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小雪:上海十年,浓缩的成长与跨越

成为新闻主播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雷小雪说:“永远有所准备,永远无法完全准备,这就是这个职业的状态。”

今年,是雷小雪加入东方卫视的第十年,在新闻主播这个岗位上,她见证并追踪过许多新闻大事件,“专业素养”这四个字,一直被她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每一天,你都应该是有准备的。”这是雷小雪对自己的基本要求,但是另一方面,谈及所参与过的多次突发重大事件的直播报道时,她也坦言:“你永远都会有无法完全准备好的时候。”

一直是被推着走

将近20年前,在四川电视台做民生新闻记者的雷小雪,或许想不到有一天,她会以一名新闻主播的形象出现在上海东方卫视的新闻节目里。

“我觉得我一直是被推着走的。”当年,20岁出头的雷小雪,自觉最擅长的是现场报道,她的临场反应能力很强,不用稿子不配音,“我在现场会跟我的搭档说好,我这段话怎么说,你镜头给我怎么做,我们怎么转接回来,直接接上,这叫全现场报道。”

后来,雷小雪成为了主持人,工作场所从场外转换到演播间内,工作形式从录播变成了直播,所要应对的即兴式报道并没有变少,反而更多了。“那个时候,四川台和成都台竞争激烈,如果新闻发现重叠,两边都会作出动态调整,即时补充上有时效性的。没有固定编排单,也没有人给你写导播词。”

日复一日的职业训练,令雷小雪迅速积累起了新闻直播的经验。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仅一小时后,前方通讯受阻,情况不明,甚至连流程都来不及梳理,她便走进演播室,开启了长达十多个小时的直播。

后来,这场专题直播,为她拿下了第一个“金话筒”奖,也被其视为职业生涯中的一个转折点。

只需要挖掘事实

从一开始,雷小雪就想得很明白,她把自己的位置摆得很正,懂得身为一名新闻主播的角色定位,“如何在最短时间有效联结社会资源,你要发挥的是这个功能,而不是说我个人如何在这件事中凸显我自己。”整合各方专家的意见,传递即时有效的信息,是其始终坚持的原则。

来到上海东方卫视以后,她陆续参与了一系列突发事件的直播报道,包括“马航MH370失联”“马航MH17空难”“芦山地震”“长江客轮倾覆”等等。这些灾难或者事故的发生地不同,类型不一,幕后所牵涉到的原因和背景更是相差甚远,节目中她始终秉持一条要义:“我不需要是专家,我只需挖掘事实。”

2020年,新冠疫情初发之时,雷小雪正在老家过年,在紧急召唤之下,她匆匆回到了演播室。在当记者的时候,曾经做过关于非典型肺炎的报道,去过隔离病房,也一路见证了痊愈患者的返乡之路,这样的经验,令她可以有所准备。

“我知道在突发的社会公共事件当中,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主流媒体发出的声音,哪些信息是应该重视的,哪些虚假信息是应该摒弃的,哪些东西应该是我们帮助社会相关部门去协调的,我觉得这就是可准备的。”

最熟悉这里的夜

来上海,雷小雪觉得是个很大的考验。刚来的时候,她在这座城市里没有朋友,一家子老老小小举家迁徙,样样生活琐事都要自己解决,并且工作一上手,就从民生新闻转向了国际新闻——立足于上海,看的是中国,是世界。

心里是怯过的,因为国际新闻于她也是一个从未尝试过的新挑战。连续三年,做跨零点的夜间新闻直播,下播之后回家,总是凌晨时分。“那个时候,我最熟悉的是上海的夜晚。”

昼伏夜出的作息,给日常社交增加了难度,融入上海的生活,她花去了比常人更久的时间。但同时,由于职业原因,她了解上海的速度,却跑赢了大多数人。

通过做节目,她对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甚至是未来,都能说得头头是道:“到现在,我来上海的时间快到10年了,我觉得我是极度浓缩的,这九年多差不多像是十八年所经历和学习的。”

一切都是重新开始,一切关系网络,都需要重新构建,但没有人可以陪她慢慢成长,“我是作为成熟的职业人士来到上海的,这中间没有过渡,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天天泡在新闻里

尽管来到上海的时候,雷小雪已经称得上是资深的新闻主播了,但她还是在拼命地学习,到今天,仍未停止。

她用“泡”来形容自己的状态,“就像泡茶,天天就泡在新闻里,你虽然不是国际问题专家,你虽然不是军事专家,但是因为你天天泡在里面,你会特别清楚每件事情一点一滴进展背后意味着什么。”

正是这份长久的浸润,让她有了底气,并在今日头条开通了个人国际时评短视频《一针见雪》,还屡次登上了热门榜单成为爆款——在短视频领域,点评国际时事并不算讨巧的选择,但雷小雪还是决定迎难而上,自己写稿,自己拍。

她说,虽然还有短板,但是得益于自己所在东方卫视新闻团队的强大编辑力量和丰富的嘉宾资源,把关领导的专业指导,和看看新闻多年运营的新闻赛道优势,自己才有信心坚持下来。“《一针见雪》这个小项目背后体现的是SMG的大实力。”

普通人的努力

3月初,上海抗疫形势再度趋向严峻。为确保新闻播出不受影响,根据融媒体中心的应急安排,雷小雪和同事秦忆,成为第一批离家入驻电视台的主持人。

“我那天刚好出门要上班,听说我们有一个主持人家小区被封了。因为有一个中风险地带离我家不远,为了保证播出安全,我觉得还是到台里住比较好。”

她离开家的时候,只整理了一些洗漱用品,“当时想的是可能要在台里睡个三、四天吧。”还好,由于经常上夜班,雷小雪在自己的工位旁边安置了一张用来小憩的折叠床,还配备了睡袋。现在,这里就成为了她的办公室“露营”位。

“那段时间,我们融媒体中心有几十位主持人都陆续到台里来住了,像印海蓉老师、叶蓉老师,这些资深的主持人,都是身先士卒做表率。虽然刚开始条件有些艰苦,但大家没有一句怨言。SMG的前辈们令我敬佩,身处这个团队令我自豪。”

截止发稿之前,雷小雪已经离家在外连续驻扎了十几天。

在电视台内,还有许多同事,与雷小雪一起为保证新闻节目的正常播出而努力。最多的时候,整个融媒体中心的办公室里,驻扎着两百多人,以便随时进行替补和支援。

这段时间内,雷小雪只回过一次家,所谓回家,就是隔着小区的大门,给家里人送菜。平时通过微信与家人联系时,她还看到了成为小区志愿者的母亲穿着大白防护服的照片,“我老妈分享的这些志愿者的点点滴滴,也让我切身地体会到,每一个普通人都在付出自己的努力,为上海这座城市筑起防疫防线,特别辛苦。”

原标题:《雷小雪:上海十年,浓缩的成长与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