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洲河治水的“双城纪事”

原创 张倩 中国环境

全球每4部智能手机,就有1部东莞造。

全球每3件玩具,就有1件东莞造。

全球每10件高尔夫运动用品,就有1件东莞造。

这就是中国智造的代表城市——广东省东莞市。一部手机的诞生从上游的激光设备到中游的零配件,再到下游的手机产品,东莞的庞大企业群基本可以覆盖智能手机的一整条产业链。

位于东莞的茅洲河工业文明展馆一角。张倩摄

就在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发展进程中,有一条河功不可没——茅洲河。然而,河流支撑起人类文明的发展,也率先感知人类发展的阵痛。在东莞,茅洲河曾因粗放的发展而蒙尘,也因不懈的治理和守护重获新生。

每天,有很多“双城族”奔波在莞深两地。家在深圳、工作在东莞松山湖的阿衡就是其中一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父母往返两地,久而久之也不觉得麻烦。深圳创新,东莞制造,让我和很多朋友毕业后,成为了‘双城族’。”阿衡告诉本报记者。

深圳和东莞,两座仅占全国土地面积0.046%的城市,就创造了全国3.6%的GDP,刷新了世界历史上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的“中国速度”。

每天,也有一条“双城河”,流经深圳和东莞两地,那就是茅洲河。发源于深圳境内羊台山北麓,茅洲河全长41.61公里,流经深圳市光明区、宝安区和东莞市长安镇、黄江镇,最终汇入珠江口伶仃洋。

然而,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深圳和东莞在不断发展同时,河流淤塞、水质污染等状况日益严重,影响了沿岸居民的生活,也成为严重制约深圳、东莞高质量转型发展的短板。

谈到这条河,东莞长安镇新民社区书记周树发感触颇深。

“那时候,你要是站在茅洲河边,可以说是你站5分钟,你就要痛苦5分钟,河里的水真的很臭,很多都是企业排出来的。”

到了2016年,中央第四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广东,指出茅洲河整治工作落实不力、大量污水直排、水质污染严重等问题。也就在这一年,东莞、深圳以此为契机,联手开启了茅洲河全流域治污攻坚。

这一联手就是5年。连续5年,深莞两市高强度大投入,把茅洲河治理作为重点治水任务来抓。

落实上下游、左右岸联防联治。为更好地为茅洲河“把脉问诊”,两城建立深莞茅洲河流域污染综合整治协调会机制,共召开16次茅洲河深莞联席会议,有效推动茅洲河界河段清淤、塘下涌污染整治等重点工作。同时,建立全民参与、共治共享的治水模式。组织护河志愿者、“河小二”等民间群体巡河管理,发挥社会力量,形成治水合力。

推行全流域治理、大兵团作战的建设模式。高峰时期单日敷设管网4.18公里、单周敷设24.1公里。同时,还推行“正本清源、雨污分流”的治理路线。“十三五”期间新建污水管网2053公里,完成小区、城中村正本清源改造2628个,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81万吨。

整治后的茅洲河一瞥。孙永林摄

不仅如此,深莞还统筹“厂、网、河、站、池、泥”六大要素,专业化管养,最大程度发挥设施系统的整体效能,为流域内52条河流、4000余个建筑小区的排水设施配备专业“管家”。

就这样,双城河有了双城的守护,白鹭翔集,让很多村民寻回了儿时的记忆。

在东莞境内的长安镇,有茅洲河的9条一级支涌,所以河流水质的好坏,镇上的居民心里最是清楚。

“当时一提到治水啊,镇上的居民都很支持,因为对大家生活工作影响太大了。只是很多人都不相信,这样一条难闻的墨水河真能被治好。”周树发回忆道。

2016年,以中央环保督察为契机,东莞加速推进茅洲河污染整治工作。2018年,东莞市成立茅洲河整治总指挥部和现场指挥部,由市委主要领导担任总指挥,全域启动大兵团作战,围绕“全流域、全河段、全天候”综合整治目标,实施“六强化六推动”攻坚措施。

“首先,强化污水管网建设,推动完善污水收集系统。截至我们最新的统计,2022年6月底,茅洲河流域共建成污水主干管31.7公里、污水次支管389.45公里。其次,强化雨污分流工程建设,推动打通污水收集‘最后一米’。以排水地块和重点排水户单体为核心,全面推行污水接驳和雨污分流改造,从源头上解决污水收集问题。”东莞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

这位负责人向记者介绍道,东莞还强化污水处理能力建设,推动补齐治污设施短板。建成两座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规模为35万吨/日。完成雨污管网错混接整改3580处,完成污水主干管清淤检测及修复。此外,强化河涌综合整治,推动保障治污成效。完成河涌清淤61.2万立方米,9条一级支涌全覆盖。最后,强化生态修复工程,推动建设美丽整洁河岸,完成4条黑臭水体生态修复,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图为东莞长安霄边排渠经整治后,暗渠复清。东莞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现在我们的日子随着茅洲河水质的好转,变得更加富有了。以前,我们的居民住宅地大概是6000—7000元每平方米。现在环境好了,企业愿意来了,地价也不同往日了,大概已经涨到23000元—25000元每平方米了。我们有户籍的村民通过经济联合社的方式可以借着这股‘环保东风’,每年获得分红,日子逐渐富了起来。”周树发告诉记者。

在很多土生土长的东莞人眼中,茅洲河就是承载着他们城市记忆的时代之河。当东莞从一个农业小县城成长为如今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大都市,茅洲河见证了发展的点点滴滴……

长安镇新民社区以前破败难闻,如今车水马龙、水清岸绿。“以前我们这里环境恶劣,很多人说像是‘西伯利亚’,后来茅洲河水质好起来了,我们就喊出了口号,把今天的新民社区打造成‘维多利亚’。”周树发说。

新民社区的变化不过是东莞全市生态品质和产业发展双提升的缩影。

以“山水环城”“近水亲园”等工程为牵引,东莞沿茅洲河干流建设9.72公里碧道和9座主题公园,打造高品质美丽河岸。

为了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长江股份、奥普特等一批现代化先进制造产业项目落户茅洲河边。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东莞正努力打造电子信息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同时,也在与香港合作开发建设滨海湾地区,以及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港澳青年创新创业。

2021年东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为10855.35亿元,同比增长8.2%。在生态环境不断提升的同时,社会经济也实现了稳步增长。

茅洲河工业文明展馆中关于四大湾区的影响力数据。张倩摄

茅洲河两岸,新的发展传奇正在书写。

东莞和深圳,一个是全球最大智能手机生产基地,另一个是全球智能手机研发销售基地;一个是全球最大五金模具供应基地,另一个是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研发销售基地。随着两地生态环境不断提升,筑巢引凤,还会有更多像华为、腾讯、大疆、平安等国际化企业纷至沓来。

放眼全球,粤港澳大湾区已吹响新时代的发展号角。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四大湾区影响力报告(2018):纽约·旧金山·东京·粤港澳》显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影响力位列四大湾区之首。未来,东莞和深圳在制造业等领域的优势还会不断凸显,粤港大湾区将在更多领域不断赶超、奋勇奔跑,成为真正的“世界顶流”。

别让更多的“白鲟”离我们而去——重庆发布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发改委再提“限高令”,城市“不断攀高”成历史强化警示教育 优化营商环境 湖南省纪委监委通报5起典型案例我国主要工业企业自行监测技术指南体系基本建成来源:中国环境APP

编辑:邢翰韧

更多精彩,请关注中国环境APP

长按识别二维码下载↓↓↓

版权声明

中国环境报社旗下媒体包括中国环境报、《环境经济》杂志、中国环境APP、中国环境网、中国环境微信、中国环境微博等。为维护自身版权利益,制止非法转载行为,特此郑重声明如下:

1、任何媒体机构及营利性组织,凡在互联网、移动客户端、微信和微博等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中国环境报社所属版权的新闻作品,须事先取得中国环境报社的书面授权后,方可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和转载,且必须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同时按有关国际公约和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向中国环境报社支付版权费用。

2、任何媒体机构及营利性组织,未经书面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中国环境报社所属版权的新闻作品。对于侵权行为,中国环境报社将予以警告。

3、对于警告无效者,中国环境报社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公开谴责、向国家版权行政主管部门举报、向人民法院提起侵权诉讼等多种措施以维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届时产生的一切后果由侵权人承担。

4、对于各类非法转载行为,欢迎读者举报。

本作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原标题:《茅洲河治水的“双城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