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幸福来——黄泥河兴义境内水环境治理纪实

具有“云贵两省绿色生态走廊”之称的黄泥河,是南盘江一级支流,自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流经云南、贵州两省五县,在兴义市三江口镇梅坪村汇入南盘江,流域总面积7416平方公里,干流长度220公里,其中98公里为云、贵两省界河,沿岸两省隔河相望,一衣带水,繁衍生息。

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黄泥河水由黄变黑,由黑变清,伴随着河流水质变化的,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河流治理能力的提升。全面推行河长制五年来,一系列综合整治措施配套实施,黄泥河实现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绿水青山,印证着一个地区社会生态文明的进步,也赋予沿河居民良好的生态环境,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明显增强,河长制工作深入人心。

铁腕治污,重拳整治水环境

河流污染,问题在水里,根源在岸上,治理水环境,重在切断污染源。发源于贵州盘县乐民镇的黄泥河支流小黄泥河,从威舍镇阿依村进入兴义境内,成为贵州与云南的界河。因流经地工业厂矿密集,受污水直排、生活垃圾污染,小黄泥河水由黄变黑、变臭,成为典型的黑臭水体,保护黄泥河、改善水生态,小黄泥河威舍段水环境治理对黄泥河流域生态环境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2016年河长制全面推行,兴义市构建市、乡、村三级河长组织体系,各级双总河长由地方党政一把手担当,全面履行河长制职责,齐抓共管河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以镇、村两级河长为统领,威舍镇印发实施方案,全面开展河流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工作。

小黄泥河主要污染源为煤炭粉尘、工业污水直排、生活垃圾等,据不完全统计,黄泥河沿岸共有10家工业厂矿,其中8家集中在威舍工业园区,主要为洗煤厂和铁合金冶炼加工企业,原材料以煤炭为主。工业污水直排、煤炭粉尘随地表径流流入河中,造成小黄泥河水中石油类、悬浮固体、Pb含量、氨氮、总磷、溶解氧和高锰酸盐严重超标,工业污染问题突出,加之沿河芭蕉芋作坊污水流入,小黄泥河水长期乌黑发臭。

针对小黄泥河水环境现状,威舍镇配合水务、环保、工科等部门对沿河厂矿企业进行排查整治,关闭、取缔沿河芭蕉芋作坊及排污不达标的企业;对工业园区厂矿企业环境问题全面整改,强制运煤车全程用棚布封闭,避免煤尘污染镇区并随地表水进入河道;对园区工业及生活污水、垃圾进行收集处理,取缔、关闭排污不达标的厂矿企业,防止各类污水经入河排污口进入河中;全面开展河湖“清四乱”行动,对河岸沿线非法侵占水域、非法采砂、取土、乱扔乱堆垃圾、违法违规建筑等“乱占、乱采、乱堆、乱建”行为进行清理整治;严格入河排污口审批,严查严治入河排污不达标问题。

重拳出击,铁腕治污,小黄泥河威舍段水环境明显趋好。相关资料显示,自河长制工作开展以来,威舍镇共取缔芭蕉芋作坊5家,拆除沿河煤焦贸易公司1家,行政处罚超标排放污染物和私设排污口的煤矿企业7家,立案查处违法排污行政案件5件。仅2021年,黄泥河流域两家违规企业被处罚款41.4万元,查处涉河污染案件6件,移交公安机关1件,查处非法捕捞案件6起,刑事拘留2人,取保候审7人。

持续巩固环境保护成效,实现河流治理常态化。威舍镇将黑煤场清理、村居环境整治及辖区20条河道“四乱”清理列为环境卫生保护重点区域网格化管理,通过领导包保制度,多次组织人力物力进行集中排查整治。重拳组合综合治理,小黄泥河水环境持续向好。

综合施策,切断岸上污染源

在威舍镇树嘎村杨家冲组,新建的湿地处理设备正在运行,处理后的生活污水流入湿地公园,经多重净化排入小黄泥河,源源不绝为小黄泥河注入生态流量。

据威舍镇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威舍镇已建成日处理规模10000m⊃3;/天的污水处理厂一座,在两个沿河行政村建成污水收集处理站2个、建成污水净化循环利用湿地公园1个,沿河村寨污水收集处理率达100%。

以典型河段综合整治为重点,带动下游沿线水环境保护,按照沿河两岸“生活垃圾处理无害化、城乡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化、工矿产业污水循环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化”的原则,通过污水收集处理、村居环境整治、河道治理、垃圾清运等综合举措切断岸上污染源,全面保护水生态。

2017年至今,兴义市累计投资1.65亿元,在黄泥河流域乡镇及部分重点村寨建成污水处理厂8座,湿地处理设备2处,设计处理规模共计0.69万吨/日;投资水污染防治项目资金1600万元,实施威舍镇与黄泥河交界处污水泵站七个子项目建设及威舍河流域治理工程,彻底解决威舍镇区内污水收集问题,确保黄泥河威舍段水质稳定达标;投资1500万元,建成威舍镇、乌沙镇、捧乍镇3座生活垃圾压缩转运站,总计日处理能力180吨;实施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减轻农业面源污染,黄泥河流域农药使用量从0.21kg/亩下降到0.2kg/亩,化肥用量从23.6kg/亩下降到19.3kg/亩。

村居环境整治,既切断了岸上污染源,又带动了乡风文明建设。为加强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引导、督促大家自觉爱护村寨、河流环境,威舍镇阿依村、树嘎村两个沿河行政村自立村规民约,分别按照96元/户/年、24元/人/年的标准缴纳生活垃圾清运费,并定期组织村级河长、驻村工作队、村支两委沿河巡查,清理河岸垃圾,同时树立典范,对自觉自愿参与河湖保护的村民给予粮、油等物质奖励,以此带动更多村民参与到河流保护之中。此外,阿依村还发动群众对小黄泥河沿岸进行植被保护,除退耕还林还草外,村民们会在河堤插植杨柳,助推黄泥河实现水清岸绿。

“沿河的老百姓过去会往河中丢死猪死鸡,现在这种情况都没有了,大家都懂得了河流保护的重要性。”提到小黄泥河水环境发生的显著变化,村级河长、阿依村支书金明江感触很深。

作为黄泥河兴义境内主要污染源集中地,小黄泥河的治理成效对下游沿线黄泥河水生态具有引领作用,据兴义市境内11个监测断面水质分析,自实施河流治理特别是重点整治小黄泥河水环境以来,黄泥河水质持续向好,并长期稳定,水质达标率100%。

共管共治,合力守护一弘清水

“黄泥河水变清了,沿河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明显增强,现在我们最担心的问题是对岸的云南省和上游的盘州市对黄泥河治理不同步会让这一河段重新变污变浑。”阿依村党支部书记、村级河长金明江说。

上下游不同步,左右岸不协调,是金明江担心的主要问题,也是跨界河流治理的共性难题。为做好黄泥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推动上下游、左右岸联防联控,形成齐抓共管、共同推进的新态势,2017年10月,黄泥河流域地区两省三地四县联合签订《云南省曲靖市、贵州省六盘水市、黔西南州关于黄泥河环境保护协同监督工作机制》,就共同打击破坏黄泥河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工作形成联席会议机制、案件信息共享机制、案件移送机制、重大案件会商督办机制和打击破坏生态环境违法犯罪活动奖励机制等五项联动机制,通过开展联合执法检查、建立信息通报制度、建立联合防控机制、开展跨界断面水质联合监测等共管共治黄泥河。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聚焦环保大督查,共管共治黄泥河”“共治共享·人水和谐”等为主题,两省三地四县(市)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推动黄泥河治理常态化长效化。2020年,两省三地联合出台共管共治黄泥河(含小黄泥河)目标考核方案,明确提出《黄泥河市(州)、县(市)两级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检查和问题通报机制(试行)》《黄泥河三地四县(市)两级党委政府互派副河长工作机制(试行)》《黄泥河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相互考核工作机制(试行)》《关于加强河流断面监测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机制(试行)》《两省纪委书记共同主持联席会议长效机制》等五项工作机制,按照“岸上与岸下齐抓、上游与下游共管、河道与洪道一体、治标与治本同步”的工作思路,推动黄泥河治理形成“上下游联动,左右岸协同”的工作格局。

联动机制凝聚了区域、行业、部门之间多方参与联防联控的监管合力,有力、有效地推动了黄泥河的治理和维护,黄泥河治理实现常态化长效化。

“以前河水又黑又臭,老百姓苦不堪言,现在除了雨水季节,河水长期清澈透明。水清了,岸绿了,河道干净了,沿河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明显提升。”在金明江的记忆中,过去黄泥河水乌黑发臭,从河中打捞上来的鱼都带着腥臭味,没人愿意吃,近两年水清岸绿,沿河村民开始下河游泳了,而且河里的生态鱼因为鱼鲜味美,市场卖价也比较高。

生态修复,绘秀丽山河绿色画卷

位于乌沙镇岔江村黄泥河支流下分田河沿岸的老农柑种植基地,数百亩柑橘林将沿河坡耕地装点得绿意盎然,满目生机。虽然不是挂果期,但这一望无垠的苍翠依然让人充满无限希望。

“为了满足这片橘园的生长期需水量,每年的2-4月份枯水期,我们都会取河水灌溉百亩柑橘,年用水量在10万方以上。”据兴义市舒氏老农农业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舒利昆介绍,自2019年老农柑(又名“丑柑”)挂果以来,随着河流水质的逐渐提升,基地103亩柑橘连年丰收,产值逐年飙升,去年产值超80万元,比开园之初翻了两番。

随着老农柑基地的成功创建,乌沙镇利用得天独厚的交通、水源条件,融合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通过招商引资和土地流转,在黄泥河支流下分田河沿岸扩大柑橘种植规模,连片种植老农柑600亩,在修复沿河生态环境的同时,以绿色产业助推乡村振兴。

作者│蒋兴莲 黄明兴 编辑│许 蔓

校对│刘珊宇 审核│ 杨良强

原标题:《绿水青山幸福来——黄泥河兴义境内水环境治理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