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技传千年 茗香沁高原丨非遗毕节

乌蒙山东麓、赤水河上游的金沙县清池镇地处川黔两省三市交界处,这里空气清新,山峦起伏,水质清冽,其优美生态与独特的土壤、气候,滋养出了金沙清池茶香气纯正、滋味醇和的优越品质。这缕茶香把西南一隅的清池古镇飘送到了远方和未来。

金沙清池茶历史悠久,名声早显,披载着“西南古丝绸之路”的古韵与荣光。据《大定府志》相关记载和民间流传,讲述了清池茶从夜郎的深山野茶变身为大汉王朝贡茶的一段传奇——汉唐蒙出使夜郎,曾在清池停留一天,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将家中刚刚炒制的新茶请唐蒙品尝,其时值口干舌渴,饮此茶后顿觉神清气爽,赞叹说,他自都城出发,走了近一年,还没有喝到这么好的茶。之后,唐蒙购买了一些清池茶带回长安敬献汉武帝。汉武帝品尝后,大加赞誉,将此茶命名为“夜郎茶”,并传旨作为贡茶。

茶青

金沙清池贡茶发展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了解,金沙是中国贡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至今还生长着40余株千年古茶树,为全国罕见。

据了解,清池毛尖茶曾被誉为“贵州历史名茶”,清池镇也因清池茶被誉为“贵州最美茶乡”。2014年,清池贡茶制作技艺被列为贵州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采茶

金沙清池贡茶发展至今,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的茶艺制作人。如今,要问谁最了解清池贡茶制作技艺,非罗家志莫属。

罗家志家住金沙县清池镇大坝村,今年81岁,18岁时开始学习茶艺制作,是清池贡茶制作技艺第八代传承人。聊起茶叶的制作技艺,罗家志便两眼发亮,双手不停地比画炒茶、揉茶等动作,让听者也深陷其中。

清池贡茶制作技艺传承人罗家志

在罗家志看来,制茶是个精细活,采摘、杀青、翻炒、搓揉……每一道工序都有讲究,“炒茶时每锅不能超过一斤半,火候也要控制好……”罗家志说,清池贡茶的制作工艺独树一帜,在制作的过程中需要足够的耐心。60多年的制茶经历使罗家志的技艺独具匠心。“巳时采、骑火炒、匀揉之、焙之快、陶罐藏、山泉煮。”罗家志说,茶叶的采摘时间,炒茶的火候,揉搓的力度,摊晒的方法等各个环节都要精准把控。

制茶

清池茶能香飘千年,离不开一代又一代制茶人的守望。罗家志不仅将茶艺制作学深学透,还把传技当成自己的一份责任,在家族、在村里传授。“现在村里每家每户都有制茶的设备,村里人基本都会制茶。”罗家志说,虽然他年事已高,但身体还算健朗,有空闲他就会去各家转转,看到村民们有制茶操作不当的地方,他会加以指正。

炒茶

“现在有很多制茶的技术设备,但手工制茶是老祖先传下来的手艺,坚决不能丢。”罗家志认为,机器始终没有人的灵活和巧思,他希望清池的制茶人能不忘根本,传承手工制茶,把清池贡茶制茶技艺传下去。

为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推进茶叶产业升级,近年来,金沙县主攻茶树品种无性系改良,加大茶园换种改植力度,大力推广茶叶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绿色食品茶生产、有机茶生产,扶持发展壮大茶叶加工企业,打造品牌,做大规模。

清池镇不断做大做强茶叶产业,同时打造了“清水塘”“清池翠片”“岁月汤色”“碧波仙子”等10余个茶叶品牌,以清池贡茶公司、张氏茶庄等15家茶企业为代表的茶叶加工企业集群已经形成。

茶青

如今,金沙清池茶已成为清池镇的重要产业支柱。据清池镇文化服务中心主任任希鹏介绍,目前全镇种植茶叶2万余亩,可采摘茶园1.6万多亩,预计今年可产茶10吨左右,分别销往广州、重庆、贵阳、遵义等地,带动全镇2300余户1.3万余人增收致富。

下一步,清池镇将继续把茶产业作为全县农业大产业来谋划,将其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产业支柱,充分发挥“千年茶乡”品牌效应,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组织生产,促进全镇茶产业多元化发展。

阅读推荐

原标题:《茶技传千年 茗香沁高原丨非遗毕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