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中国彩陶的故乡
黄河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奔腾不息的黄河孕育了伟大的古代文明。地处黄河上游的临夏,在距今5000—2000多年前的漫长岁月里, 原始先民们在河流两旁的河畔台地耕耘劳作,繁衍生息,并创造出了辉煌的彩陶文化和灿烂的古代文明。精美绝伦的临夏彩陶,是黄河文明序章中最辉煌的一部分。
临夏彩陶文化有着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从距今5000年前的马家窑文化,历经齐家文化,直至辛店文化、寺洼文化,时间跨度长达3000多年,其经历了兴起、繁盛、衰退的发展阶段,构成了一部完整的彩陶文化发展史。
临夏彩陶文化具有自己独立的发展体系。从空间上看,遍布于临夏大地的各个角落,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推进的趋势;从时间上看,从距今5000年前的马家窑文化一直延续到距今3000年前的寺洼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立的发展体系与特色,是中国唯一没有中断的彩陶文化。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网带三角纹彩陶钵
临夏彩陶文化为何如此发达且长盛不衰?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临夏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在5~10℃,四季分明。临夏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河流纵横,黄河干流及其支流大夏河、洮河、湟水、广通河、三岔河贯穿全境,境内沟壑纵横,丘陵密布,河谷宽阔。黄土厚积的河岸两边,边缘台地发育良好,宜耕宜牧,良好的自然条件,宜人的气候,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适宜的条件。
从考古发现来看,黄土地带是最易于滋生彩陶文化的区域。临夏境内河流两岸的台地和滩地上覆盖着厚厚的黄土,纯净细腻的土质为彩陶制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料,造就了丰富多彩、灿烂辉煌的临夏彩陶文化。临夏是我国史前文化彩陶分布的重要地区之一,这里以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和寺洼文化为主的史前文化遗址星罗棋布,出土文物文化类型众多,享有“彩陶之乡”的美誉。出土彩陶中不乏国宝级的文物,闪耀着独特的艺术风采,其中以1950年在积石山县三坪遗址出土的彩陶王最具代表性。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钩羽纹彩陶瓶
临夏是中国开展彩陶文化考古最早、发掘最多,并取得重大成果的地区,著名考古学家安特生、夏鼐、裴文中都在这里留下了他们考古的足迹,其中马家窑文化边家林类型、半山类型,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姬家川类型、张家嘴类型、唐汪式等7种文化类型都因在临夏地区首次发现而命名,在中国彩陶文化领域里占有重要地位。
临夏彩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之一,其繁缛绚丽的图案集中展示了我国史前文化富有艺术性的创造成果,对中国后来的纺织品图案、瓷器、玉器图案和装饰艺术均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彩陶造型也对后来青铜器的造型,金属铸造和瓷器、雕塑、紫砂壶的造型艺术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叶纹彩陶瓶
综上所述,临夏彩陶延续时代长、分布面积广、出土数量多,造型独特、色彩瑰丽、发展脉络清晰,特别是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大气磅礴, 达到了中国彩陶文化艺术的巅峰,代表着中国彩陶艺术灿烂辉煌的成就。临夏彩陶的大量出土,不仅使临夏有了“中国彩陶之乡”的美誉,而且证明了临夏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在我国文化、艺术史上谱写了一段精彩华美的篇章。
在临夏这片美丽神奇的土地上,人类活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5000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1986年10月,原甘肃省博物馆副馆长、古生物学家谢俊义和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研究人员在东乡县锁南镇王家村下王家社南侧300米处的下王家遗址调查中,在距地表6米处的断崖上发现有厚约7~8厘米,长约3米的灰层一处,灰层中夹杂有许多炭屑、兽骨残片等,灰层上覆盖着8~9米厚的粉砂质黄色黏土层,灰层下面是水积灰绿粉砂质黏土。灰层中发现3件打制石器,其中两件为刮削器,一件为打制石英片。经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土样化验分析,其地质年代是(1950)14900±150年。同时在王家沟西侧断崖上也发现一处灰层,距地表4米多,厚10厘米,长40多厘米。该遗址的发现,证明在那个遥远的洪荒时代,原始先民已经在这里留下了足迹。
此后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之后,大约在距今5000年前后,临夏地区进入了以马家窑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开始了一个原始艺术繁荣的时代。原始手工业的逐步发展,制陶工匠相对独立成为专业化,为彩陶艺术的成熟创造了条件,从而迎来了史前文化的辉煌时期——马家窑文化,一个彩陶的辉煌时代。
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类型陶器
马家窑类型,又称马家窑期,属马家窑文化早期,其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前2900年。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漩涡纹彩陶壶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漩涡纹双耳彩陶豆
马家窑类型陶器质地坚硬,陶器底色呈橙黄或米黄色,一般打磨光滑。马家窑类型彩陶彩绘以黑色为基本色调,多用浓亮如漆的黑彩在橙黄色的小型陶器上通体绘制出各种花纹,彩色浓郁,漆黑发亮,具有柔美、活泼、细腻均匀的线条美。而且内彩十分盛行,多在盆、钵类器物的内壁及口沿面上,都绘出由粗细线条、三角、圆点构成的各种图案,与外部的花纹互相呼应又互相映衬,具有浓墨重彩的突出风格,彩陶以曲线图案为主,常以密集的平行、弧曲、交叉、同心圆、涡旋的线条变化,表现水的动感,盛行漩涡纹、水波纹、同心圆纹、网格纹和平行线纹等。
马家窑文化
边家林类型陶器
边家林类型年代约为公元前2900—前2650年。
马家窑文化边家林类型平行线纹彩陶罐
边家林类型彩陶系继承马家窑类型彩陶发展演变而来,但又有其独特的风格,彩陶器型有壶、罐、盆、瓶、碗、钵等。以罐、壶为主,造型以直口、长颈、丰肩、大腹为突出特点,并出现了一些双口罐和仿生的鸟形壶等器型。其中以直颈彩陶壶和侈口短颈彩陶罐独具特色,制作精美。
马家窑文化
半山类型陶器
半山类型年代约为公元前2650—前2350年,属马家窑文化中期。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锯齿漩涡纹彩陶罐
半山类型器型丰富多样,除瓶、罐、碗、盂、豆、杯等外,大型储藏器壶、瓮成为半山彩陶的主要器型。这一时期流行用黑、红二彩绘制纹饰,彩绘一般绘在器物的最大腹径以上部位。花纹多以黑红彩相间的线条勾画出各种图案,常以黑色锯齿带和红色带纹合镶构成各种连续的图案,往往中间是红色,两边镶饰黑色。
马家窑文化
石岭下类型陶器
石岭下类型是马家窑文化早期的一种文化类型,其年代约在公元前3800—前3300年。
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同心圆变体鸟纹彩陶钵
石岭下类型陶器以泥质红陶为主,陶质多呈橙黄色和砖红色,另有少量的夹砂红陶和夹砂灰陶。彩陶数量不多,器表打磨光滑,器型以喇叭口的平底瓶和平底罐为主,另外还有钵、碗、盂、曲腹盆、尖底瓶等。
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旋纹彩陶壶
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鲵鱼纹彩陶壶
石岭下类型彩陶构图疏朗,保留着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特点,如圆点、三角、涡纹均脱胎于庙底沟类型,纹饰种类较多,主要有圆点纹、弧线纹、涡形三角纹、水波纹、平行线纹等,其中以鲵鱼纹较具特色。
来 源:民族日报
原标题:《临夏—中国彩陶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