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立方”制冰师:赛道堪称完美 静候冬奥首战

28日下午,冰壶滑行声、擦冰声、冰壶撞击声回响在国家游泳中心——这里已经从昔日的“水立方”变成了“冰立方”。中方制冰团队成员张芷源和同伴化身“测壶员”,瞄准外籍制冰师示意的点,一次次将壶投出。

汉斯·乌斯里奇(左)在冰壶赛道旁与中方人员交流。新华社记者刘续摄

英国制冰师马克·卡伦和加拿大制冰师汉斯·乌斯里奇紧盯冰壶滑行轨迹,不时与“测壶员”们交流投壶、擦冰感受。

自1月17日踏入“冰立方”以来,交出4条与冬奥会相匹配的冰壶赛道是乌斯里奇和卡伦的唯一目标。2月2日晚,北京冬奥会首场比赛——冰壶混双循环赛将在这里揭开战幕。

卡伦和乌斯里奇长期服务于世界大赛,这已经是他们第三次在冬奥会合作制冰。北京冬奥会期间,乌斯里奇为主制冰师,卡伦担任副手;北京冬残奥会期间,卡伦将留在北京,担任轮椅冰壶比赛的主制冰师。

“能为冬奥会服务绝对是制冰领域的最高荣誉,也是我最开心的事之一。”卡伦说,“冰立方”场馆内的中方同事专业素养很高,与外方专家协作默契,制冰工作进展顺利。

马克·卡伦(中)向记者介绍制冰有关情况。新华社记者梁金雄摄

近些天,“冰立方”冰壶赛道逐渐成形,外观已与赛时无异。在完成多轮测壶后,乌斯里奇28日下午对记者说,赛道已符合比赛标准。

“对制冰团队来说,准备好赛道很简单。真正难的是在比赛期间确保赛道的‘一致性’,即每支队无论何时踏上场地,都能在相同冰面条件下竞技。”乌斯里奇说,与其他冬季项目相比,冰壶比赛对冰面的要求最高,微小的差异可能导致相去甚远的结果。

本着“体育场馆反复利用、综合利用、持久利用”的思路,国家游泳中心通过建设可移动、可转换的场地结构,把游泳池改建为冰壶比赛赛道,实现水上项目、冰上项目赛事两种功能并存和自由转换的目标。

据了解,“冰立方”已进行多次测试赛,场馆内位移、环境温度等传感器数据显示,赛道稳定性完全符合冰壶比赛要求。

“这条赛道的稳定性称得上完美,我的中国同事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我衷心祝贺他们取得如此圆满的结果。”乌斯里奇说。

对于即将到来的北京冬奥会,两名制冰师充满期待。卡伦说:“我在这里百分百感受到了团结和奥运精神,真正感受到了每个人在朝着同一个目标努力。大家就像一家人,全身心投入,共同确保北京冬奥会取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