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金殿上钦点的探花,给唐伯虎写下墓志铭

以我来时路,做你沿途灯。

胡瓒宗、王了望、任其昌、邢澍……

他们是明清时期出自陇上、德行彪炳史册的学人。

纵然岁月漫长崎岖,有人犹在觅路关山。

他们留下了宝贵的学术思想、严谨的治学精神、修身齐家的情怀,永远值得后人铭记。

就让我们打开一扇小小窗口,在纷繁绮丽的传奇之外,得以一窥陇上文宗们真实的人格与人生,感受甘肃文化厚重的人文精神。

明代正德、嘉靖年间,正当“前七子”“吴门派”“唐宋派”在诗坛掀起狂澜时,一位年轻诗人却悄然崛起于陇右,很快他便以其现实主义的诗歌独树一帜,为当时人所瞩目;而他的书法亦是天下闻名,其曾为明朝大才子唐伯虎写下墓碑……

他是谁?

(一)

他就是明朝正德、嘉靖年间的一代名臣、著名学者——胡瓒宗。

胡瓒宗塑像

胡瓒宗的父亲胡士济长期在四川双流(今四川省双流县)任县学教谕,在学识渊博的父亲熏陶下,胡瓒宗自幼就对读书产生浓厚的兴趣。

胡瓒宗不负亲人的期望,二十一岁时中举人,二十九岁中进士。在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凤山村,胡氏后人提到胡瓒宗,说他是皇帝金殿上钦点的探花,真是这样吗?

秦安凤山

按照史书记载,胡瓒宗在殿试本来已拟一甲第三名,但当时的试官,依附大宦官的大学士焦芳却袒护自己的儿子焦黄中,硬是把胡瓒宗的功名抑置在三甲一名。按照明代的科考制度,殿试不行黜落,只是把应试者区分为三甲,分别赐予“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好在还有一名试官是当时的文坛领袖李东阳,他怜惜胡瓒宗的才华,向正德皇帝朱厚照奏请将胡瓒宗的功名“等同于一甲,特授翰林院检讨,下不为例”云云。正德皇帝同意了李东阳的意见。

一甲第三名,这自然是探花了,所以秦安民间说的“胡瓒宗是探花郎”,也不是空穴来风。只是胡瓒宗一生清廉的政声、卓越的学识,绝非一个小小的探花郎所能概括的。

胡瓒宗任职翰林院后,不久就去入史馆修《孝宗实录》了,在世人眼里,他成了不折不扣的史官,如果胡瓒宗的仕途以修史而始终,或许在史官文化的链条上,我们会发现他熠熠生辉的名字,但正德五年(1510年),当时的大宦官刘瑾的垮台,改变了胡瓒宗的命运。

说到这事,让人哭笑不得。

刘瑾倒台后,刘在朝堂上的党羽为之一空,包括那位假公济私的大学士焦芳。

但八竿子和刘瑾都挨不上边的胡瓒宗,却因为当年和焦黄中同属被破格擢用,被人诬告是刘、焦一伙的同党,而遭贬谪……躺着“中枪”,岂不冤屈?

(二)

明朝少了一位史官,却多了一位能造福一方的良臣。

胡瓒宗被谪往嘉州(今四川乐山县)任判官。他从基层做起,清廉自律,素有政声,辗转五年后,胡瓒宗入任了南京户部的官职。

当时宁王朱宸濠占据南昌反叛,率水师出鄱阳湖入长江,扬言攻取南京。这时的胡瓒宗显示了他不为人所知的才能——晓兵事。他常为南京兵部尚书乔宇出谋划策,采取有效防范措施,捕获朱宸濠在南京设下的内应。

朱宸濠的叛乱平息后,胡瓒宗升任安庆知府。安庆为长江上游重要屏障,历来为重镇,胡瓒宗升任后完成战乱后的恢复工作有条不紊:抚流亡、修城垣、革弊政、省徭役、兴水利、奖农桑、治道路、通商旅。在胡瓒宗的治理下,三年后安庆的繁荣已超过战前。

正德皇帝在朱宸濠的叛乱平息不久后也死去了,嘉靖皇帝上台,他显然是注意到胡瓒宗的才华,嘉靖二年(1523年),胡瓒宗被调任苏州(今江苏苏州市)知府。

当时苏州为东南的一大都会,政务繁杂,历代王朝在选任官吏时都是选德高望重、明达干练者为郡守,唐代的韦应物、白居易与明代的况钟先后任职于此。

胡瓒宗在苏州任职时,还留下了甘肃才子给江南才子题写墓碑的佳话。

同治《苏州府志》说他“在郡才敏风流,前后罕俪,兴学造士,多所甄拔,觞咏留题,遍满湖山泉石间”。

在当时,胡瓒宗墨迹已被时人拱为珍宝。

胡瓒宗的书法以颜、柳为主,笔力刚健遒劲,圆润流畅似王,宏大刚正类颜。结体严整,沉着稳健,风格浑厚。所题巨匾、碑刻多为正楷颜体,间有隶篆,书信简札以行草为主,笔墨浓重,流畅纯熟,有奇倔之处。

镇江焦山胡瓒宗的题字

明嘉靖二年(1523年),“吴中四才子”之一唐寅病逝。

唐寅,字伯虎,号六如居士,苏州人。因考中应天府乡试第一,故又有“唐解元”之称。与沈石田、文徵明、仇英齐名画苑,被后人称作“明四家”,并工书法、诗文,后人有“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之誉。

嘉靖五年(1526年),唐寅之弟唐申在桃花庵为唐寅立碑,特请时任苏州知府的胡瓒宗题名。

据《六如居士外集》(清唐仲冕编,清道光昭代丛书本)卷四十记载,胡瓒宗大书“明唐解元之墓”六字。

胡瓒宗从安庆离任时,安庆百姓倾城泪眼相送。在苏州任上,他仍然“廉洁辩治”,“名与况钟相颉颃”。

这是何等的感情啊!在胡瓒宗离苏州十年后,当地的百姓仍然对他思念不已,为其立“去思碑”,这不由让人想到了在湖北襄阳,当地百姓怀念西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羊祜建立的“堕泪碑”。

嘉靖十五年(1536年),胡瓒宗升任河南左布政使;同年十二月,升任山东巡抚。

在山东任上,胡瓒宗表现出强项、不畏权贵的一面,矛头对准了当时横恣不端、残民以逞的鲁王。他以激烈的言辞上疏弹劾,革去鲁王三分之二的俸禄,并且逮杀了鲁王身边佞臣,“吏民额手称庆”。

胡瓒宗在曲阜孔林的题字

嘉靖十七年(1538年),因治河有功,调升总理河道职务,开考城(今河南南考县)黄河支流,以减轻归(归德,今河南商丘县)、睢(睢州,今河南睢县)水患。工程之巨,效益之高,在明代水利史上写下光辉一页,胡瓒宗又成了一代治水名臣。

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三月,在河南巡抚任上他做了最后一件大事——当时河南遭灾,他不顾个人安危,奏准一向吝啬的嘉靖皇帝拨来二十万两银子,解民于倒悬。

同年十二月,开封官署大火,焚及符敕,他引咎自劾,返回故里。

(三)

邢泉村,胡瓒宗少时求学和晚年归隐著书的地方,它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城南约一公里处的兴国镇。

胡瓒宗在秦安兴国寺题写的匾额

在魏晋南北朝以前,田园是朦胧而缥缈的,东汉张衡《归田赋》中的田园方才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印象,然而张衡毕竟没有归田。晋宋之际的陶渊明葛巾短褐,以农人的装束,以文人的心境雅趣,躬耕南山,放歌丘壑,完成了对这一精神家园最后的建构。

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的中秋节,胡瓒宗的心情无比愉悦,与其他先后致仕归里的八人聚集于邢家村(今邢泉村),饮酒赋诗,泼墨挥毫,陶醉于山水之间,号称“陇溪九逸”。

当时的邢家村后靠长山,前临陇水(葫芦河),溪流淙淙,鸟语花香,环境幽雅,风景宜人。胡瓒宗“八观、十二咏”中的“陇溪春色”和“可泉膏沃”即取材于此,而“陇溪九逸”亦由此来。

可泉源头的泉水清冽甜美

胡瓒宗,号可泉,在邢泉村,也有一座可泉寺。后人因以名寺,而寺亦因此而著名。

如今的可泉寺很小,为近年所修。可泉寺始建的年代有人说是宋代似乎不可考,但在明正德年间它已是秦安城南的名寺,则属无疑。

在邢泉村的另一古迹,始建于元代的圣母宫,当地人说胡瓒宗曾于此私塾上过学。

圣母宫的东南角,现有胡瓒宗纪念馆——屋三楹,坐南朝北,室内有胡瓒宗影图、《早朝》诗书法四条屏拓片、生平简介及后人所写怀念诗文。

(四)

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上的士大夫阶层是由官员和高级知识分子组成的,存在于历朝历代。有唐以来的科举制度为士大夫阶层的形成、巩固提供了制度保障,士大夫阶层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是他们参与国家政治,同时又是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创造者和传承者之一。

胡瓒宗为官30多年,深感仕宦途中的险恶与阴冷,便将自己的余年,定位在“开阁著书”这一朝向内心的人生坐标上。他的主要学术成就见于《鸟鼠山人集》中,在经学、哲学、古文、诗歌、方志、书法等诸多方面均有建树,乃一代通才。

在退隐林泉的20多年里,他以淡泊的心境、丰厚的阅历以及智慧敏锐的洞察力为支柱,在精神世界的畅游(诗歌、书法、史志等创作),形成激昂悲壮、关注民生、疾苦、感情炽烈但又绝无妩媚之态的独特风致。在从四川内调南京不久,他接连写了《方氏承恩图》和《习古斋》两首五律,以悼念惨遭灭族之祸的明代大儒方孝孺。

胡瓒宗的著作

正德年间时,大儒方孝孺被灭族已过百年,但朝廷依旧禁议一切相关言论,此时只有胡瓒宗敢说公道话,这是何等的勇气?

而今,在胡瓒宗及其诗歌沉寂四百多年后,著名学者、古文字学家杨伯峻发出了这样声音:

“他有正义感,同情人民,无论在朝廷做官或者在地方上临民都尽可能地为百姓做好事……他的诗朴质而富于感情。要这样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诗人。像当时吴门派唐伯虎(寅),祝枝山(允明)等人逃世于书画,玩世不恭,倜傥不群,他是不肯干的。这大概是胡氏出生于西北高原(今甘肃天水地区秦安县),唐、祝出生于东南繁华之会(今苏州市),地土不同,流风遗俗有异罢。可是唐、祝诸人喧腾于众口,纷陈于近数百年来的笔记、小说,至今江南一带故老还津津乐道他们的遗事,并且还有并非事实的传说。而胡氏之后,讫今四百多年却默默无闻,寂寞身后,不见于记载,更无传于口耳,这是历史的不公平。”

来源|奔流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