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文化说起,北隍城岛为何“锦绣”?

北隍城岛为一岛一乡,地处渤海深处,胶辽半岛之间,是长岛150余个岛屿中距离辽宁最近的岛屿,也是山东省最北的行政乡镇。大家提起北隍城,首先想到的就是它独特的地理位置,也正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北隍城岛在悠悠的岁月中孕育出璀璨的文化。

北隍城衔南接北,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很长一段时间是“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齐纨鲁缟”“吴越珠宝”“朝鲜文皮”等货物贸易往来不绝。同时,它作为“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这一官方航线的重要驿站,千百年来,“循海岸水行”的日本遣唐使、朝鲜使臣众多,其中不乏阿培仲满、高元度、郑梦周、权近、李崇仁等一大批日本、朝鲜名臣。

北隍城岛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还体现在军事上,作为渤海咽喉,它又是海防屯兵要塞,唐太宗李世民为出兵朝鲜半岛,曾在岛上建城储备粮械,是乌湖戍(镇)所在地。《资治通鉴》就详细记载了唐乌湖镇将领古神感领兵渡海进攻高句丽,与高句丽的五千步骑兵遭遇,在易山激战并将其击败的英勇事迹。

 

现如今,这片海域已不复硝烟与战火,取而代之的是国际货轮来往于铁山水道的繁忙景象。新时代,北隍城岛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又被赋予了新的使命,立于海岛最高峰——灯塔山上的航标灯昼夜运转,为铁山水道往来的行船指引航向。

不仅如此,北隍城岛独一无二的地理位置所展现的气候、水文、生态等科研价值,也吸引了国家海洋局北隍城海洋站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北隍城实验基地两个“国”字号科研单位在这里扎根,为国家海洋和植物保护科研事业贡献力量。

海洋站工作人员在监测天气数据

植保所科研人员在开展虫类分拣工作

北隍城岛远离大陆,生产生活条件相对匮乏,但海岛人的精神文化却很丰满,因此用“锦绣”来概括北隍城人处劣势而不颓废,于尘嚣而不浮躁,爱岛奉献、脚踏实地最为恰当。

从守岛报国的双拥精神中孕育出军旅文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驻守在岛上的部队建制为一个团,连同驻岛的通讯连、特务连和海军某部,比岛上的人口还要多。守岛部队初来乍到没有营房,战士们住在简易搭建的草棚里。可是,这草棚不能挡风遮雨,岛上的老百姓就争着抢着把自己家的房子腾出来给子弟兵住,谁家里但凡有3间房的,都倒出1间,有的自己家没那么多间房就把厢房也倒出来,许多村民宁可两代人挤到一起,甚至打地铺,也决不让子弟兵没屋住、没炕睡。岛上家家户户几乎都住进了子弟兵,有个叫葛安然的渔民,为了给战士们多倒出1间屋子,夫妇俩和两个儿子挤在1间偏房里,腾出1间正房和1间厢房,让刚进驻海岛的一个卫生班住了进去。夫妇俩把战士当自家孩子看待,为他们洗衣缝被,细心照料。见战士们爱吃鱼虾海味,夫妇俩每天早早出海,捕鱼捉虾做给战士们吃。一直到60年代中期,岛上相继建立营房,驻军才陆续搬出民房。

官兵初上岛时所住的草棚(复原图)

北隍城岛从不缺少传承双拥精神的模范典型,毛主席赞誉的“神枪姑娘”女民兵刘延凤、风雪夜舍命救军嫂的渔家汉子、30年坚持拥军服务的妇女志愿者......他们都为“锦绣”北隍城增了光、添了彩。

从顽强拼搏的闯海精神中孕育出渔俗文化

在长岛码头有一个名为《搏》的雕塑,而这个雕塑的故事原型就是北隍城山前村村民宋学义斗鲨鱼的故事。宋学义是岛上有名的海碰子。他20多岁时(约在1927年),有一次在北隍城山西海里碰鲍鱼,突然,一条两米多长的鲨鱼向他冲来,宋学义急中生智,举起“枪子”(一种铲形铁器)向鲨鱼刺去。鲨鱼被激怒,于是一场人和鲨鱼的搏斗在海底展开。斗了几个回合后,宋学义憋的气将用尽,他一边搏斗一边向浅水退,而鲨鱼也紧追不放。后来,这一惊险场面被岸上的人发现,人们推下舢舨装上石头向出事地点划去,赶跑了鲨鱼。宋学义面对生死抉择沉着应对、顽强拼搏的大智大勇,可以说是北隍城渔民闯海精神的真实写照。

从艰苦奋斗的实干精神中孕育出新海岛文化

新中国成立后,北隍城岛上仅有少量槐树、樗树、榆树等零星分散,由于连年拾砍,岛上植被覆盖率仅0.2%。为改变海岛荒山面貌,在党和政府的号召下,拥有实干精神的北隍城干部群众手提水桶、肩扛锨镐,挖坑种树,分区包片开展植树造林运动,绿化海岛荒山。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北隍城岛早已草盛林茂,一派葱郁,成为涵养水源、净化环境的“海上生态屏障”。据统计,岛上林木覆盖率达70%以上,植被覆盖率近95%,优良的生态环境吸引了东方白鹳、白鹭、大雁、鵟等众多野生鸟类来这里筑巢安家。

 

 

如今,在这座渤海深处的小岛上,村民们喝上了24小时供应的淡化水,结束了四百年没有安全渔港的历史……老一代北隍城人的梦想如今正一个一个变成现实。新一代的北隍城人民再次踏上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这些奋进的精神早已刻进海岛人民的基因,凝结成的众多文化也会代代传承下去,创造新时代的“锦绣北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