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出1万个事业编制招引紧缺人才;
吸引留住100万大学生就业创业;
给予院士1000万元创新创业支持;
……
这些让人心潮澎湃的“引凤”“留凤”举措,只是我市建设“长春人才创新港”,全力融入“3+N”国家人才战略的版图一角。秉持“抓人才就是抓发展”“服务人才就是服务发展”理念,我市切实把人才工作抓得更紧、更实、更有成效。
全市组织部门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人才工作作为组织工作和服务长春振兴发展的重中之重,切实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做好各类人才引育留用工作,为推动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加强顶层设计
深化党管人才格局
我市聚焦中心工作和发展大局,切实发挥重点产业集聚人才的“磁极效应”,坚持人才与发展同步谋划、同步部署。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制定长春人才政策升级版,深入实施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五年计划等规划项目,聚焦“六城联动”,发挥重点产业集聚人才作用。全方位创新升级政策法规,起草形成《关于实施新时代人才振兴工程助力长春振兴发展率先突破的实施意见》《激励人才引领“六城联动”发展的若干政策》,打造人才发展政策体系。
全力打造“长春人才创新港”,融入“3+N”国家人才战略,坚持省市区三级联动,确定了“一轴两翼多园”空间布局、研究了“一总一特”政策体系、设计了15项重点工程,建设“长春人才创新港”,已写入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
围绕人才管理、培养支持、创新创业等方面确定14项重点改革试点任务,集中解决一批制约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的关键问题,形成32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措施。设立“人才专项编制池”,保障紧缺人才引进需求。持续加大人才发展投入力度,市县两级人才开发投入突破20亿元。
坚持引育并重
拓展聚才用才平台
为切实提高区域人才承载力,我市注重培养与引进同步实施,多措并举、创新机制,不断搭建拓展聚才用才平台。
开展高校毕业生来(留)长创业就业服务行动,本着“想留尽留、可聘尽聘”的原则,通过机关事业单位带头吸纳、国有企业主动吸纳等途径,累计留住高校毕业生超40万人。依托长春新区“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在人才评价、流动、激励、保障等方面大胆探索、先行先试,集聚培育创新创业人才近5万人。
紧盯主导产业、重点项目,加快建立契合主导产业需求的产业人才服务体系,今年以来,引进产业紧缺人才8119人;实施招才引智同步招商引资工程,签约重要人才团队2个,引进同芯积体电路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园、东方雨虹绿色建材基地等项目。2020年以来,依托6个百亿元项目、302个十亿元以上项目、1112个亿元以上项目打造产业人才高地,集聚高端产业人才6500余人。
搭建“人才开发产业化平台”,去年全市新增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77家,从业人员超过4600人,实现营业额22亿元。中国长春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吸引43家入驻企业集聚办公,获评“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最佳机制创新园区”。
全面加强平台载体建设,发布《关于支持院士创新创业助推“六城联动”的若干政策》,规划建设院士创新创业引领区。启动建设以2万套、100万平方米公寓为主的长春青年人才城,提升青年人才综合保障水平。启动全球高端产业人才索引大数据平台建设,筹建“人才大脑”,加快建设环吉大、北湖、净月数字经济双创(科创)生态圈。
强化扶持保障
打造创业乐业生态
为打造干事创业良好生态,全面提升人才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我市立足创业就业需求,提供精准服务保障。
印发《长春市院士创新创业服务指南》,为“大科学家”创新创业提供“项目库”“政策包”“平台群”“服务团”。组建大校大院大所创新成果跟踪服务专班,固定联系科研人才、创新团队,协调“政产学研金服用”资源,全力协助人才创新创业。持续举办人才创新创业创意大赛,对落户长春的优秀项目和优秀人才,给予30万元资金支持。
全面落实人才相关政策,为15家上市企业发放1615万元奖励资金;为国家级科研院所和“双一流”建设高校808人发放各类奖补资金。打造人才“三级服务平台”,建立子女教育等绿色通道,为10位高层次人才子女解决入学问题,为2名高层次企业管理人才家属解决异地调转问题。
着眼疫情给大学生就业创业带来的影响,完善政策保障机制,推进实训基地建设,统筹开发就业岗位,每年吸引留住大学生10万人以上。在各城区遴选出20家孵化基地,为大学生在基地创业孵化提供费用减免。
突出涵养文化
营造爱才敬才氛围
我市着力打造“尊才崇智、举贤尚功”的人才文化,构建“近者悦、远者来”引才聚才格局。
设立人才专属节日,将每年9月27日确定为“长春人才节(企业家节)”,组织开展系列评选表彰及宣传活动,不断提升人才荣誉感、归属感,在全社会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的良好风尚。推进人才工作法治化,出台《长春市人才发展促进条例》,为长春振兴发展率先突破提供人才支撑和法治保障。
构建联系服务人才机制,重点突出科技创新人才、产业人才,制定专项服务机制,引导各级干部点对点、面对面、常态化直接服务人才,提升人才获得感、幸福感。实施健康关爱行动,针对院士、高端科技人才等群体需求,开展个性化、定制化中医保健服务,全面关心人才身心健康。
来源:长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