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护!护!

今天

《三峡日报》第3版推出

《“宜荆荆恩”城市群新闻周刊》第六期

《三峡日报》2022年3月16日 03版

全文如下

↓↓↓

从联合执法到协同立法

从资源共享到合作共赢

……

生态共建,护一江清水向东流

“宜荆荆恩”山水相连。长江、清江、沮漳河更是将沿线4座城市紧密相连、遥相辉映。

同住长江边,共饮一江水。“宜荆荆恩”各市州早已牵手,从联合执法到协同立法、从高层互访到部门会商、从流域共治到生态共建、从资源共享到合作共赢,以守护一江清水永续东流的政治担当,把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协同发展之路。

“宜荆荆恩”城市群水系图

流域共治已成常态

3月2日,水利部公布第二届“最美家乡河”名单,全国11条河流上榜,清江为湖北省唯一入选河流。

清江发源于恩施利川市齐岳山,流经利川、恩施、宣恩、建始、巴东、长阳、宜都等7个县市,在宜都陆城汇入长江,干流全境都在城市群内。

“这份荣誉是对宜昌和恩施两地携手共护清江的最好肯定。”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水利和湖泊局总工程师吴云峰说,从2015年起,宜昌恩施两地将每年的9月12日设立为“清江保护日”,环保、水利部门轮流举办保护日活动仪式,以立法的方式保护清江母亲河。

秀丽的清江 宜昌市水利和湖泊局提供

漳河水库,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宜昌、荆门和襄阳三地交界处。2021年10月19日,三地以及湖北省漳河工程管理局联合开展水库水政监察执法行动。这是三地四方签订联合执法协议后的首次行动,也是“宜荆荆恩”城市群水利协同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的重要内容。

执法小组从当阳市淯溪镇上船,至远安县茅坪场镇上岸,途经荆门东宝区、襄阳南漳县等。执法过程中,各地对如何跨区域开展打击采砂、治理排污、水面垃圾清理等工作进行交流。四地还建立区域协作常态化机制,助推“宜荆荆恩”城市群建设和发展,造福漳河水库周边万千百姓。

河流有边界,治理无边界。流域共治已经成为四地的普遍共识。

生态共建善作善成

3月11日,宜昌城区长江岸线,施工人员正在对大堤护坡进行修复,铺设生态绿道。作为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目前长江宜昌段岸线修复工程正加速推进。生态涵养型岸线呼之欲出。

2018年12月,以宜昌为主体申报,覆盖恩施巴东、荆州松滋的湖北省长江三峡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入选国家第三批试点。

据宜昌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介绍,工程统筹兼顾“治水、护岸、修山、良田、绿城、保林”等任务,把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城市群区域协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生态支撑。

涉及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正在向纵深推进。生态共建的显著特征是一大批全流域、全方位、全过程生态保护修复的项目落地:涉及利川、巴东、长阳和宜都的清江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将在年内开工。吴云峰介绍,去年12月底,宜昌段治理工程可研报告通过审核;联动“襄十随神”城市群的沮漳河流域防洪治理有序推进;投资600亿元的引江补汉工程,将成为两大城市群水资源共享的纽带;引江补汉输水线路沿线补水工程已完成可研报告,工程涉及宜昌、荆门和襄阳14个县市区。

漳河水酿造的啤酒享誉世界,微笑天使江豚在长江繁衍生息,城市群展现了良好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景象。

协同发展顶层设计

2021年9月和12月,“宜荆荆恩”城市群分别召开了水利协同发展和生态环境联保共治联席会议,并达成了协议书。这意味着城市群生态体系协同治理取得实质性突破,有了制度保障。

这些共识包括:实施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攻坚提升行动,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示范工程,打造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先行区;建立大气污染防治、流域生态环境联防联控机制;建立区域地质灾害协同预警机制,提升地质灾害防治和应急处理能力等。

2021年9月26日,湖北河湖保护研究中心在宜昌揭牌。作为全国“河湖长制”的发源地,中心的成立将为宜昌在“宜荆荆恩”城市群发展中起到更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2021年5月12日,“宜荆荆恩”城市群区域协同立法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立法促进生态环境联保共治成为热门话题。

《湖北省清江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已从2020年1月1日施行。恩施的代表对条例执行情况进行了交流。如清江支流流经湖南,支流上下游存在管理尺度不一的情况。

对于沮漳河,荆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舒君说,区域协同发展需要地方立法支撑,建议尽快就漳河、漳河水库保护协同立法,共同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管理与保护。

据介绍,强化长江、清江、沮漳河等水系流域联保共治已经成为四地协同立法的项目选题。

■宜荆荆恩主流媒体联盟·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万龙云

宜昌

水下52米清淤 地下90米灌浆

小心翼翼修补宜昌“水缸”

西北口水库除险加固水下灌浆施工 熊先春 摄

西北口水库是宜昌的“大水缸”,承担宜昌城区200万人生活用水和116万亩农业灌溉任务。但渗漏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水库大坝。目前,西北口水库除险加固项目正在冲刺。

3月14日,截断右岸绕坝渗漏通道的灌浆平洞正在施工。顾名思义,绕坝渗漏就是水绕过坝体,通过周围的山体裂隙渗漏至下游。长时间渗漏将危及水库运行安全。

隧洞内,电焊花四溅,鼓风机轰鸣,工人们正在焊接钢筋内衬。项目技术负责人胡伟介绍,因为右岸灌浆平洞岩石类别属5类,稳定性差,易出现安全隐患,掘进的同时必须做好钢筋内衬。

目前平洞已掘进80米。根据工程设计,需要往山体中水平掘进一条长160米的隧洞,然后再向下水泥灌浆,截断渗漏途径。“向下灌浆最深将达到90米。”胡伟说。

除了绕坝渗漏,水库坝体渗漏已完成“治疗”。通过“体检”,工程技术人员在坝体上打了203个孔,进行水泥灌浆,“封堵渗漏,强筋健骨”。

“起……”大坝左岸,工人们正缓缓拉起发电放空闸门。与水库同步运行的西北口电站,经过30年的波翻浪涌,溢洪道闸门、电站放空闸门等淤积情况严重,淤积最高接近3米。本次大修共更换6扇闸门,目前正在更换第5扇。

“闸门更换之前,我们请来了国内最专业的潜水作业公司,深入水下52米,清理闸门前的淤积物。”胡伟说。

“作为200万人的水源地,水库不具备放空条件,很多施工都是带水作业。”胡伟说,工程预计将在8月底完工,届时工程安全度提高,有利于充分发挥水库功能,为宜昌饮用水水源提供可靠保障,为高质量发展创造条件。

■宜荆荆恩主流媒体联盟·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万龙云 通讯员 郑家录 熊先春

荆州

“长龙”护碧水 长湖春意浓

荆州全方位构建绿色生态水网

无人机俯瞰长湖庙湖湖湾荆州市长湖水生态修复 荆州日报提供

3月14日,长湖庙湖湖湾,湖水碧波荡漾。记者登上游艇,伴随着“突突突”的马达声,游艇两侧划出长长水浪。

一湖,一路,一条百余米的“长龙”蜿蜒在湖面上,阳光照耀下格外醒目。“这条‘长龙’其实是水上铺设的‘生态隔离带’,围隔能起到挡藻、消浪、拦鱼等作用,从而对长湖水生态的恢复带来三重保护。”湖北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生态修复工程师苗滕介绍,“通过生态围隔和水生动植物群落恢复的系统治理,可以极大改善长湖水生态环境,全方位构建绿色生态水网。”

长湖有约55%的水域在荆门,45%的水域在荆州,这是“宜荆荆恩”城市群共治长湖的一处缩影。近年来,两地通力协作,共抓长湖保护,同守一湖碧水。

荆州、荆门交界处,叶大港黑臭水体整治见证了两市共治之利。

“叶大港断面水质长期处于劣Ⅴ类,但污染源不在我们辖区内,向市长湖湖长办报告情况后,需提请报省长湖湖长办协调两市共同解决。”市长湖生态管理局生态科科长谢先平介绍。

沙洋县将叶大港水环境治理工程作为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项目,聘请第三方制定了综合治理方案,对叶大港及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治理。

如今,叶大港入境荆州市纪南文旅区断面,设立了水质监测自动站,将长湖水系实时监测情况报告荆州、荆门两地。

去年7月8日,在荆门召开的长湖禁捕退捕工作联席会上,一份《长湖水域禁捕执法协作共管协议书》明确了荆州、荆门两地协同执法、协作共治、应急协同、信息共享机制。

告别“单打独斗”,携手共治共建共享。如今,“珠联璧合”的长湖春意正浓,一幅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画卷正在“宜荆荆恩” 城市群铺展。

■宜荆荆恩主流媒体联盟·荆州日报记者 熊丹

荆门

荆门加大漳河保护力度

“一库一策一图”护母亲河碧水长流

工作人员在漳河进行水质监测采样 吴辉 摄

3月14日,荆门市生态环境局漳河分局的工作人员沿漳河岸边开展巡查。这一次,他们的任务是现场查勘,为高质量编制漳河水库“一库一策一图”环境应急响应方案提供资料。

漳河是荆门人民的母亲河,漳河水环境的治理与保护从未停步。“十三五”期间,漳河一直保持在Ⅱ类水质。2021年9月23日,荆门市人大常委会发布《关于加强漳河水库水生态环境保护决定》,2022年3月10日,《全市贯彻落实加强漳河水库水生态环境保护决定总体实施方案》和《全市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漳河水库水生态环境保护的决定〉2022年工作计划》正式印发。

新一轮漳河大保护工作全面开启。荆门市发改委已将漳河水库生态环境保护纳入荆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及2022年荆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荆门市生态环境局已启动漳河水库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技术单位已完成了第一轮监测布点、采样分析和现场走访、资料收集;争取中央水专项资金1148万元用于漳河水库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缓冲带建设;漳河风景区阳光沙滩亲水项目关停并设置了隔离网;漳河渠首闸附近污水管网改造完成;漳河库区生态补偿金正在兑现;漳河水库船舶规范管理、绿色新能源船舶试点工作正式启动,2艘新能源船舶即将下水。

正在编制的漳河水库“一库一策一图”环境应急响应方案将会为山青水绿的漳河提供更强有力的保护。

■宜荆荆恩主流媒体联盟·荆门日报记者 解天滋 通讯员 吴辉

恩施

恩施市打好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

“一水一策”换玉龙河长治久清

恩施市玉龙河黑臭水体整治工程现场 何雨洋 摄

“轰隆隆……”3月15日上午,在恩施市城区玉龙河黑臭水体整治工程现场,不时传来挖掘机的轰鸣声,岸边一台挖掘机正在忙碌地工作。

河道内,1.2千米长的箱涵已基本成型,工人们正在对最后的工程进行施工。

“我们的工程从去年9月开工建设,预计今年5月完工。河道内的箱涵高2.5米、宽3米,建成后将接入周边污水管网,有效改善玉龙河周边环境。”项目施工现场负责人卢方清介绍。

玉龙河为清江支流龙洞河的支流,河道长度约3千米,均为黑臭段。整治前,玉龙河沿线污水多为散排,沿途有多处雨水排水口及污水排水口接入,致使玉龙河污染严重。

城市黑臭水体不仅给群众带来极差的感官体验,也是直接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水环境问题。为治理玉龙河黑臭水体,恩施市已完成编制《恩施市玉龙河黑臭水体“一水一策”整治工作方案》,有针对性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坚决打好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消灭黑臭水体。

目前,正在施工建设的恩施市玉龙河黑臭水体整治工作,采取了垃圾清理,清淤疏浚,明渠改造,新建截污纳管,新建雨水干管,将实现水体的雨污分流,改变水体现状,消除污染水体对周围居民以及周边环境的不利影响,真正做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

■宜荆荆恩主流媒体联盟·恩施日报记者 何雨洋 通讯员陈洋

原标题:《护!护!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