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智慧叫:唐僧扫塔

有一种智慧叫:唐僧扫塔(醍醐灌顶)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唐僧曾立下一个宏愿,遇庙烧香,见佛拜佛,遇塔扫塔。

在经过祭寒国金光寺的时候,遇到明珠被盗,僧人含冤。

唐僧便在塔前许下心愿,希望尽快找到宝珠,为僧人洗刷冤屈。

许过心愿后,唐僧与孙悟空师徒二人,各拿着一个扫把,各端着一盏琉璃灯,打开塔门,从第1层,一直扫到了第12层。

我们一般扫楼梯都是从上往下扫,只有这样,灰尘都往下落,最终才能扫干净。

但是唐三藏扫塔却一直是从下往上扫。

原著如此,电视剧也是如此。

这不是错误,其中蕴涵的是中国人一种修身的法门。

总结成十二字,即:起点低、当下净、回头脏、平常道。

01

起点低

所有的修行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每个人的起点都很低,开始的时候,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会。

这并不可耻,大家都是一样的,承认这一点,才是进步的开始。

清末李鸿章是朝堂的风云人物。

但是他也曾早上起不来,说话不尽诚实。

懒惰傲慢,做人不真诚。

无论走到哪里,都没有人愿意接纳他。

后来在曾国藩的军营里,才一点点改掉自己的坏毛病。

曾国藩自己也曾经只是一个乡下的小伙。

在考上进士之后,还是满脑子升官发财。

直到遇到恩师唐鉴,人生才开始走上正途。

不怕起点低,就怕不努力。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踏下身子,努力去做。

只要持之以恒,一沙一石能堆积成巍巍高山,一砖一瓦也能盖出高楼大厦。

02

当下净

唐僧扫塔的时候,由下往上.

所以灰尘一直在往下落,刚扫完下面的就又脏了。

老人说:狗熊掰棒子,掰一个扔一个。

这样做,是白费功夫。

但是佛家却不是这样认为的。

当下净,当下的立身之地是干净的。

修身这件事,最重要的就是学会专注当下。

有源禅师来拜访大珠慧海禅师,请教修道用功的方法。

他问慧海禅师:“和尚,您也用功修道吗?”

禅师回答:“用功!”

有源又问:“怎样用功呢?”

禅师回答:“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

有源有些不解地问道:“如果这样就是用功,那岂不是所有人都和禅师一样用功了?”

禅师说:“当然不一样!”

有源又问:“怎么不一样?不都是吃饭、睡觉吗?”

禅师说:“一般人吃饭时不好好吃饭,有种种思量;睡觉时不好好睡觉,有千般妄想。我和他们当然不一样。”

吃饭就吃饭,睡觉就睡觉。

修行的真谛,就是抛却杂念,专注当下。

未来不可得,过去不能留。

一个人能够把握的只有当下。

只有做好每一个当下,人生才有领悟的可能。

很多人一心三用,干着这个想那个,到头来,反而什么也做不成。

03

回头脏

当你走上更高的台阶,再往后看的时候,发现后面的台阶又脏了。

不是你过去做得不好,而是你进步了。

当你进步之后,你再往回看,你就发现很多不足。

如果一个人回首往事,全是荣耀,全是优点,那说明他在走下坡路。

曾国藩晚年的时候,很多人觉得他修行了一辈子,应该对自己满意了吧。

但是翻开日记,依然是对自己的反思、责问。

责问自己为什么偷懒,为什么不能尽心尽力。

几十年如一日。

其实他已经比普通人做得好很多了,但是他依然不满足,继续努力,继续攀登。

人这一辈子,一定要学会回头看,反思自己,改正自己,才能不断更新,不断前行。

04

平常道

王阳明曾经有个学生,因为公务繁忙,不能听课。

于是来找王阳明,表达自己的遗憾。

王阳明却说:凡事在事上练,公务也是修行。

真正的修行不是说要参禅打坐,一本正经。

而是在平常生活里,在一餐一饭里,在工作里,在穿衣打扫里。

不是那些高大上的事情,就是日常生活的小事,做好了就是修行。

唐三藏扫塔之前,最开始有一段是这样描写的:

“当晚,满天星月光辉,谯楼上更鼓齐发。四壁寒风起,万家灯火明。

三藏沐浴毕,穿了小袖褊衫,束了环绦,足下一双软公鞋,手里拿一把新苕帚,对众僧道:“你等安寝,待我扫塔去来。”

唐僧一路上其实扫了很多塔,对他来说只是家常便饭而已。

但是他依然足够庄重,足够认真。

依然一丝不苟。

这就是一个人的修行。

一心一用,认认真真做好生活中每一件小事,就是修行,就是真佛。

这是一种完全负责的生活姿态,也是最好的人生态度。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

无论大事小事、急事慢事,都能认真对待,认真反思。

不因失误而悔恨,不因遗憾而抱怨。

一心一意,不停前行。

(作者:儒风君 来源:儒风大家(ID: rufengdaj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