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浔·文化寻根⑤丨在上海,有一条南浔路

南浔路 老照片

(上海图书馆藏)

在上海,有一条南浔路。

《上海地名志》中记载:“

南浔路(Nanxun Lu),在虹口区西南部。

南起扬子江路,北至汉阳路。

长580米,宽7.0至10.0米,

车行道宽5.0至8.0米。

19世纪中叶筑,以浙江湖州南浔命名。”

沿路为住宅,有工厂、仓库。

说来也巧,当时南浔人去上海打工的,

不少住在南浔路一带,

命名马路的官员就顺水推舟,

称之为“南浔路”。

何谓“南浔路”,上海连南北

为何以湖州南浔命名,称之为南浔路?这得从1853年9月爆发的上海小刀会起义说起。

由于小刀会起义,江浙的富商涌入租界,大量上海本地的原住民也纷纷逃到租界。进入的人越来越多,马路也越修越多。马路多了,给马路命名便成了当时较为棘手的事。

城市在发展,上海的马路也还在不断地增加。1862年,租界的马路巡视员决定采用英国伦教会麦都思的建议,统一修改上海马路的名字,即用中国的行省和重要城市来命名上海的马路。

南浔路路牌

于是乎,上海的不少地方都开始“改头换面”。而在英国人的命名中,还有一个隐藏的规则:东西向的路用中国的城市名,南北向的就用中国的行省来命名。

行省和重要城市的名宇全用完了,而在这些南北向、东西向的大马路之间,还需要有小马路来相连接。于是,又有人提出,这些小马路就用中等城市的名字来命名,南浔路就在这期间开始修筑而存在的。

两地结深缘,古今有情谊

古往今来,沪浔丝丝相连。

頔塘,南浔的母亲河,也是长湖申航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同京杭大运河相接而达北京,北上可进入长江,近代又与长湖申航道相接,成为通往上海市的要津。

百年前,南浔人将辑里湖丝通过頔塘运河,经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上海。它就像一条水上高速公路,串起了湖州这一片富庶的鱼米之乡。

改革开放后,长三角各地大兴土木,增大了对建筑材料的需求。那个时期,运输船队把湖州成千上万吨石子、黄沙、水泥通过长湖申线运往上海等地。而上海的一些进口原木材料等也通过頔塘运河运往南浔。

通往上海的黄金水道、东方小莱茵河——长湖申航道(南浔段)

頔塘的开筑,方便了沪浔两地的农业发展、物资聚集、经济交流和商旅往返。

百年后,有了318国道,横贯两地,水陆交通便利。

据悉,318国道始建于1950年,于1954年建成,起点为上海人民广场,途径江苏、浙江、安徽、湖北、重庆、四川,终点为西藏聂拉木县樟木镇友谊桥,是中国目前最长的国道。

从水路时代到公路时代,我们还即将迎来高铁时代的“新脉动”。

南浔路318号门牌

前有“318”国道连两地,后有南浔路“318”号续情缘。

经过岁月的沉淀,北外滩的南浔路上那些古老传统的在落日中显得格外耀眼,与远处摩登繁华的上海大都市景象形成奇妙搭配。也正是这种奇妙的搭配,被电视剧《外乡人》导演管虎挑选作为全剧最大的场景。

这部剧讲述着七八个外乡人在上海南浔街134号的故事,他们为了各自理想汇聚到上海,历经坎坷最终实现自我的悲喜人生,将一幅底层小人物的市井风情图景真切地呈现出来。

繁华的上海像一个巨大的魔方,五彩斑斓、光怪陆离,南浔路尚未被开发,保留了原有的旧上海风貌,正与《外乡人》这部剧围绕市井小人物平凡琐碎的生活故事及情感纠葛所需的场景不谋而合。几乎每集都有泪点,不是煽情,而是真挚的爱情和友情、天道酬勤以及命运无常。

岁月流芳远,憧憬在路行

太湖之南的南浔,是一座有着700多年历史的江南古镇,南宋以来已是“水路冲要之地”,“耕桑之富,甲于浙右”。

南浔自古富庶,这里诞生了闻名世界的“桑基鱼塘”系统,盛产的辑里湖丝曾经闻名海内外,“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为代表的南浔富商资本雄厚。改革开放以来,南浔乡镇企业、民营经济呈燎原之势蓬勃发展,培育了光电通讯、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为主导的新兴产业,正在构筑南浔加快崛起的百年未有之大机遇。

而在140多年前,正是在上海这片土地上,开启了中国近代军事工业的先河。

南浔路、长治路交叉路

有报道称,前些年,一个刻有“江南制造总局”的门牌的建筑在南浔路134弄被发现。专家分析,这里有可能是1865年“江南制造总局”的原址,但目前仍没有结论。

有关人员分析说,根据史料记载,1865年,清朝两江总督李鸿章成立了江南制造总局,地址大致在今九龙路溧阳路一带,而这块发现的石刻,大概率就在史料描述的范围内。

江南制造总局为晚清中国最重要的军工厂,是清政府洋务派开设的规模最大的近代军事企业,也是近代最早的新式工厂之一。近年来,上海虹口区在对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梳理过程中,尚未发现与制造局有关的事物。江南制造总局在成立了2年后,为何搬迁至上海高昌庙地区,至今仍是一个谜。

江南制造总局是江南造船厂的前身。从1865年至今,从工业先驱到现代化造船厂,江南造船厂的发展正是上海高速的更新换代的缩影。

19世纪至今,这一路走来,现在南浔路剩下的只有老房子屋,居民大都搬走了,留下了一片寂静。

徜徉其中,让人过目不忘的建筑之一便是一幢法式老建筑的百年老校——北虹高级中学。它的前身就是与百老汇大厦遥遥相对的解放前的上海名校——圣芳济学院,位于南浔路281号,南浔“八牛”之一金家子弟、竹刻艺术大师金西厓就毕业于此。

17世纪,法国教会在华办学热潮的兴起,在江南传教的天主教耶稣会神父决定在上海建立一所学堂,取名为圣芳济学堂。同年6月,在圣芳济学堂建校十周年庆时,学校迁入南浔路新址,并取名圣芳济学院。

1934年,圣芳济学院举行建校六十周年大庆,南浔人为此题词。与此同时,在学校藉此再次为扩建分校募捐时,南浔人纷纷为此出资出力。

南浔路小学毕业证

不仅如此,在这条路上的南浔路小学同样见证着历史变迁。

眼下,南浔正谋划以“上合区”为支点,放大自身比较优势,调整区域新布局,率先开展制度创新和政策试验,续写沪浔新时代“双城记”。

未来,随着南浔高铁站的建成,沪浔两地将书写更多美丽新篇章。

参考文献:

《南浔人与上海》 作者:徐建新

《小刀会起义:一场发生在上海的反清复明事变,从此租界成为国中国》 作者:常棣tandy

《古村镇 民居》 作者:木香草堂

《浙江湖州南浔古镇:梦里水乡不难寻》 作者:王丽玮

《往事》杂志 作者:邢洁皓

图片提供:陆剑

作者:南子

出品:南浔区融媒体中心

原标题:《沪浔·文化寻根⑤丨在上海,有一条南浔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