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家桢,1909年出生于浙江慈溪。12岁的谈家桢毕业于道本小学,并于1921年进入宁波斐迪中学。1925年,转学到浙江湖州东吴第三中学高中部。1926年,谈家桢以优异的成绩被免试保送苏州东吴大学,主修生物学。谈家桢一生主要从事遗传学研究和教学,发表了100余篇学术论文。发现瓢虫色斑遗传的“镶嵌显性现象”,被认为是经典遗传学发展的重要补充和现代综合进化理论的关键论据。20世纪50年代,他在复旦大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第一个遗传学研究所和第一个生命科学学院,被誉为“中国的摩尔根”。
1934年,立志投身于生命科学研究的谈家桢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现代遗传学奠基人、诺贝尔奖获得者摩尔根教授。在美国深造时,谈家桢研究果蝇进化遗传学,利用当时研究果蝇唾腺染色体的最新方法,分析了果蝇近缘种之间的染色体差异和染色体的遗传图,促进了“现代综合进化论”的形成。在此期间,谈家桢发表论文10余篇,年仅28岁就在世界遗传学界崭露头角。
博士毕业后,谈家桢深知此时国内遗传学基础薄弱、亟待开拓,放弃国外种种优厚待遇,毅然选择返回祖国。1937年回国后,他应竺可桢校长之邀,成为浙江大学生物系教授。不久,抗日战争爆发,浙江大学辗转西迁。西迁期间,谈家桢争分夺秒开展学科建设。在遵义湄潭祠堂“实验室”里,唯一的照明工具就是一盏小小的桐油灯,连件像样的实验器材都没有。竹管代替导管,瓦盆作为蒸发皿,挖地窖作冰箱,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谈家桢发现了瓢虫鞘翅色斑变异现象,首次提出镶嵌显性遗传,引起了国际遗传学界的巨大反响。
1961年“五·一”节,毛泽东主席在上海接见了包括谈家桢等9位复旦教授在内的上海各界代表(座位最靠近毛泽东者为谈家桢)
谈家桢从事遗传学教学和研究,先后教过普通生物学、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胚胎学、遗传学、细胞学、实验进化学、细胞遗传学、达尔文主义、辐射遗传学、原生动物学等课程。他的研究工作主要涉及有关瓢虫、果蝇、猕猴、人体、植物等的细胞遗传、群体遗传、辐射遗传、毒理遗传、分子遗传以及遗传工程等。特别在果蝇种群间的演变和异色瓢虫色斑遗传变异研究领域有开创性的成就,为奠定现代综合进化理论提供重要论据。谈家桢坚持科学真理,把毕生精力贡献给了遗传学事业。他为遗传学研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创建了第一个遗传学研究所,组建了第一个生命科学院。
1989年9月,为了鼓励家乡浙江的学子报考生命领域专业,谈家桢以自己的稿酬和积蓄设立了“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学金”。后来他又多次用稿费向奖学金捐资扩充基金。谈家桢对家乡科技工作者寄予厚望。2005年,他向宁波市科协负责人亲手送出他写的“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延年益寿,天下太平”四句话。他用这四句话概括生命科学工作者的责任:“丰衣足食”就是用生物学研究成果推进农业发展;“安居乐业”则是要研究解决环境问题;“延年益寿”是进行医药开发;“天下太平”是要制止生物武器、维护世界和平。这四句话,也是他毕生“追求身心和谐”的写照。
谈家桢1951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85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和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987年当选为意大利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9年当选为纽约科学院名誉终身院士,1999年国际编号3542号小行星被命名为“谈家桢星”。2008年11月1日,谈家桢在上海逝世,享年100岁。
原标题:《【学党史·忆侨史】(87)谈家桢:这一生没有金钱,财富就是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