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GuDuo骨朵编辑部 骨朵网络影视
文 │绯飞
“不爽。”
看完最近两集《尚食》的观众很难不脱口而出这两个字,从满屏弹幕的reaction来看,实在要怪朱瞻基和姚子衿这俩人太拧巴了。分明心中有彼此,可却一个故意冷落,另一个也只能整天咧着嘴假笑,想哭的时候还得告诫自己“不许哭”,再哭打手心。
观众看得着急,却也无法指摘这种“拧巴”。就像姚子衿所说,朱瞻基的帝王之爱与自己的仰慕不是平等的喜欢,一方是九五之尊的上位者,另一方是追求平等之爱的小小后妃,两人之间隔着皇权与规矩,所求不同,爱得拧巴是必然的。
许多冲着“傅璎CP”二搭圆梦的观众或许会觉得这种写实没有必要,但对于自小长在北京的皇城根下、对紫禁城有着深深情节的王威导演来说,《尚食》并不是一部仅为“嗑糖”而生的古装剧。
“我的小学学校就是朱瞻基的草舍,所以对这个项目我有格外深的感受。”因着幼时的成长经历,在接到这个项目时,王威导演便期望在剧中重现他记忆中的故宫四季,重现宫廷背景下的美食、生活,并以此引起现代观众的共鸣是他所一直向往的。为此,导演与团队自2019年2月拿到剧本后阅读了大量史料、翻阅宫廷古画,画了近三个月的图纸,又用了近三个月时间粉刷了横店明清宫苑的所有墙面,这才定了全剧的影像风格。
剧组的“考究”不止于美术置景。剧中的所有菜品,镜头拍得到的、拍不到的,都得是明朝确有记载出现过的食材;剧中的服饰、礼仪也都颇为考究;包括剧中展现出的宫廷制度、政治架构、朱家祖孙三人的关系等等,也都一一咨询过专业的历史学者,可以说,剧组是拿出了十足专业的劲头在做《尚食》。
美食:融贯南北的“野心”
导演告诉骨朵,将故事背景选在明初,其实是出于对剧中另一条主线“美食”的考虑。“首先,汉唐时期的饮食文化可考史料没有那么丰富;另外,明代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十分繁荣,出现了商业集镇,已经开始有成熟的城市文化出现。在这种老百姓安居乐业的背景下,才会逐渐衍生发展出研究美食的饮食文化。”
而将主要人物关系聚焦于朱棣到朱瞻基这祖孙三代,则是看中了朱棣“迁都”这一举动。“朱棣将首都从南京迁来北京,这时的宫廷饮食既有南方菜系也有北方菜系。我们想通过这部剧来展现咱们国家的饮食文化,自然是涵盖的菜系越多越好。”
美食是《尚食》绝对的C位主角,剧中出现过、有名有姓的菜品共有200多道,再算上王公大臣桌上的未出镜菜品,全剧端上桌的菜品达到上千道。如此多的菜品,为了保证在镜头前呈现出最佳的色泽香味,导演要求所有菜肴都要由厨师当天制作,并在还冒着热气的时候端来镜头前。
“有时候我们会说,菜好了先拍菜,其他人都得等着。”王威说,为了拍好美食,剧组不仅用上了蛇头镜头、微距镜头等以往影视剧不太会用到的镜头,还在所有戏份拍完后专门拿出十天重拍了一遍菜品。
如此巨大的美食制作量,背后是《尚食》庞大的美食团队。“我们常驻的厨师一共15位,其中一位美食顾问、一位老师带着五位大厨,全部都是厨师长级别,另外还有一些烹饪学校的学生来兼任一部分手替工作。”除这些常驻大厨外,遇到特殊工艺的菜色还会再外调厨师,譬如《辋川图》的制作就是请来了给人民大会堂做国宴雕花的非遗传承人师傅。
“我们拍摄时是冬天,由于空调会使食材很快脱水,雕刻师傅们工作的房间都没有空调。除雕刻外,他们还需要不间断地用喷壶给雕好的成品淋水,使其保持湿润,每天雕刻师傅们从早晨七八点开始一直工作到下午五六点,手上都生了冻疮,特别辛苦,特别敬业,特别让人感动。”
统领整个厨师团队的美食指导,是上海融耀汇(酒店厨师协会)会长、国家高级烹饪技师冯伟。“因为我们《尚食》里是南北菜系都有,所以要找到一个做南北菜的美食指导十分不容易。冯伟师傅有二十几年的五星级酒店行政总厨经验,南北都精,几乎我拿到剧本没多久就定下了他。”王威告诉骨朵,为了专心钻研剧中的菜式做法,冯伟查阅了大量资料,四处寻找大厨来做,甚至为此辞去了自己的工作。
有着如此专业的美食团队,《尚食》也喜提“伙食最好剧组”的美名。最有口服的当属各位主演,拍朱高炽吃素面的那场戏时,演员洪剑涛边吃边夸,导演喊卡之后仍忍不住在满口赞许中吃完了整碗面。
“皇室”演员们只管大饱口福,演厨娘的姑娘们则被要求跟着大厨学习厨艺。正式开机前的一个月演员们就已进组,上午习厨艺、下午学礼仪,到后来“尚食局里那种生铁炒锅,可能小伙子都拎不起来的重量,姚子衿、苏月华她们都能颠勺了,”王威说道。
画风:玉面重背景
连画图带刷墙的六个月,剧组工作人员所求只有一件事:把清故宫朱红色的宫墙变成明故宫的正红。
“清故宫用朱红是受藏传佛教文化影响,追求宫殿庙宇感,而朱棣时期的故宫是正红,而且因为刚刚迁都,殿宇都是新的,所以我们要还原一个新鲜的、尚简的,只由红墙黄瓦构成的一个色彩基调。”
除了服饰、称呼,如何在影像上为《尚食》打造“古韵”?摄影团队参考了大量古画,最终选定宫廷画中常用的“玉面重背景”风格。
对《尚食》来说,讨论量仅次于“基矜CP”和剧中美食的,恐怕就是“滤镜”了。“其实不是滤镜,而是一种调色风格,我想追求的、带给观众的就是一种‘古画感’”。王威解释道,“画的流派有很多,有印象派、有写实主义,具体选择哪一种,要视剧本和人物来定。我们根据剧本历史背景确定了玉面重背景的基本影像风格,接下来就是在这个大的影像氛围下去做细节调整,平衡美食、人物、服饰等在画面中的色彩表现。”
红墙黄瓦负责“重背景”,“玉面”则要靠打光来完成。
为了打造“宫廷感”,《尚食》大量采用顺光来降低明暗对比。“拍民间戏我会用大的明暗对比,因为拍民间需要写实,但宫廷需要写意,大量顺光照到人脸是皇权的一种体现。”王威说道:“故宫的宫殿都是坐北朝南,人端坐殿中脸一定是朝南的,自然光照到脸上都是均匀的正面光,我们看宫廷画师郎世宁的人物肖像光影就是如此。这种模拟故宫自然光线的顺光使用,是营造宫廷感十分重要的一个因素。”
在高清镜头和大量顺光的考验下,演员的妆容就不能太厚,身上的服装头饰也不能随意糊弄了事,如果在镜头前露了廉价感,“宫廷气质”也就立刻破功了。王威告诉骨朵,《尚食》的服饰全部由手工制作,剧中出现的所有发饰均出自80多个老师傅之手,古老的掐丝技艺成为构成《尚食》古韵的重要元素。
“姚子衿封妃的那个头饰也是纯手工制作,有将近60斤重,谨言顶着它拜下去都抬不起头了,要起来的话得找人把她扶起来。”
故事:历史中的“家事”
王威将《尚食》的故事概括为:老朱家的皇族家庭故事。
不管是朱高炽和朱瞻基的父子关系,还是姚子衿与朱瞻基的爱情,在王威看来都是皇室家族的“家事”。“你在家把家人心爱的杯子打碎了也会拌嘴,皇室家庭也一样,不可能总是和睦的。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弘扬真正的爱情和美食文化,不管讲谁的故事,中心思想是不变的。”
但同时,对于大的历史背景,导演和团队也拿出了一贯的考究来严肃对待。“剧本里所有的历史事件都是请专家帮我们把关、解读过的,这毕竟是一个历史背景的剧,我们要确保它的真实性,然后再在里面进行艺术加工。”
正是由于不回避历史,女主角姚子衿的“拧巴”也由此而来。王威认为,前期的姚子衿之所以强大到“完美”,是因为她的所有行事动机皆不是“为己”。进宫是为了朱瞻基、拦凤驾是为了殷紫萍,横中直撞的姚子衿之所以无所畏惧,正在于前期的她是一个纯粹的“为他之人”。
正所谓“无欲则刚”,爱上朱瞻基后的姚子衿渴求平等的爱,是她为己的开始。有所求就有所惧,所以后期的姚子衿才愈发拧巴,面对后妃时她能人格魅力爆发与众姐妹打成一片,面对朱瞻基却一再退缩止步不前,因为在那样的环境背景下,面对不平等的爱人,姚子衿只能如此。
只是,对于被“傅璎二搭”吸引来的观众来说,正剧般考究的景与情不仅不是观剧重点,甚至有时还会成为影响男女主感情进度的“绊脚石”;而对于喜欢“正剧风”的观众来说,剧情重点皆系于美食情感而非朝堂的《尚食》又显得有些“不够味”。
目前,《尚食》位于骨朵剧集榜热度第四,它不够“正”,但又不只有“梦幻”,在热与爆之间别扭地拧巴着。可谁也不能说《尚食》在一众古装剧中追求质感、追求正剧范儿是错误的,它的用心和考究,总会被认同它的观众看见。
原标题:《《尚食》,用心又“拧巴”丨专访导演王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