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多月打了近千通电话,松江区疾控中心流调员昼夜值守当好“疫线侦察兵”

“小姚姐,现在需要您去经开区驻点,下午1点出发。”3月26日下午,松江区疾控中心学校卫生科科长姚春霞接到单位通知,便进驻了车墩镇综合保税区办公楼,对某园区内的核酸异常人员开展流调工作。半个多月来,姚春霞不舍昼夜地打了近千通电话,其中有积极配合的,有以为是诈骗的,有发牢骚的,也有真诚表示感谢的……面对各种情况,专业细致的她与同组流调员并肩作战,成为阻止疫情蔓延的“疫线侦察兵”。

昼夜值守流调排查

“该园区有4万多名员工,我们要第一时间对其中的核酸异常人员进行流调,时间紧、任务重。”自3月26日起,姚春霞便昼夜值守,通过一遍遍地询问、记录、梳理、分析,从蛛丝马迹中还原被流调者的活动轨迹。“每天至少要打50个电话,忙起来不记得吃饭。”姚春霞说,一通电话一般耗时十几分钟,某个点需要再追溯时,同一个人可能要打两三次。随着园区内核酸异常人数的变化,姚春霞所在的流调组从2人增至6人,如今又变为4人。虽然组员在变动,但姚春霞却始终驻守。

“我们睡在综保区办公楼的会议室,地上铺个床垫,累了就眯一会儿。”大多数时间,姚春霞都在和被流调者通话,就连睡觉时也会有电话打来,休息变得断断续续。“流调员都是用自己的手机打电话,手机号在运营商备案过,来电会显示‘疾控’字样,24小时畅通。”流调电话一般是核酸异常者接到的第一通知情电话,因此他们有时会视其为救助电话,询问许多流调以外的问题。“很多人接到流调电话后,会感到焦虑,甚至情绪崩溃。”姚春霞说,“我们非常理解,会静心倾听,时常安慰,纾解他们的焦虑情绪。”

流调工作需要“内心强大”

“你慢慢回忆,别着急,什么时候去的?和什么人一起去的?怎么去的?口罩戴了没有?如果回忆不起来,你可以借助手机微信、支付宝等消费记录……”询问电话中,姚春霞像侦探一样从被流调者的描述中捕捉信息要点。此外,流调员还要告知核酸异常人员做好个人防护,不要随意走动;面对不配合的流调者,让其听从建议也需要技巧。

流调工作开展以来,让姚春霞印象深刻的是一名60多岁的保洁阿姨。“她刚接通时就要挂电话,以为是骚扰电话。”姚春霞一番解释后,保洁阿姨开始配合流调工作,但由于阿姨的乡音很重,且刚到园区,对周围环境不熟悉,说不清自己的位置。姚春霞耐心地与阿姨沟通,获知了大致位置,后在公安人员和志愿者的协助下,找到了这名保洁阿姨。“我们还经常被误认为是诈骗人员呢,所以流调员要有强大的内心才行。”姚春霞直言。

除了流调工作,姚春霞还不定期参与保洁员、快递员、特保等群体的防护服穿脱、环境消杀培训和指导工作。此外,还要将掌握到的动态变化数据向多部门汇报解释。

群众的认可是前进的动力

3月28日,姚春霞突感右侧膝关节疼痛,继而发肿,“可能积液了,手也不能碰。”贴了暖宝宝和膏药后,疼痛仍未缓解,但姚春霞无暇顾及,继续工作。“这些事总要有人做。作为一名疾控人,我要坚持下去,不能给单位拖后腿。”隔天,姚春霞强忍着疼痛下楼梯,去给送餐员开展防护服穿脱培训。

姚春霞习惯了坚持,而群众的认可就是她不断向前的动力。一次在对车墩镇某村村民开展流调工作时,姚春霞提出了一些防控建议,得到了村委会工作者的认可,大家真诚地表示“工作有了方向”。这让姚春霞感受到了工作带来的成就感。“疾控中心的伙伴们非常团结,目标一致,遇事从不退缩,一起讨论、共议方案,就像一家人。”姚春霞说。

然而,身为医务工作者也有很多无奈,姚春霞哽咽道,“疫情期间,很多同事始终奋战在一线,他们也有家庭,有些同事的孩子还很小,放在家中没人照顾,只能希望邻居帮助照顾一下”。姚春霞的儿子今年高一,在为数不多的来电中,他每次都会问“妈妈什么时候回来?妈妈可以回来了吗?”,这些话像针扎一样刺痛着姚春霞的心,她苦笑道:“儿子现在大概已经习惯了我经常不在家,感觉指望不上我了吧。”

从2000年参加工作至今,22年的从医路,姚春霞经历了抗击非典、禽流感和新冠肺炎疫情。在她看来,从事公共卫生工作,需要有全人群的防病治病思维,包括传染病、慢性病、伤害等。“已经跨出这一步,肯定要走下去,从来没有想过放弃,更何况我是一名党员。我现在就想把手上的事情做完、做好,也没有时间去想太多,只希望疫情快点散去,让每个人能够回归正常生活。”

文字:朱颖宏

受访者供图

原标题:《半个多月打了近千通电话,松江区疾控中心流调员昼夜值守当好“疫线侦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