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创|亭旁草编:记忆味道席草香

巾帼四美讲堂

展女性四美,助乡村振兴

亭旁草编,是指流传于亭旁用当地普遍种植的蔺草(又名灯芯草,俗称"席草")为原料,经手工拧、缠、勾、编、钉、织等十几道编织工序,制成草帽、蒲扇、草篮及草鞋等日常生活用品的一种传统技艺。

文末 有重磅

据南宋陈耆卿编著的《嘉定赤城志》卷三十六记载∶"灯芯(草),泽地丛生,茎细圆,可为席。"可见,至迟到南宋时期,台州一带人民就已经种植席草,并且用于编织草绳、草席、草鞋等日常用品。亭旁镇气候温润多雨,对席草的生长极为有利,席草品质优良,以紧致细密、均匀柔韧、席色青绿、席面光滑清香而著称。席草分为咸水草与淡水草。咸水草生长于亭旁溪入海游港威水滩涂一带,品质较粗硬,除用来编织粗席外,昔日杂货店与市场商贩常用来捆绑货物用。淡水草生长在亭旁溪两岸沼泽地区或直接栽植于水田中,一年可收获二三期,是用来编织帽、扇、席的原料。席草用分枝繁殖,秧苗自移栽至收割约需260天。

历史上,亭旁山区是三门县草编制品的主要生产区。各村村民勤耕俭作,在种植稻、麦的同时,间种席草,他们将席草手工编织成草帽、蒲扇、草篮及菜垫等日常生活用品,拿到市场上出售,获利以补贴家用,于是慢慢形成了家家户户利用闲暇进行草编的民风。草编活的劳作人群多为居家妇女,她们都是未出嫁前就跟母亲学习并帮忙编织,草编技艺就这样代代传承下来。据《三门县志》记载,民国时期,国外客商利用三门廉价劳动力和丰富资源,组织加工花边、金丝草帽等挑绣编织,产品销售欧美各国。20世纪80年代,亭旁区乡镇办有草编厂8家。1984年,三门县外贸局还专门建立了草织土特产品加工厂,长期收购包家村一带出产的草席、草帽。

亭旁草编按其成品可分成草帽系列、蒲扇系列、草篮系列及菜垫系列。草帽有桂花粒、方块箍筒、四粒花、木头花等图案∶蒲扇有八角金盘、栀子花、枣干娘、五角星等图案。其中蒲扇编织基本方法有选草、起头、添草、嵌花、修边、散边、收草、削蔑简、缠蒲扇等。草帽编织基本方法有选草、起头、结帽顶、捏麦鼓、直筒、结花、结檐头、倒勾、散边、收草等。亭旁草编中,编织蒲扇是其最重要的民间手工工艺。

亭旁草编的不同式样和图案,无不传达着人们对美的认识和实践,对美好愿望的追求与向往,有着"土"味浓厚的艺术价值。随着经济的发展,草编制品的经济价值逐渐凸现,草编制品由主要以自用为主逐渐变成了纯粹赚取利润的商品,成为当地百姓的主要经济收入之一。手工制作的草编制品无污染,不占用能源,具有很高的环保价值,符合目前"低碳经济"的社会趋势。

如同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样,亭旁草编工艺也面临着传承困境。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技艺,廉价的塑料产品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加之草编制品的经济效益低廉,大多数草编传承人已年老体弱,年轻一代又很少有人愿意从事这项既费力费时又赚不到钱的手工活,亭旁草编正逐渐淡出百姓的劳作生活。

大家有哪些关于草编的记忆?

有传承技艺的好方法吗?

一起来讲述你们的小故事和金点子

(可报送至各村妇联主席处

原标题:《巾帼创|亭旁草编:记忆味道席草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