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川:看不见的防疫一线

原创 我是科学家 我是科学家iScientist

2022年4月17日

“科普中国-我是科学家”将举办第37期活动

“健康的防线”

本期演讲嘉宾

秦川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教授、研究员

秦川预告视频:

1984年,秦川来到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在此之前,秦川本是学临床医学,忽然转行研究动物病理,难免一头雾水。“工作中很多问题,我们看到了,但是解释不了,图书馆里这方面连本像样的书都没有,想学也不知道怎么学。”

迷茫之中,秦川遇见了医科院的前辈“糖丸爷爷”顾方舟。“我们在一个食堂吃饭,我就问他,我们这些人为什么要到这里天天养耗子?我们当医生不好吗?”

实验室小鼠 | Wikimedia Commons, Rama / CC BY-SA 2.0(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2.0/fr/deed.en)

顾方舟给她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科学家在翻译外国文献时,看到了下面这行字。

Mouse-C57BL/6

Mouse大家看的懂,是老鼠。但后面那行数字什么意思?无论是教授还是学生,没有人知道。看不懂,但翻译工作还得做:“大学老师教过,如果你不会翻的时候,要把它放在合适的语法位置上,原封不动地搬过来。”

就这样,Mouse-C57BL/6这种写法,原样保留在中国翻译的论文中。直到,一次外国科学家来交流,所有人才明白,这原来是老鼠的名字,后面的数字意味着它的基因背景、颜色、产出实验室。

中国实验动物模型的稀缺,可见一斑。“当时我们的科学家做实验,会说我用大白耗子做了动脉硬化,用大白耗子做了计划生育的研究,我用大白耗子做了几乎所有的工作。只要是中国的研究,不是大白耗子,就是小白耗子。”

然而,实验动物可以说是疫苗、药物研发、病理研究的基础,是生命科学这座大厦的地基。没有地基,哪怕高楼大厦再耀眼,也很容易倒塌。

当时中国医学科学院的院长沈其震,曾是新四军卫生部部长,具有战略性目光,很快成立了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招兵买马,吸纳人才,秦川就是其中之一。

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 | www.cnilas.org

至于怎么建设这个学科,顾方舟告诉秦川:“我们这代人也不知道,我们只是看到这个问题了,怎么做,应该是你们的工作,你们要去学习。”

因为缺少资料,顾方舟和医科院其他前辈呼吁,外宾再来访,请他们带书带资料。在翻译过程中,秦川才慢慢窥见门径。

后来,在国家科委(现科技部)的支持下,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从WHO进口了大鼠和小鼠共50多个品系。“那50多种品系动物都是有名字的,后面附个身份证,有的适合做代谢研究,有的适合做传染病研究,有的适合做心脏病,真的让我们大开眼界。我们那时候就负责翻译这些动物模型的说明书。”

很可惜,由于各种原因,这些动物模型最后只保住了一半。2003年,SARS爆发,秦川团队急需筛选出适合做SARS感染的动物模型。“那时候只剩二十几种品系了,SARS是一种陌生的病毒,我们确实不知道哪种动物合适,只能全都感染,都试一下。但每种动物感染方法都不一样,因为小鼠、大鼠、猴子呼吸道结构不一样,感染难易程度也不同。面对多种动物,为了节省时间、提高效率,我先做实验设计,然后做好精细分工,齐头并进。”

其实在SARS初期,秦川要带队进P3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三级实验室),团队里反对的人多。这是一种新的病毒,传播方式、致死率、治疗方法,全都是未知的。一旦进入实验室,就要穿着厚重的防护服,连续工作4小时,出来休息几分钟,又得进去,工作时长超过十多个小时,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而且,全程都要保持高度精神集中,因为动物感染后,容易变得暴躁不安,抓人、咬人的风险也会变大。这里是无声的战场,是看不见的防疫一线。

但眼看SARS肆虐,实验必须推进,作为所长,秦川挑了5、6个人进了实验室。“我们几个人都是导师,有基本常识,进实验室没什么,每天在实验室的时间超过18个小时。但6个月后,所有人都干不动了。就挑选学生进实验室,好在,已经建立了成熟的工作体系,老师们工作在第一线,学生们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秦川和团队的功夫没有白费,他们找到了一个最合适的动物模型,也评价了全世界第一个SARS疫苗。虽然因为SARS突然消失,疫苗没有用上,但疫苗的技术和动物模型,被很好地保存下来,不断改良。“后期每次遇到传染病,H5N1也好,禽流感也好,H7N9也好,第一个模型都是从这里出来。”

多年来,秦川的实验室里,与疾病的对抗从未停止,在看不见的防疫一线,总是有人驻守。

在看不见的防疫一线,总是有人驻守 | pixnio

2019年,新冠疫情暴发。12月31日,秦川在医科院开会,听到院领导说出现了一种类SARS的病毒,在院领导的指示下,她马上给实验室打电话,让大家待命……

新冠研究中,他们都做了什么?他们的工作,如何反映到临床中?我们接种的疫苗,有没有经过他们的评价?

4月17日,欢迎来北京77文创园剧场-77剧场,听秦川聊聊新冠研究中幕后英雄的故事。

监制&策划:吴欧

编辑&撰稿:小贩儿

排版:尹宁流

2022年4月17日

14:00-16:30

北京 · 77剧场

与你相约,不见不散

原标题:《秦川:看不见的防疫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