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樊玮 邹萍 雅昌艺术网
大家好,欢迎收看雅昌讲堂。
今天,我们讲克里姆特。
或许,这个名字算不上家喻户晓,
但是,他的《吻》一定众人皆知。
《爱死机3:吉巴罗》VS《吻》
被称为“网飞神剧”的《爱死机3》在520这天重出江湖了。为什么提到它呢?大家有没有觉得最后一集的这一幕,有些似曾相识呢?别犹豫,你没看错,是的,它在审美上让人就联想起了克里姆特的这一幅经典之作《吻》。
克里姆特《吻》
1907-1908年
180×180cm
奥地利美景宫美术馆
这幅堪称史上最土豪的“么么哒”情欲撩人,极尽华丽:一对恋人相拥而吻于仿若草原般的花海中,艺术家钟爱的奢华装饰与大量繁复的涡卷线状图案紧紧包裹着他们,金色衣袍并非使用了黄色颜料,而是真正的黄金打造。他们漂浮在金色的高纯度欢愉中,无时无刻不散发出神秘的魔力,让接近它的人深深着迷、念念不忘。
这份炫目辉煌的画面也同时唤起了人们对这份绚烂背后故事的无尽想象。
这,就是典型的“克里姆特式”艺术风格:极尽华美又极尽悲怆。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1862年-1918年)
维也纳分离派代表画家
克里姆特,是奥地利国宝级画家,也是维也纳分离派的标志性人物,毕生以“女性”为永恒的绘画中心,与众不同的神秘感、光彩夺目的色彩和丰富华丽的装饰,完美表达出他对爱、性、生、死的主题的迷恋。
很早就看透人生的克里姆特很明晰繁华过后的那场空。
所以,那些金灿灿的视觉表面下,是深邃的哲学思索与沉痛的历史悲怆。
当然,他并不是一开始就这么画的。
古斯塔夫·克里姆特(1862年-1918年)
维也纳分离派代表画家
1862年,克里姆特出生在维也纳,虽然父亲是黄金雕刻匠人,但家境算不上富裕,因为家里有七个孩子,克里姆特排行老二。14岁时,他进入维也纳工艺美术学院,开始了长达17年的学院式训练,为日后的创作奠定了重要基石。
早期,天赋异禀的克里姆特是典型的乖乖崽,坚守上层社会推崇的古典主义风格,19岁加入了权威美术协会,采用传统表现方法,以严谨造型和浓厚色彩为主要特征进行创作。同时,为了分担家庭压力,他很早就开始创业。学习期间,克里姆特就组建了工作室,专攻剧院等大型机构的装饰壁画,还曾拿下维也纳歌剧院的订单。比如这幅《陶尔米纳露天剧场》,传统主题和摄影术般精确刻画出的人物展现了克里姆特精湛的技艺,光幻透视和悠远意境让观众留恋不已。
克里姆特《陶尔米纳露天剧场》
1886-1888年
750×400cm
维也纳城堡剧院
但此时的维也纳已病入膏肓。上层纸醉金迷,底层阴暗至极。在这充满矛盾的颓废之都,克里姆特不仅用作品记录着华丽粉饰,更借助艺术反复呈现自己对生命的终极反思。所以,尽管这幅壁画有着浓郁的巴洛克风格,但艺术家心里的“反骨”正蠢蠢欲动,“克里姆特式”的作品即将诞生。
1892年,克里姆特突遭不幸:父亲和弟弟相继离世,母亲因此精神失常。几年后,克里姆特和先锋派艺术家们组建了新的艺术团体“分离派”,彻底与传统断绝关系,从技巧高超的学院派画家转为强调个人审美趣味、情绪表现和想象创造,作品中既有象征主义绘画内容的哲理性又具有东方装饰趣味。
克里姆特《帕拉斯·雅典娜》
1898年
75×75cm
维也纳城市历史博物馆
如这幅家喻户晓的《帕拉斯·雅典娜》。标志性的正方形画幅赋予了人物一种冥思神态,女神头部和上半身占据整个空间,她展示着竖立身畔的长矛,准备为捍卫分离派艺术思想而战。以写实手法刻画的小像突显于金色鳞片装饰上,一幅描绘了赫拉克勒斯与海怪搏斗的壁画呈现于背景。画家以此向反传统的“新艺术”致敬。
克里姆特《贝多芬饰带》
1902年
230×3400cm
奥地利美景宫美术馆
1902年,第十四届分离派展览举行,主题聚焦音乐,以此向贝多芬致敬。克里姆特用《贝多芬装饰带》对这曲雄壮的音乐篇章做出象征性诠释。
第一乐章《渴求幸福》(局部)
第二乐章局部《骑士》
第二乐章局部《艺术》《天使唱诗班》和《世界之吻》
第三乐章《敌对势力》
壁画直接绘制于粗涂灰泥层的格子板上,镶嵌着镜子碎片和磨砂玻璃碎块,图画面中几名女性摆脱尘世束缚,飘曳于空中,谱出交响曲的第一乐章“渴求幸福”;第二乐章呈现了承受苦难的人类,克里姆特通过“世界之吻”描绘出理想国度;第三乐章则演绎着“敌对势力”的画面,由一只骇人的大猩猩将其具像化。
克里姆特《女人的三个阶段》
1905年
180×180cm
罗马国家现当代艺术美术馆
《爱死机3》最后一集“吉巴罗”中经典的一幕,在审美上和克里姆特的《吻》极其相似。
这样一幅经典之作的绚烂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克里姆特又是谁呢?
原标题:《大师代表作|克里姆特:极尽情色·极尽悲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