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间的当代茶室,靠近茶文化

原创 iWeekly iWeekly周末画报

图片-五玄土

在咖啡馆早已跨越饮品属性,成为当代年轻人办公、会谈、小聚的空间之外,将历史悠久的中华茶文化与新型消费需求相结合的当代茶室,也正在卷起一股全新的风潮。

中国人与茶的渊源写在基因里,每个人与茶也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故事。地大物博、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上,不同种类的茶,凝结着气候风土与时令节气,在热水的激发下,成为舌尖与鼻间的甜润香气。摒弃冗杂的饮茶规矩,喝茶,不该是陈旧、刻板之事。好在,当代茶馆令茶文化跨越了时间,随着岁月的变迁与生活方式的转变,成为现代生活中新的休闲坐标,引领着当下的年轻一代通过简单的方式,去感受茶味的优美,并以更近、更轻巧的形式,将茶文化的悠远与深邃娓娓道来。

福州茶楼

宁静归心

如恩设计工作室

“进入茶馆,踱步于一楼的古建筑中,观者仿若游走于明与暗,轻与沉,细与拙之间。”

作为如恩第一个以新建筑来容纳旧结构的项目,设计师从一开始就收到了茶馆业主清晰而殷切的嘱托:将一座安徽的古建筑移至福州。基于这一要求,如恩采用了一种与以往完全不同的设计语言来营造一个空间,以展开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对话。

这栋远道而来的清朝古宅是典型的徽派建筑,其上充斥着丰富的装饰木雕,复杂而精美。然而木结构几何形状具有不确定性,木制构件经过几百年的风雨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老化与损坏,整个搬运、测量、组装和置入的过程因而充满了挑战性。

为了凸显历史传承感,设计师还采用了夯砼材料,既表达了对当地传统土楼民居的现代致敬,也强调了原始的凝重感。“夯砼”与“木”这两种谦逊而平实材料彼此呼应,传递出一种人文关怀,强调了对文化身份的认同感。

为了减少外部干扰,设计师几乎将整座古宅封闭了起来,并为之设计了充足的光源。茶馆的屋顶拥有两个巨大的采光井,将自然光引入围墙的深处。悬置于上方的金属屋顶被覆铜的桁架从坚实的基础上抬起50厘米,并在其周围引入一条连续光源。在屋顶的西侧,一个超大的特色天窗让斜阳自然地流淌于木质结构上。设计师还在地下一层设计了一个圆形接待厅,它的顶部为一楼室外的露天水池。阳光透过水池底部的圆形玻璃投射到地下接待厅,光影浮动,令人着迷。

在光、水与影的交织中,设计师用诗意的空间赋予品茶人“一日闲人,一盏清茶”的悠然心境。当然,茶是水写的文化,好的茶楼亦能观照城市历史。在设计福州茶楼之初,设计团队了解到英国知名摄影师约翰·汤姆森在其摄影集《福州与闽江》中留下的《岛塔》影像。如恩认为,影像中“The Relic Shelter”的形象与概念对于项目而言是恰如其分的隐喻,同时又将关注延伸至福州的海洋文化。因此,露天水池的引入既填补了场地,又倒映出建筑,营造出临近水域的感觉。

尽管中国的茶文化可以溯源至一千多年前,但在如恩看来,与其说“复兴与变革”,不如说“茶文化”是与时俱进的。因而,他们没有简单地重复过去的实践,而是通过建筑元素的清晰勾勒、构造方式来表达历史的连续性,并更好地勾画未来。

喝茶的当下

心有处安

沈鸣野

“无论是美学、哲学,还是对自然的亲近,茶代表的是一种向内的探索。”

热衷于古玩收藏的沈鸣野,在杭州开设了好几家茶室,最新的一家便是青竺茶食。青竺西临灵隐寺、飞来峰,石莲亭在侧,与一棵五百年的古树相依,门前是一片龙井茶园。沈鸣野常常在一楼茶室席地而坐,观赏眼前颇有层次感的风景:第一层是苔藓绿植;第二层是茶园和隐约可见古松盆景;第三层是远处的山;第四层是天空。

在建造青竺茶食时,沈鸣野参考了寺庙的平稳结构与审美心理,他解释到:“中国寺庙之美就响应在群山、松柏、流水、殿落与亭廊的相互呼应之间,含蓄温蕴,展示出组合变幻所赋予的和谐、宁静及韵味。平面方形、南北中轴线布局、对称稳重且整饬严谨的格局,蕴含阴阳宇宙观,崇尚对称、秩序、稳定的审美心理。”

为了实现理想的建筑审美,青竺茶食整体建筑采用泥与木呈现出白墙黛瓦与温润木质的平和之气、内敛之美。放眼望去,它就像置身青绿山水画中,被青山、茶田、古树环绕。为了维护建筑 “修旧如旧”的在地感,沈鸣野在茶室修建的过程中保留了一些“过去的痕迹”,包括种满青苔的古亭遗址,以及门前一片占地7亩的龙井茶园。

一楼有三间榻榻米茶室,分别以“坐忘” 、“忙闲”、 “无事” 为名,在不同茶室空间的命名上,沈鸣野寄予了一种以“闲”养心的理想。茶室日用的器皿大多是青竺自制的,沈鸣野选器的标准归根结底只是一条——为茶汤服务。茶单中有一道特级龙井红茶,用的是门前茶园里的春茶,以重萎凋、轻发酵的红茶工艺制作,是一道杭州独有的特产,它保持了龙井淡而不薄的风味,蜜香清幽。

沿着楼梯登至二楼,名为“风月无边”、“小有”、“得中”、“大可”、“满足”的几间雅厢,又是另一番风景。沈鸣野把收藏的艺术作品、古玩器皿、家具摆件放置其中,随处可见文人雅趣。

桂园茶室

艺术云集

程然

“喜欢喝茶和喜欢艺术是同一件事,品味茶汤的过程就宛若欣赏艺术品一样。”

艺术家、画廊主理人、广告创意人……当这些人凑在一起,在武汉桂子山上开一间茶室时,会发生多少有趣的事?在武昌桂子山上有一处小院,桂花盛开的时候,空气中弥漫着清新淡雅的香气,街坊朋友们常常来到这里闲聊,喝一杯免费的“三匹罐”解解渴——这是桂园茶室的生活常态。

两年前,艺术工作者程然和沈乾石在武汉创立了桂园茶室,热爱艺术的朋友们来此相聚,在品茶的过程中探讨艺术的深度、生活的广度;爱好喝茶的朋友们来此相会,在美妙的艺术氛围中品鉴茶香、乐享风味。艺术与茶,看起来无所谓关联的两种物质,却在桂园茶室得以“合二为一”。

为了呈现心中理想茶室的模样,程然、沈乾石和伙伴们一起组成了“建造团队”,他们保留了老屋院中原有的80年代风貌,没有进行任何过度的修饰,让它融入进整个街区,不让老邻居有过多的异物感。外立面处理得非常简单,仅仅在完成玻璃的施工后修补了墙面,茶室右侧有一处不足70cm的狭长通道作为入口,通过院子从背面进入茶室。

在茶室入口处可以看到一把倒立着的笤帚,这是丹麦籍艺术家傅丹(Danh Vo)的作品,通向室内的门脚下摆着一个纸折的立体蛋糕,这是傅丹在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时制作的邀请函。在公共区域中还可以看到他曾在古根海姆美术馆展出过的一件鸟笼作品;日本艺术家、作家东山魁夷在六十年代游历中国返回日本后创作的石版画“黄山良夜”;以及一件来自日本艺术家田中功起的作品。与这些艺术品陈列在一起的,还有茶室成员们创作的作品。在木茶几上,还有一盘由来自中国艺术家储云的艺术作品“幸运星”,每位客人都可以取走一颗作为纪念。

对于桂园茶室的主理人而言,他们相信作为一种“饮料”的茶,发乎于本能心,生长于“平等心”,他们鼓励来访的朋友们自己选茶、泡茶,禁止斗茶,用一种轻松和简练的空间状态,传递茶之“本味”。

一场“以茶为媒”

的实验

孔璇

“在快节奏的城市中,希望能用一杯茶的时间让人回归自然、和谐、诗意的状态。”

茶不仅是一种饮品,还是一个文化载体,以茶为媒,可以串联起传统与当代的艺术生活。孔璇和茶的接触是一种“无意为之”,她很自然地被缕缕茶香吸引,开始持续地研究茶的理论体系、走访不同的茶产地、前往各个国家习修不同的茶道文化,而复合式茶空间“与点Yudinist”是她亲手完成的一场“实验”。

为了营造“市中山居“的茶室氛围,孔璇把茶空间安置于上海闹中取静的长乐路。在空间设计上,她基本抹去了一切设计痕迹,把专注力放在材质和细节的打磨上。

在日常状态下,茶室有一个前厅作为入门的休息等待或动态橱窗区,一个展厅作为工艺作品的展示区和茶品的监制区,两间私人茶室分别是中式和榻榻米风格,中式茶室的挂画多为清雅文气的现代画家的作品,榻榻米的茶室在特殊壁龛位置会按茶道的理念去选择茶挂,整个空间里也会穿插陶艺家的雕塑作品,以及从传统中启发创作的艺术家的装置及摄影作品。户外还有一个小花园可以观赏四季风景。

孔璇在与点Yudinist塑造了一个喝茶的场景,自如地营造了一种生活状态。除了节气主题的茶会,茶空间还会举办陶瓷作者的个展。在为陶艺家泉田之也布置展览空间时,孔璇用碳粒、土壤、沙石、青苔等自然材质,概念性地描绘了泉田先生的创作及生活背景,作品在自然物质的衬底下,形式了“白盒子式”艺廊中不易产生的层次感。

在与点Yudinist的茶房里,孔璇特别整理了一个涵盖六大茶类的茶样品库,里面装满了她这些年收集来的茶品,涉猎了国内大部分的茶产区,按照不同年份、树种、产地山场、制作进行编号记录。这个茶样品库是对客人开放的,来喝茶的朋友都可以在这个库里挑选想要品鉴的茶,在朴素而隽美的茶与器的陪伴下,品味悠长岁月。

大井巷里的

茶客厅

查文

“我只是一个喜欢喝茶的人,做了一件喜欢喝茶的事。”

在杭州南宋御街,沿着青瓦白墙的老街建筑向南前行,就能在大井巷口找到别具一格的查小文茶客厅。在选择茶客厅的地点时,从小在城南生活的查文出于一种“熟悉的情感”,把店铺落在了南宋古建筑社区大井巷。

为了让茶客厅恰好地融入社区文化,设计团队把建筑还原给其本身,通过建筑的立体面呈现茶空间的内在灵魂。

茶客厅的门头在选择材料的时候寄托了一种变化,一种可以增添建筑趣味的变化,让建筑和谐独立。透光的幕墙收集自然光线,温柔地倾入室内,这种材料在阳光下呈现白色,远观之下完全融入建筑所处的白墙黛瓦。在光线和视角的转换下不经意的又淡淡的给你露一点建筑内发生的事。透明的曲面橱窗玻璃,映射了老街悠然的生活景象,和室内的饮茶场景一拍即合。

茶客厅分为了上下两层,一层是茶客厅的商店部分,可以在此品尝和购买茶饮;二层有两个私人茶室,对于熟客来说,这里是品茶自醒的“精神之家”。作为空间的装饰点缀,查文会放置一些中古的茶具器皿,以及一些景德镇年轻陶艺家的作品。

和专业茶师的经历不同,查文在大学时主修设计,出于对喝茶的热爱,在慢慢了解茶文化的过程中决定了做一间独立工作室。从设计师跨界成为专业茶室的主理人,查文一直在摸索学习、积累知识。之所以开设查小文茶客厅,就是为了让更多人来到一个轻松愉悦的社交场所,通过一杯正确且有温度的茶,连接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获得生活的乐趣。

茶客厅内呈现的茶叶以本地龙井为主,查文在龙井茶村有自家茶田,除了狮峰龙井、桂花龙井、九曲红梅等自制茶品外,她也会不定期前往外地寻找高品质的茶。“由东至西,茶的世界浩瀚无穷,还有许多值得探索的地方。”

监制-Carrie Cao

策划、编辑-YAO

撰文- 韩小暖、Linda Jiang、潇月、云停、Zoe

部分摄影-陈颢

封面艺术拼贴-王灵

平面设计-Lan

原标题:《在城市间的当代茶室,靠近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