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120周年校庆在即,学校发布了主题为“我们的120个瞬间——东大故事”的校庆纪念征集活动(点击查看详情)。征集发布以来,收到了海内外东大人的踊跃投稿。
时值端午,今天的分享者是东南大学2016级硕士生郜佩君。自2016年以来,他用钢笔描绘着东南大学。在东大120周年校庆之际,他将这些画稿整理出来,展现在我们面前。
“真正使东南大学成为东南大学的不只是底蕴深厚的校园建筑、风景,更重要的是一代又一代止于至善的东大人。”
——郜佩君
1902年,两江总督刘坤一力主“兴学应从师范学堂入手”,上奏“筹备师范学堂折”,呈请在督署江宁创办师范学堂。1903年张之洞上奏《创建三江师范学堂折》,重申“师范学堂为教育造端之地”,奏请在江宁省城北极阁前勘定地址,创建三江师范学堂校舍。
两江师范学堂校舍鸟瞰
1905-1912年,李瑞清任两江师范学堂监督。两江师范学堂规模宏敞,一字房、口字房是其标志性建筑,《东方杂志》曾高度评价称其“校舍俱系洋系,壮丽宽广,建筑耗费,不亚于日本东京大学。”
李瑞清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图画手工科。其中,图画手工科的意义包涵了劳作教育、实业制造业教育、开启民智教育、制图教育、模型教育、动手能力培养等丰富的内涵。(引自《三(两)江师范学堂图画手工科百年》,作者为东南大学教授尹文)
两江师范学堂
1915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在两江师范学堂旧址创办起来。南高提出训育、智育、体育“三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即坚强的体魄,充实的精神,道德、学术与才识,培养学生完善人格。
三江、两江时期,学堂在西北角以松木为梁架建筑三间茅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成立以后,江谦校长为纪念两江师范学堂监督李瑞清将之命名为梅庵。梅庵门前挂有李瑞清手书“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校训木匾。
六朝松、梅庵
1918年始建工艺实习场(今校史馆),是我国最早的工程实践教育基地,它的建立标志着视实践训练为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1919年建成中一院,1982年拆除重建,次年建成东南院。1920年,南高正式招收八名女生。郭秉文、陶行知等人力主打破高等教育中的“女禁”现象,推进了教育的民主化,揭开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新的一页。
工艺实习场(今校史馆)
中一院(今东南院)
南高首招八名女生
1921年郭秉文任国立东南大学校长,主张教育救国、科学救国。1922年体育馆、图书馆奠基,中二院(今中山院)建成,1923年口字房焚毁,次年开始兴建科学馆,1927年落成。泰戈尔曾在体育馆作演讲,百岁体育馆见证了东南大学体育与智育的历程。
孟芳图书馆
体育馆
健雄院(曾名口字房、科学馆、江南院)
1924年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在国立东南大学化学教室成立。1928年宋如海成为中国体育界正式出席第九届阿姆斯特丹奥运会的第一人,“我能比呀”成为中国参加奥运会的呐喊。
国立东南大学化学教室
国立东南大学校舍规划鸟瞰
1927年国立东南大学与河海工科大学、苏州工业专门学校等八校联合组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原任教于苏州工业专门学校的刘敦桢率十余名学生正式转入第四中山大学建筑工程科,是为中国大学建筑教育最早的一例。
1928年2月,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改名江苏大学。1928年4月,在国立东南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的基础上,国立中央大学成立。1929年建设生物馆、新教室。
国立中央大学新教室
由两江师范学堂图画手工教育到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工艺教育,发展到国立中央大学艺术学系的绘画教育。中国的艺术教育从绘画、制图、手工并重的工艺美术教育发展到纯绘画艺术教育,是为中国高等艺术教育发展的基本历程。李瑞清先生创办的图画手工科的影响延续至此,虽有变化,教育精神一脉相承。
国立中央大学建筑工程科学生在西洋画教室绘图
大礼堂于1930年正式动工,1931年6月外部建筑基本落成
1933年建筑师杨廷宝先生设计了国立中央大学校门,扩建了图书馆。南高院、生物馆、梅庵进行了重修改造工程。陈之佛设计的国立中央大学校标呈倒三角形状,以南校门与大礼堂主体,校名国立中央大学浮于顶端,图文相配,和谐而美观。
国立中央大学(东南大学前身)南校门
扩建后的图书馆
国立中央大学土木工程科水力实验室
国立中央大学鸟瞰
1934年吴健雄获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学士学位,后前往美国做原子核物理实验。其主要学术工作是用 β衰变实验证明了在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不守恒。
1937年日军侵略逼近南京,校长罗家伦对此作出预判,于1936年指示学校赶制500多只木箱用来转运设备仪器、图书资料。
国立中央大学借助民生轮西迁
王酉亭率领动物大军西迁重庆
中央大学西迁入川后,分为四处:1、重庆沙坪坝校本部,2、重庆柏溪分校,3、成都华西坝的医学院和农学院的畜牧兽医系,4、贵阳的实验学校。12月,王酉亭率领中大畜牧场职工及动物大军轮渡跨过长江,历时将近一年的时间,徒步西迁重庆。
重庆沙坪坝校区
重庆沙坪坝校区大礼堂
重庆柏溪校区
重庆柏溪校区传达室
1939年,刘敦桢与梁思成先生在测绘四川雅安高颐阙。刘敦桢先生严谨求实的田野调查精神,在东南大学延续至今。
1945年日本投降,1946年国立中央大学师生东还复课。1947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五二〇”爱国运动。1949年8月8日,国立中央大学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1950年10月10日起,校名去“国立”二字而迳称为“南京大学”。
国立南京大学校门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以原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为主体,并入复旦大学、金陵大学等相关系、科,在四牌楼原址建立南京工学院。
1956年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口号。1960年,查礼冠教授领衔造出了中国第一个机器人。
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南校门
查礼冠教授领衔造出了中国第一个机器人
1958年杨廷宝先生扩建原生物馆两翼,改名中大院。1963年翻新一字房,建造南高院。1929年中央大学曾建有新教室。抗战胜利后,工科发展迅速,工学院成为全校规模最大的学院,学校遂将该楼划归工学院使用。1957年,学校将该建筑重新命名为前工院,现为教学楼,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的工作室也设于此。
中大院
南高院
前工院
土木工程系同学在天安门广场进行标高矫正实习
1988年学校复更名东南大学,将校训定为“止于至善”,校名集字于王羲之书法,彰显深厚的人文底蕴。
东南大学校门
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鸟瞰
2002年东南大学百年校庆,于大礼堂前增设涌泉池,建成吴健雄纪念馆与逸夫建筑馆。
大礼堂与涌泉池
2006年,东南大学主校区迁至九龙湖校区。
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鸟瞰
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图书馆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东大人秉持止于至善的家国情怀,在社会的各个岗位为抗击疫情贡献自己的专业力量,展现了攻坚克难的担当作为。
东大院设计的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应急病区
与“宁归来”首站公寓应急工程
以邱海波、杨毅为代表的东大医护团队驰援战疫
百廿东大,止于至善
120周年校庆在即
关于东南大学的故事仍在继续
“我和我的东大”
新的记忆由你我共同书写
新媒体工作室
原标题:《我的东大故事 | 郜佩君:手绘母校百廿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