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秦怡是怎样演《母亲》的

原创 春风 上海通志馆

据悉,“人民艺术家”、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秦怡,今晨4时08分在华东医院病逝,享年一百岁。

秦怡,1922年1月31日出生于上海市。 作为中国百年电影史的见证者和耕耘者,秦怡在《铁道游击队》《马兰花开》《铁道游击队》《母亲》《女篮5号》等影片中,留下了诸多经典的荧幕形象。

以下是上海通志馆主编《上海滩》杂志于2005年刊登的一篇旧文,谨此缅怀秦怡老师。

秦怡是怎样演《母亲》的

文 | 春风

石挥邀她主演《母亲》

1948年秋天,秦怡生下儿子后不久,石挥就登门来拜访她,请她主演由他第一次编导的影片《母亲》,饰演母亲陈素珍。当时她年轻,精力充沛,在演艺界已有名气,满脑子就是想多拍戏,见是石挥来邀请,便一口答应了。

谁知当她看了《母亲》的电影剧本后,才知道自己要演好这个角色,还是有困难的。首先,女主角需要从二十几岁演到六七十岁,年龄跨度大,对演员的生活底子、艺术水平要求很高。虽说自己已出演了几十部中外名剧,被人称为话剧界的“四大名旦”之一,但她还从没演过老太太。再说演话剧时,舞台离得远,人物表情即使有点不到位,观众也很难觉察,而电影中的面部表情则是一点不能马虎的,一个特写镜头可将演员的演技优劣显露得清清楚楚。她担心自己演不好这个角色。

电影《母亲》海报

但秦怡是个好学上进、进取心很强的人,正因为这个角色难演,过去从来没有演过,所以对她才有一种巨大的诱惑力。何况石挥本人就是一个优秀演员,她看过他演的《秋海棠》,很是佩服。原以为石挥的外形条件不怎么样,谁知他竟能把秋海棠演得非常出色,人物丰满,有血有肉,没有一点表演的痕迹。秦怡想,能与这样的导演合作,自己一定会有成功的希望。

石挥告诉秦怡,《母亲》这部戏,其实是根据他自己母亲的故事来编写的。这位母亲含辛茹苦,一辈子为儿女操劳……石挥的话,使秦怡想到了自己的母亲。她的母亲也是一位勤劳善良、任劳任怨的典型中国母亲。因此,她决定以自己母亲为原型,塑造影片里的母亲形象。她感到心里有了底。

导演石挥(右)在指导拍《母亲》

《母亲》开拍后不久,《乌鸦与麻雀》也开始拍摄。由于《母亲》的角色戏重,秦怡只得放弃她在《乌鸦与麻雀》里的角色,集中精力演好“母亲”。

辛汉文把她变成了一个“老太太”

当年,秦怡毕竟只有26岁,怎样才能使自己年轻的脸变成一个老太太的脸呢?为此,秦怡整天坐在化妆间里,对着镜子反复琢磨。她将自己的眼睛一会儿睁大,一会儿眯小,试图将眼角的皱纹挤出来……

正在这时石挥告诉她,他请了辛汉文做她的化妆师,保证能让她有一张老太太的脸。秦怡一听,连声说“好”。因为她了解辛汉文。当年秦怡在重庆演出时,就和辛汉文合作得很好。

辛汉文来了。他仔细研究了秦怡的脸。秦怡的脸是椭圆形的,没有颧骨。于是辛汉文像画画一样,用颜料将她额头的两边及眼窝画得陷进去,使她的脸颊消瘦,颧骨突出,嘴边的皱纹一点点显露出来。就这么摆弄来摆弄去,直到秦怡都快打瞌睡了。辛汉文让她试妆,秦怡往镜子前一站,眼前顿时一亮:她看见镜子里的她活脱脱一个老太太。秦怡感叹道:“实际是由于外形塑造的成功,才唤起了我对以往许多生活的回忆,并无意中用这些回忆去充实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使母亲这个人物内外统一起来了,活起来了。”

望着镜子里白发苍苍的老太太,秦怡想起了自己的母亲。她16岁离开家时,母亲还那么年轻。10年后再见到母亲时,母亲的身躯已不再挺拔。虽然母亲背不驼,但她那肩膀两边前倾的样子,一到晚上眼睛就睁不开的疲惫相,坐在藤椅里必须撑着扶手才能站起来的情形……种种老态,历历在目。此刻,她再看着镜子里化了妆的“老母亲”,已感到对这个角色不陌生了。很自然地,她将体型和动作逐渐往这个形象上靠了。

为此,她还专门回家看望母亲,仔细观察母亲见到女儿回来时的喜悦神情,得知她生了孩子或拍了好片子受人夸奖时那种母亲独有的自豪与骄傲的表情,还有当知道她又要出远门拍电影、归期无定时的那种牵挂的神态……

“《母亲》的拍摄成功,确实应当感谢我的母亲,是她赋予了我许多艺术灵感。”秦怡动情地说。

母亲赋予她许多艺术灵感

秦怡说,无论塑造怎样的人物,如果能够让人物的内心世界充实起来,就不会感到苍白无力了。

秦怡扮演的母亲,出身名门,嫁到夫家,生下一子一女后丈夫就去世了。不久,家道中落,她便带着年幼的孩子跟一个老管家搬进了贫民窟,小女儿因患脑膜炎,无钱医治而身亡。她只能靠典当旧物,当家庭教师,省吃俭用,培养儿子学医,指望儿子将来出人头地。

《母亲》剧照

秦怡觉得自己的母亲与她演的这个角色有些相似:同是出身富家,美貌能干。母亲走在大街上,常引来不少人驻足欣赏。母亲还能在一个煤球炉上烧出一桌比饭店还要丰盛的美味佳肴。嫁到秦家后,生了十个孩子,三个被送进育婴室。秦怡生下后幸亏有大姐护着,才得以留在家中。母亲一辈子都在小心翼翼地侍候患肺病的丈夫,含辛茹苦地拉扯儿女们。家里人的衣裳都靠她洗,仅有的一点钱都为丈夫和孩子们买了食物,而她自己却几乎顿顿吃剩菜。

秦怡与父母

于是,秦怡在拍摄过程中,时时留意把从自己母亲身上感受到的浓厚的母爱和动作细节融入她扮演的“母亲”中去。她演得十分投入,表演真实自然,影片拍摄很顺利。

石挥很少跟秦怡说戏,一场戏排完,总见他低头思索片刻,然后一扬头,朗声道:“过!”有时,秦怡自己感到不满意,主动提出重拍一遍。石挥就说:“其实你这样演也可以。”秦怡说,石挥从不轻易流露出对演员的不满意,他很尊重演员的创作。

影片的高潮戏是母亲到处求人借钱替儿子张罗了诊所,累得连力气都没有了,可是儿子却不来参加开业典礼。母亲气得将手中的茶壶都摔碎了。她气愤地数落儿子说:“妈的头发是为谁白的?妈为谁挨饿受冻的?……”此情此景,令秦怡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己的母亲。她将母亲平时发怒时的表情和动作,自然融入到了角色中去,演得声泪俱下,几乎忘了自己是在演戏。这时,石挥也激动地走过来,鼓励说:“好极了!”秦怡感到,石挥虽然是第一次导戏却很在行。他那恰到好处的一句“好极了”,让演员对下面的戏就更有信心了。

《母亲》剧照

秦怡在影片里演得最传神的是“母亲”的那双眼睛。当母亲成了寡妇,被债主赶出门去,她的眼神是焦虑的,悲伤的,但坚强的母亲没有流泪;当晩年的母亲蹒跚着脚步,微驼着背,佝偻着身子,顶风踩雪往当铺去,那投向当铺高高的柜台的眼神是凄楚的,又是含着期待的。秦怡记得,她自己的母亲一生也没几件衣服,陪嫁的三四件衣裳也只是初嫁时穿过两三次,后来再没有穿过。忙里忙外的母亲总是系一条围裙,戴一副袖套。父亲去世,她以为母亲一定会哭得死去活来,但母亲一滴泪都没有。母亲后来对她说:“你想想,你父亲死在年三十,深更半夜的,风雪交加,街上的积雪有一尺多厚。我身无分文,只能冒着寒风,脚踏积雪,一家家去叩开你父亲那些亲友的家门借钱,还唯恐被人家赶出来,哪里还顾得上哭啊!一直到你父亲‘五七’那天,才烧了几个菜,在你父亲的牌位前痛哭了一场。可是忽然又想到,以后还有这么多事等着我去做,再哭又有什么用?”

《母亲》剧照,右为秦怡饰演的母亲,左为童葆苓饰演的女儿

母亲的话使秦怡领悟到,当人最悲痛时,并不是放声痛哭,而是欲哭无泪。于是她表演“母亲”时的那深藏着眼泪、悲伤欲绝的眼神,强烈地震撼了观众的心。

文章选自2005年第6期《上海滩》杂志,收入上海通志馆《上海滩》杂志编辑部主编“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丛书·《上海滩》丛书”之《影坛春秋:上海百年电影故事》(上海大学出版社,2020年)

编辑:石梦洁

审校:戴静怡

签发:吴一峻

讲好上海故事

传播上海精彩

原标题:《【纪念】秦怡是怎样演《母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