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片里的吉林,红透半边天!

“大理三月好风光哎,蝴蝶泉边好梳妆……”

还记得这首耳熟能详的《蝴蝶泉边》吗?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经曲影片《五朵金花》,让几代人通过这首主题曲,对云南大理风光心驰神往、充满遐想。

《五朵金花》剧照 王晓莲提供

其实,大家在《五朵金花》里看到的“大理三月好风光”,是在吉林通化的夏季拍摄的。作为中国电影“国家队”的长春电影制片厂(长影集团),不仅将电影的“种子”播撒出去,在全国生根发芽,让中国电影枝繁叶茂,也让人们认识了长春,爱上了吉林。吉林“三地、三摇篮”的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摇篮,记录了怎样的文化名片和红色精神?小吉带您一起走进吉林省乃至中国的红色地标和光影传奇。

长影的前身孕育于战火之中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成立“株式会社满洲映画协会”,简称“满映”,成为其文化侵略的工具。1945年8月日本投降之后,中共党员刘建民、赵东黎秘密进入“满映”,组织进步职工开展护厂斗争。

中共中央东北局接收“满映”

作为新中国第一家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前身东北电影公司孕育于战火之中。1945年10月1日东北电影公司成立。1946年10月1日,更名为东北电影制片厂,简称“东影”。从此党的电影事业,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经受战火的锤炼,茁壮成长,在宣传党的群众路线和政策主张,争取人民群众支持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满映地址

1955年2月,根据中共中央文化部决定东北电影制片厂更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

从接收伪“满映”到兴山建厂,从拍摄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到开辟中国电影多片种发展新纪元,长影在中国电影史上树起了一座又一座不朽的丰碑。开创了新中国电影史上的“七个第一”,即第一部多集新闻纪录片《民主东北》,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第一部科教片《预防鼠疫》,第一部动画片《瓮中捉鳖》,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第一部故事片《桥》和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为建设和发展新中国的电影事业作出了开拓性贡献。

在新中国电影的初创期,长影雄踞主峰,创作了《上甘岭》《白毛女》《刘胡兰》《赵一曼》《英雄儿女》《冰山上的来客》《董存瑞》《平原游击队》《甲午风云》等经典影片,体现了鲜明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主题。

“田间垄旁与百姓同躬耕,枪林弹雨跟战士共命运。”“野战军打到哪里,长影的摄影师就拍到哪里。”长影用影响几代人的大量经典电影,铸造出为党和国家、为人民、为时代、为英雄放歌的红色基因。

摇篮里的赤诚匠心

经典源自生活,艺术植根人民。多年来,长影为时代立像,为人民放歌,为民族铸魂。用一颗颗赤诚匠心,拍摄了大量经典影片。

《民主东北》是人民电影第一部多集新闻纪录片,真实而完整地记录了东北解放战争的艰难历程。它共17辑106本。当时东影相继派出了32支摄影队到达前线和农村,拍摄了30多万尺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拍摄过程中,有3位年轻摄影师牺牲。

民主东北第五辑——战事简报(1948年)

《桥》是人民电影第一部故事片。影片中有钢水溅出的场景。溅出的钢水把摄影师包杰的衣服烧着了,由于用的是手摇摄影机,人不能离开,助理赶紧把一件湿大衣披在他身上灭火,可助理的身上随后也着了火,其他工作人员于是一个接一个为前面的人灭火,直到镜头拍摄完成……

没有电脑制作,没有各式字体可选,2004年以前长影出品的电影字幕都是由字幕师写的,他们中出现了很多书法家,比如苏平、姚俊卿、金钟浩等。

长影著名作曲家雷振邦在长影工作的30年间,共谱写了100余首电影歌曲。当年,雷振邦接到为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作曲的任务后,立即到新疆体验生活,几乎跑遍了喀喇昆仑山上的哨所。曾与雪崩擦肩而过的他,从一位塔吉克族战士的口中听到一个感人的爱情故事,并被战士如泣如诉的歌声震撼。当天夜里,他怀着满腔的激情,一口气作出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一段段动人的回忆都让人心生敬意和感慨。《董存瑞》《上甘岭》《平原游击队》《英雄儿女》《冰山上的来客》,这些为时代立像、为人民放歌、为民族铸魂的优秀影片,成为人们心中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

奋勇前行的红色灯塔

原东北电影制片厂党总支书记陈波儿在故事片创作生产动员大会上的一段话,今天读来仍热血沸腾、激情澎湃——“今天,党需要我们立刻把新中国电影事业创建起来,人民、国家需要我们很快地制作出我们的故事片,要完成这样艰巨的任务,是会有许多困难的。然而,共产党员是永远不会向困难低头的!我们要用坚强的党性,克服种种困难,努力完成人民、党和国家交给我们的这个光荣任务!”

“小白楼”曾经是长影剧本创作的摇篮,乔羽、成荫、林杉、沙蒙、马烽、白辛、林农、毛烽、张天民、于敏、雷振邦、张棣昌等众多耳熟能详的电影剧作家、音乐家,在这里潜心创作、辛勤耕耘,创造了数百部优秀剧本和久远流传的经典电影音乐,是中国电影人向往和景仰的神圣殿堂。依靠“小白楼精神”,长影建立了自己独特的电影文学剧本生产体制和机制,也铸造了长影作品的传统与风骨。

改革开放的几十年,长影坚持红色基调,创作题材不断开拓,影片样式不断增加,涌现出一大批如《开国大典》《重庆谈判》《七七事变》《人到中年》《蒋筑英》《辛亥革命》《大太阳》《信义兄弟》等主旋律优秀影片,成为凝聚民族精神、引领时代前进的精神动力。

尤其党的十八大以来,长影成为新时代彰显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和阵地。坚持以红色传承为主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用电影诠释奋斗的价值和幸福的含义。拍摄了《索道医生》《老阿姨》《守边人》《黄大年》《杨靖宇》等一批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主旋律现实题材优秀影视作品,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吉林的影视基因太强大

以长影为根基,吉林省的影视基因从长春辐射全省。除了长影拍摄大量的经典作品外,吉林凭借身后的影视文化底蕴和美景人文,也吸引了一大批创作者到吉林取景拍摄。

今年热播的电视剧《人世间》《冰雪之名》、张艺谋执导的春节档电影《狙击手》等,都是在吉林拍摄的。

如果您来到吉林,循着这些影视足迹,去看看美景,尝尝美食,也是一种很独特的体验!

疫后去逛这条红色线路

推荐这条红色印记游,感受“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摇篮”的故事和魅力:

★长影旧址博物馆

★长春南大营旧址陈列馆

★长春莲花岛影视休闲文化园

线路特色:长影旧址博物馆位于长春电影制片厂原址,是记录长春电影制片厂发轫、进展、繁荣变迁的艺术殿堂;长春南大营旧址陈列馆共有文物藏品150余件套及近百幅珍贵的历史照片及图片,是1931年长春守军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重要史迹;莲花岛影视基地是集实景演艺、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红色研学教育、生态农业、餐饮住宿等于一体的综合型旅游度假区。

编后语

传承“三地、三摇篮”红色精神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吉林省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系统梳理红色文化,赓续传承红色基因,为新时代吉林振兴发展汇聚磅礴力量。吉林“三地、三摇篮赓续红色血脉,激励吉林人民持续奋斗,讲好红色故事。这样标志性的红色资源正是吉林红色旅游“圈粉”又“圈心”的精神富矿。

“三地、三摇篮”

◆东北抗日联军创建地

◆东北解放战争发起地

◆抗美援朝后援地

◆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

◆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摇篮

◆中国人民航空事业的摇篮

关注吉林“三地、三摇篮”之中国人民航空事业的摇篮▼

原标题:《胶片里的吉林,红透半边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