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国地图出版集团 ,作者中国地图出版集团
中国地图出版集团.
编制出版社会需要的各类地图;出版测绘、地理专业图书和两专业的教材、教学参考书,以及有关的技术资料和工具书。
↑ 点击上方「中国测绘学会」
可快速关注我们
桃坪羌寨在羌语中叫做“契子”,位于岷江支流杂谷脑河畔,隶属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桃坪镇。它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仍有人居住的碉楼与民居融为一体的古建筑群,浓缩了羌族的千年历史,被誉为“神秘东方古堡”。
▲俯瞰桃坪羌寨
成都茶店子客运站每天有9趟开往汶川县的班车,车票50元,行程约2个小时。汶川汽车站在远离县城中心的岷江边,站内有去桃坪羌寨的面包车或中巴车,车资约10元。
羌族饮食大多源于自产的腊肉、玉米、小麦、青稞、胡豆、黄豆、洋芋、萝卜、辣椒等,佐以大山中的野菜与猎物。羌族菜多数都不辣,典型的美食包括洋芋糍粑、老腊肉、酸菜搅团、洋芋坨坨、咂酒等。
洋芋糍粑轻轻咬一口,含在嘴里又黏又糯;羌寨老腊肉外表金黄,味美醇香;酸菜搅团有酸菜的酸爽、腊肉的醇香,还有青蒜的蒜香;咂酒用青稞、小麦、大麦或玉米酿制而成,饮用时插上细竹管吸吮。
走进羌寨
迄今在中国发现的最古老的成系统的文字是3000多年前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其中唯一关于民族(或氏族、部落)名称的文字是“羌”。根据《说文解字》中“羌,西戎牧羊人也”的说法,羌是当时中原居民对西部游牧民族的泛称。所以这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他们有不同的语言、服饰、习俗等,唯一的共同点可能就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
世居在理县一带的羌人族源,据说可以追溯到秦汉时从中国大西北因战乱而迁徙而来的氐羌族。据史料记载,桃坪羌寨始建于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朝廷在这一带设置广柔县,桃坪羌寨是当时的重要隘口和防御要塞,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这里的羌族人自称“尔玛”,意即“本地人”,传说他们是大禹的后裔。
桃坪羌寨包括原先的老寨和汶川地震后重建的新寨。新寨主要是客栈、餐馆等旅游配套设施,用于缓解老寨食宿的压力,但其建筑具有鲜明的羌族风格,也有一定游览价值。
▲桃坪羌寨游览示意图 地图/苗苗
羌寨大门是由粗大的木梁连接着一字排开的四座小型碉楼构成的。从高大古朴的大门到莎朗广场、释比祭坛,都是桃坪新寨的范围。羌族很多古老的文化和习俗,都在桃坪新寨用纪念雕塑等方式形象地表达出来。
▲莎朗广场
莎朗广场是新寨西侧的一片开阔圆形空地。无论是婚礼还是葬礼,羌人都会聚集在这里跳起莎朗舞。“莎朗”在羌语里就是“唱歌跳舞”的意思。
▲新寨中的羌族民俗文化雕塑柱
莎朗广场一角,有几座羌族人物塑像,展现的是羌族服饰和乐器羌笛。羌笛是中国古老的单簧气鸣乐器,已有2000多年历史,流行在阿坝州羌族地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就是它凄凉音色的真实写照。
▲释比祭坛神塔
释比祭坛在新寨的最西侧,与莎朗广场之间有一段宽阔的石阶路相连,石阶路中央是五级跌水。释比祭坛是羌族举行释比文化活动的场所。塔顶供奉着一堆白石。羌族自古崇尚白石,据羌族长篇叙事史诗《羌戈大战》记载,古羌人在迁徙中与戈基人发生了一场战争,天神“阿爸木比塔”帮助羌人战胜了戈基人。战争中古羌人所用的坚硬、洁白的石头,被羌人奉为天神、地神、树神、火神以及祖先神灵的象征。白石被羌人世代放置在神塔、楼顶、屋檐等处。
羌碉入云
释比祭坛的北边就是老寨的入口,经过一条长长的栈道,便进入千年老寨。寨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三座高耸入云的碉楼了,从南到北依次是哨碉、陈家碉楼和余家碉楼。陈家碉楼是其中最有特色的一座。这座30米高的四角九层碉楼,底大顶小呈金字塔状,如一把利剑直刺云端,给人以极强的视觉冲击。
▲陈家碉楼上的“鱼脊背”
陈家碉楼见证了上千年的羌寨历史,不仅用于军事防御,同时也是旧时羌族土司居住的地方,在建筑结构上采用了“房碉结合”的建筑形式。它的一层设有暗道,打仗时候用来逃生,二层是生活区,有厨房、居室等,在三层和四层设有平台和仓库,可以用来晾晒粮食和储存粮草。在碉楼的背面有一根从底到顶用片石的天然棱角砌成的“梁”,当地人称“鱼脊背”。这条鱼脊背缓缓向两侧展开,将碉楼所承受的压力分流扩散,进一步增强了抗震能力。
▲从陈家碉楼看哨碉,可以看到连接屋顶的窄桥
周围的石屋民居与碉楼浑然一体,每幢石屋楼层不等,三层、四层、五层皆有,又因高低不平的地势,从陈家碉楼顶上望去,石屋群高低起伏、错落有致。这些屋顶户户相连,如果相邻的屋顶有间距的话,就会搭上木板形成窄桥,据说从屋顶上就可以跑遍全寨。
杨家大院
在寨中,褐色的石屋群顺着山势逐次上排,鳞状栉比,完美体现了羌人“依山而居,累石为室”的传统。其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出名的石屋民居要算古羌建筑的活化石——杨家大院。杨家大院在桃坪羌寨的中心位置,面积有300多平方米,1000多年的历史,是羌寨中最古老、最完整的民居建筑。全院有六层楼,象征着六六大顺;有七十二道门,象征着七十二行。
▲杨家大院
进院后首先参观的是一间堂屋,石壁上贴满了各色图画。墙上的“斗窗”外小内大,窗外的风雨不易进入室内,而阳光却可以最大限度地射入房中。
巷道和水网
桃坪羌寨垒砌在一个冲积扇上,背面是怪石嶙峋、巍峨险峻的山体,寨内建筑依山而建,垒石为室,寨前杂谷脑河蜿蜒流淌。整个寨子是一个整体,由98栋户户相连、家家相通的石屋碉楼构成。寨内13条巷子四通八达,交织成复杂的路网,8个出入口隐匿其间,最终形成一座迷宫似的石头城堡。寨中人可以进出自如,畅通无阻,而外来人却如入迷宫,不辨东西。
令人称奇的是,这些巷道虽然七歪八扭,却各有“套路”,寨民沿着通道可以迅速回到自己家或者赶到指定的人家。巷道各处均设有射击暗孔,一旦发生战事,通道里可以伏兵,又可以驰援,还可以以巷道为掩体,向外射击。
▲碉楼内的独木梯和射击孔
寨内的地底下,挖掘了众多的引水暗渠,上面盖着石板。水来自寨子背后海拔4000多米的大宝雪山,雪水融化汇成溪流,流到寨子的各个角落。行走在巷子中,随处可听见“哗哗”的流水声。
各家各户门前屋后都有一块活动的石板,揭开石板便可取水,可谓最古老的“自来水”,更是最便捷实用的消防用水。
由于水渠落差很大,加之水量充沛,水网之水终年清澈卫生,甘洌可口。水网还是整个寨子天然的绿色空调,调节着寨内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更为绝妙的是,水网系统还是整个寨子最隐秘的逃生通道。如遇强敌不得不逃离,可通过地下水网的主通道,顺着寨子后方的进山路消失得无影无踪。
▲老寨中的巷道
神奇的路网、水网加上房顶,组成了陆上、地下、空中三种立体交叉的道路网络和防御系统,这正是桃坪羌寨建筑的不凡之处。羌人用聪明才智把自己的民居建筑发老寨中的巷道展到极致,真挚地表达着对大地的敬畏,成为人类文化遗产中的传奇。
原标题:《视角 | 神秘东方古堡 千年桃坪羌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