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等待神十三归来!

出差6个月的神舟十三号航天员

终于回家!

奔流新闻记者为您持续报道!

“神十三”落地开仓后第一个人看到的是谁?

飞船的返回都有哪些过程

来和小编一起了解

“神十三”开舱手

是甘肃定西小伙苏黎

“担任‘神十三’的‘开舱手’!”确认了这个消息的苏黎明内心激动不已。

“95”后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搜救分队现场处置队员兼开舱手苏黎明是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人。

“在得知自己成为‘开舱手’之后,感觉很激动。因为是现场第一个能够见到航天员的人,也是能够第一个和他们说话的人。但这也意味着肩上责任更大。”

“‘神十二’返回时我担任国旗手,开舱的任务我是第一次担任。不过,我已经从事了五年的相关救援工作。在确定了这次任务之后,我们进行了长时间的专业技术训练、强化体能的训练,进一步增加队员与队员之间默契度。”

看似简单的开舱动作,其实包含了很多内容。“开舱手要在第一时间到达着陆现场,快速走近返回舱,然后对舱内外气压进行一个平衡。”对自己开舱门的流程,苏黎明已十分熟悉。他表示:“开舱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对平衡气压的时间掌握不够充分,过快或过慢对航天员的状态都会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在平常的训练当中,我们对这个时间的把控是要求非常严格的。”

谈到即将返回的神十三,苏黎明信心满满。他说:能在第一时间看到三名航天员平安返回,这是一件令人难忘而自豪的事情,我一定不辱使命!

奔流专访:

“神十三”首次采用快速返回技术

在“神十三”回家之际,奔流新闻记者采访了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中国空间科学传播专家工作室首席科学传播专家、《知识就是力量》《太空探索》和《中国国家天文》杂志编委庞之浩。

庞之浩告诉记者,神舟十三号飞船的返回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制动减速:神舟十三号飞船在太空中运行最后一圈时,地面向飞船发出指令,使飞船调整姿态,变成横向飞行状态,这是第一次调整姿态;紧接着,飞船的轨道舱与返回舱以1~2米/秒的相对速度成功分离;然后,返回舱与推进舱组合体再向逆时针方向转90°,使推进舱朝前,这是第二次调整姿态;此时飞船推进舱上的发动机点火工作,使组合体降低速度;制动结束后,组合体顺利进入返回轨道。

▲第一次调姿

▲轨道舱与返回舱分离

▲第二次调姿

▲太空刹车

自由滑行:神舟十三号飞船进入返回轨道后,返回舱与推进舱组合体以无动力飞行状态自由下降。当返回舱与推进舱组合体高度降至距离地面145千米时,推进舱和返回舱分离,推进舱在大气层中烧毁,返回舱继续下降,并消除由于两舱分离时产生的返回舱姿态分离干扰,建立正确的再入姿态,准备再入大气层。

▲返回舱调整姿态示意图

▲返回轨道与再入角示意图

▲返回舱与推进舱分离示意图

再入大气层:神舟十三号飞船的返回舱在距离地面100千米时开始再入大气层。在距离地面80千米时,返回舱进入“黑障”区,使返回舱暂时与地面失去联系,直到在距离地球约40千米处时出“黑障”区,返回舱与地面的联系得以恢复。

▲返回舱再入大气层

▲返回舱再入大气层示意图

回收着陆:在距地面约10千米时回收着陆系统开始工作。返回舱先打开伞舱盖,然后依次拉开引导伞、减速伞和主降落伞。在返回舱距离地面8千米时,打开主降落伞,返回舱降到距地面约6千米时,主降落伞与返回舱的连接由单点倾斜吊挂转换成两点垂直吊挂,以便返回舱着陆时缓冲装置能够更好地发挥缓冲作用;返回舱降到距地面约6千米时抛掉了返回舱的防热大底,以便露出返回舱底部的反推发动机。在距地面1米左右时,返回舱底部的4台反推发动机点火,使返回舱以大约3米/秒的速度软着陆。

▲回收着陆分系统正常工作程序

▲主伞携带返回舱稳定下降

▲反推发动机点火

庞之浩说,最值得关注的是,此前的神舟载人飞船在与空间站或空间实验室分离后,需要绕地球11圈才进入返回轨道,而神舟十三号飞船将首次采用快速返回技术,即飞船与空间站分离之后,通过优化流程,压缩飞行程序,只需绕地球5圈就能进入返回轨道。此后飞船的制动、再入过程和以前一样,用40多分钟完成四个阶段的动作就可以安全回家了。

文·图·视频丨奔流新闻记者 阎世德 叶满山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李杨 郭菡璋

资料图片由庞之浩提供

海报丨奔流新闻首席插画师 李雨桐

编辑丨窦虹艳

原标题:《今天,等待神十三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