、鼓励终端应用等10余项举措,力争到2025年产业营收年均增长20%以上。

从数实融合的角度看,杭州制造业复兴,还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原标题:《制造业复兴:杭州的“软肋”与“盔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