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坑村依山傍水,钟灵毓秀!“启超故里”人文厚重,“陈皮之乡”活力强劲

开栏语

千年历史文化一脉相承,新会作为历史文化名城,魅力依旧。文化基因,是一个城市的重要力量,绵延了1600多年的历史文脉,正是新会这座城市的根。而会城,则是当之无愧的“城市原点”,见证了新会千年历史变迁,这里底蕴深厚,人才辈出,人文景观极具魅力。

贯彻落实市委“1+6+3”工作部署,加快推进新会区“一园三中心”建设,以“首善之区”标准,全力当好江门高质量发展标杆,作为新会政治、经济、文化、贸易中心的圭峰会城,重任在肩。其中,在大湾区侨文化交流合作中心建设规划中明确提出,要赓续新会“文盛武兴”文化基因,聚焦启超文化、华侨文化、冈州古城文化三大主题,打响“启超故里”品牌、打响“中国侨都”品牌、打响“千年古郡”品牌,形成文旅融合、繁盛发展新局面。

梳理冈州古城文化脉络,传承“千年古郡”文化基因,重焕冈州古城风采。江门日报携手圭峰会城,即日起开设“守望冈州传承千年,重焕古城风采”专栏,带着寻美之心走遍圭峰会城各村(社区),了解各地历史渊源及发展特色,依托古城之行,挖掘会城历史文脉,重塑名城特色,发挥名人效应,更全面更多维地展示圭峰会城的人文之美、山水之美、城市之美,展示圭峰会城独特人文景观魅力,挖掘发展潜力,敬请垂注!

凤山塔影之下,就是“启超故里,陈皮之乡”——茶坑村,这个历史悠久的小村落,美得让人心醉。

茶坑村历史悠久,人文景观独具特色,自然资源丰富。茶坑村于明永乐年间正式开基,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南部,会城以南12公里处,地处银洲湖畔,背靠凤山,凤山东面是西江、潭江汇合处。

古色古香,依山傍水,钟灵毓秀,这是很多人对“全国十大最美乡村”——茶坑村的印象。来到会城茶坑村,最先吸引人的就是它的“高颜值”,古朴的村庄别具韵味。茶坑村是“启超故里,陈皮之乡”,其历史美、环境美、人文美、产业美的丰富内涵更是引人流连忘返。

漫步茶坑村,你会不经意间感受到它的美,不仅是村容村貌的美,还有历史沉淀和精神传承造就的乡风之美。如今,梁启超先生“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家族传奇仍在村内流传,其深厚的爱国情怀、良好的家风家教也传承至今。看似平凡的小村落之中,处处显露着不平凡。

近年来,在党建引领下,茶坑村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成效显著,收获了“中国十大最美乡村”“江门市传统村落”“全国‘扫黄打非’进基层示范点”等多项荣誉,因为独特的魅力,茶坑村引得游人纷至沓来,在这里,你能感受到岁月的静好。

《江门日报》报道

村庄漫步

“穿越”于现代与传统之间

背靠凤山,可以说是茶坑村的天然地理优势。登上凤山,立于山顶,倚栏远眺,能欣赏到崖海的波光浩渺,圭峰的绵延苍翠,江河缠绕的秀美风光,物产丰茂的田园绿野和“一树成林”的小鸟天堂。山清水秀的地理位置,温和的气候环境,吸引人迁徙而来。明朝永乐三年(1405年),梁氏祖先来到此地立足。由于附近山中有一个长满野茶的坑,村庄遂被命名为“茶坑村”。先民们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开发土地,种植粮食,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辛勤耕耘,建成了人口众多的美丽村落。发展至今,茶坑村常住人口有6800多人。

矗立凤山能捧日,倒描玉宇可凌云。郁郁葱葱的凤山上,一座气势不凡的高塔矗立于凤山之巅,它就是远近闻名的凌云塔。

▲郁郁葱葱的凤山上,一座气势不凡的高塔矗立于凤山之巅,这就是远近闻名的凌云塔。

凌云塔又名熊子塔、龙子塔,建于明朝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这座呈八角棱形、塔高七层的文笔式构筑古塔,不仅是新会重要的地理标志,更是古冈州的重要文化符号。尽管朝代更替,风云变幻,它始终在历史长河的滚滚浪潮中傲然挺立,振兴新会“文运”,激励无数学子砥砺前行。凌云古塔在凤山顶上擎天柱立,像一枝如椽巨笔直插云霄,气势雄伟壮观,自建成以来就成为新会的名胜,新会旧八景中的“子归帆”和新八景中的“银洲塔影”,便是指此。如今,新会凌云塔还是新会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都说新会是葵乡,而茶坑村与新会葵文化的渊源颇深。据说凡能望见凌云塔的地方,生长的蒲葵叶大心圆蒂正骨直,明显优于别处,所加工的火画扇是新会葵扇中的精品。在1915年的巴拿马世界博览会上得金奖的新会葵艺作品,所用的就是出产自茶坑村的蒲葵。

下了凤山,慢慢走进茶坑村,还有更多美丽邂逅等着你。600多年的岁月洗礼,为这条村子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这里的一砖一瓦,甚至每一寸土地,都见证着茶坑村的昨日与今日。茶坑村有两个牌楼。一个是临近江门大道的新牌楼,从这里进来,可以真切感受到美丽新农村的发展,干净宽阔的道路、恢宏大气的人才公园、树龄过百年的古榕树、生动有趣的墙绘、“党味”浓厚的党群服务中心……近年来,当地政府先后投入4000多万元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升级改造一批基础设施,将茶坑村打造成新会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村。还有一个旧牌楼则隐藏于一片村舍之间,穿过旧牌楼,俨然是另外一片天地,石板巷、青砖房,一切显得古朴。

▲历经600多年的岁月洗礼,茶坑村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

在旧牌楼的不远处,可以看到一座黄色外墙的特色建筑,简单而精致,是一座糅合了南北建筑特色与西方建筑风格的园林式建筑,这里是茶坑旧乡府。在茶坑村一直流传着这样的“秘闻”,旧乡府,是梁启超的长子、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所设计。这一说法还有待考证,但这里确实曾经作为茶坑村的中心,也见证着岁月的变迁。

▲茶坑旧乡府建筑极具特色,简单而精致,是一座糅合了南北建筑特色与西方建筑风格的园林式建筑。

当然,在一片古建筑中,最为特别的还是梁启超故居。这是一座古色古香的青砖土瓦木建筑,由故居、怡堂书室、回廊等建筑组成。特别是怡堂书室,乃是茶坑村一道靓丽风景,由梁启超曾祖父所建,是梁启超少年时代读书、接受儒家传统教育的地方。

除了怡堂书室,梁家还有一座“奎阁”,是少年梁启超与梁氏子弟们读书活动的场所。在茶坑村众多古建筑当中,这座“奎阁”显得十分醒目,至今仍有许多游客慕名而来,一睹它的风采。“奎阁”是一座典型的清代文昌阁,砖木结构,歇山顶,筒板瓦屋面,青砖墙身。阁身首层外侧设廊,四根圆石柱承托飞檐。首层正门石匾额阴刻“宏文社学”四个篆字,两侧石楹联为“党痒塾序式于古,智水仁山在此堂”,二层外墙石匾镌刻“奎阁”二字,三层正面外墙有圆形窗户,书法皆为梁启超笔迹。

新旧交错,“穿越”于现代与传统之间,这正是茶坑村的历史之美。任风云变幻,这个村落传承至今,依然静静守候在此。

家风传承

启超精神浸润代代茶坑人

千年古郡新会,历来文风鼎盛,文化底蕴深厚,有着“海滨邹鲁”之美誉。1873年的一天,在这岭南之地的乡间僻野茶坑村,一个小婴儿诞生了,他就是一代奇才梁启超。

▲静静矗立于农舍之间的梁启超故居,已经不仅仅是一座历史建筑,俨然成为启超精神重要载体。

在“半农半儒”的秀才爷爷和精通文墨的教书先生爹爹的引领下,少时的梁启超就饱读诗书,明代大儒陈白沙的思想学说和爱国精神更对他影响深远。梁启超12岁时,他从容登上小船到广州应考。这次应考,少年梁启超以优异的成绩中了秀才,为梁家争了光,为茶坑扬了名。16岁,梁启超再次赴考,中了举人,顿时震惊四方,赞誉声不绝。虽然一路科举仕途颇顺,但当时国家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危机中,这位忧国忧民的智者,毅然走上了一条坎坷曲折之路,一生为救国强国奋斗不息!

梁启超是“维新先驱”,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政治活动家、教育家、文学家,有着“中国近代百科全书式的天才学人”之称。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在自身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创造了中国近代史的教育佳话:“一门三院士,满庭皆才俊”。如今,梁启超的传奇故事仍在茶坑村流传,启超精神是浸润着一代又一代茶坑人,“少年强则国强”的豪言壮语激励着大家奋发进取。

静静矗立在农舍之间的梁启超故居,已经不仅仅是一座历史建筑,俨然成为启超精神的重要载体,更像是一面旗帜、一座堡垒。故居一直以来受到人们的悉心保护,近20年来,各级人民政府多次划拨专项经费,由文物部门遵照“不改变原状”的原则进行修缮,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旁边的梁启超纪念馆于2001年落成,中西合璧的建筑,既有晚清岭南侨乡建筑韵味,又隐现天津饮冰室建筑风格。进到馆内,可以通过影像、图画、文字等形式了解启超先生的一生,品读启超精神的真谛,学习梁启超家风家教的精髓。

2020年,梁启超故居纪念馆成为广东省家教家风实践基地,依托梁启超故居纪念馆、茶坑学校、茶坑村党群服务中心等资源,茶坑村大力弘扬梁启超家风家教精神,更形成了“启超学堂”“启超家风大讲堂”等文化品牌,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文铸魂”。启超精神影响深远,茶坑村爱国爱家、重教崇德的风气更是源远流长。坚持树正道、扬新风,茶坑村将“扫黄打非”工作与弘扬启超家风文化结合起来,以阵地打造、多元融合、丰富活动等方式,把“扫黄打非”进基层工作办出特色、办出成效,被评为全国“扫黄打非”进基层示范点。

文明的乡风,正气的文化环境,这正是茶坑村的人文之美,璀璨而耀眼。

富民兴村

“小陈皮”成就产值过亿元“大产业”

新会地处珠江三角洲西南部的银洲湖畔、潭江下游,地理位置优越,西江的洪水、潭江的潮水和南海的海水,构成了独有的“三水融通”水土特征。日转星移,潮起潮落,江河两岸逐渐形成了冲积平原,因处在咸淡水交汇的地方,让这里拥有了肥沃的土地,这类有机质丰富的土壤最适宜种植新会柑,所产出的柑橘品质优良。

茶坑村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它位于珠江八大出海口崖门水道银洲湖畔,是凤山凌云塔所在地。在冈州大地流传着一个说法,“能见到凌云塔的地方,必定产出高品质的新会陈皮”。事实上,经过一代又一代新会人的实践证明,这已经不是个传说。茶坑村种植新会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立村之初,村民对生产、加工、食用陈皮的有关记忆,从遥远的祖辈一路传承至今。

近年来,乘着国家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的东风,新会陈皮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会柑、新会陈皮可谓扬名四海,先后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获得“国家原产地证明商标”,“新会陈皮炮制技艺”入选国家非遗名录。随着新会陈皮声名鹊起,小小的新会陈皮,支撑起了茶坑村的经济发展,让茶坑村成为安居乐业、创业致富的乐土。目前,茶坑村新会柑种植面积达150多公顷,年产新鲜柑果逾9000吨,产值约1.5亿元,靠着种植茶枝柑和制作陈皮,村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超3.1万元。

夏秋季晒柑皮,是茶坑村一道独特的风景,那时候走进茶坑村,整个村落都弥漫着阵阵清香,润泽心田。而与陈皮产业相关商铺,在茶坑村也是随处可见,可谓成行成市。每到新会柑收获的季节,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汇聚于此,争相订购品质优良的新会柑和新会陈皮。

▲晒柑皮,是茶坑村一道独特的风景,每年晒皮时,整个村落都弥漫着阵阵清香。

茶坑村的陈皮产业发展蒸蒸日上,回乡创业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他们有的在村里开起民宿,有的办起农家乐,还有的依托互联网做起了视频直播,宣传家乡的陈皮文化。梁志权是土生土长的茶坑村人,作为“80后”的他,也曾外出打工,在了解到新会陈皮产业的广阔前景后,他选择回乡创业,如今拥有了自己的种植场、店面和自主品牌。在他的店里,除了传统的陈皮和陈皮茶,还有陈皮凉果、陈皮干果、陈皮酒、陈皮醋等深加工产品,可谓应有尽有。他还在店面开辟了品茶区和吧台,客商、游人在这里可以喝杯陈皮茶,小憩一下欣赏小村风光。

新会陈皮产业不愧为富民产业,为乡村振兴增添动能,富有产业美的茶坑村活力无限。

原标题:《茶坑村依山傍水,钟灵毓秀!“启超故里”人文厚重,“陈皮之乡”活力强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