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民生有温度

从三孩生育政策出台,到养老金实现17连涨;从2021年前11个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07万人,到新一轮医保目录准入谈判完成,再到“双减”政策全面落地……刚刚过去的一年,厚厚的民生答卷温暖人心。进入2022年,尽管新冠肺炎疫情阴云仍未完全消散,但沿着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根本价值取向,民生政策仍将持续发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开好局。

独居老人在孝老食堂用餐 王民 摄

深化利民举措,兜住风险底线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22年新年贺词中表示,让大家过上更好生活,我们不能满足于眼前的成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开启新一年的民生篇章,诸多领域仍可发力。

“双减”政策2021年的出台,让众多家庭从内卷式的课后补习中解脱出来,使长期以来被资本过度侵蚀的课外教育渐显本来面貌。2022年,随着“双减”政策逐步落地,课外辅导有望脱胎换骨,在蜕变中焕发新的生机;课后延时服务也有望进一步丰富提质,提高家长和孩子们的获得感。

实施反垄断处罚、要求不得签署独家音乐版权……2021年,一系列举措向平台经济垄断亮剑,给资本设置“红绿灯”,让平台经济找回互联网自由、开放的初心。

2022年,对于平台经济的治理将继续走向纵深。开年之际,国家网信办联合四部门出台《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向大数据“杀熟”实施不合理差别待遇、利用算法诱导用户沉迷网络、过度消费等平台滥用算法的行为坚决说不。这些举措将有助于守护广大网民的信息安全和合法权益。

护住群众的“钱袋子”,政府也一直在行动。2021年,国家已经采取有力措施防范金融风险向一般人群扩散,美团互助、水滴互助、相互宝等多家互助平台相继宣布关停。新的一年有望进一步封堵漏洞,让存在金融风险、坑害群众的各类行为无处遁形。

加大民生保障,释放发展红利

2021年底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延续三项税收优惠政策,特别是将全年一次性奖金不并入当月工资薪金所得、实施按月换算税率单独计税的政策,并延续至2023年底。该政策惠及广大工薪阶层。延续的税收优惠政策背后,透露出的是保障民生的坚定决心。

就业乃民生之本。2021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专家认为,这要求在新的一年里,切实把就业指标作为宏观调控优先考虑的方向,推动财政、金融、投资等政策聚力支持就业,增强经济发展创造就业岗位的能力,让经济增长更多惠及中低收入群体。

进入新的一年,福建省为进一步支持企业稳岗稳工,推出了落实社保减负、鼓励企业早开工早生产、支持企业吸纳就业等一系列组合拳;宁夏明确加大对个体工商户金融支持,完善创业就业和职业培训服务……各地都积极推动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良性循环,努力实现就业岗位扩量提质。

回应民生需求,三孩政策2021年已经放开,如何为政策落地消除后顾之忧,成为下一步政策发力的重点。天津报销三孩生育医疗费用,河南将生育三孩纳入医保范围,多地延长生育假……顺应新时代人口发展战略要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2022年在延续这些政策的同时,将会迎来更多务实保障举措。

学生参加数学结合体育的测评项目 周牧 摄

养老方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不久前,国务院对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实施工作进行了动员和部署,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国统一不再遥远。

共同富裕,重点攻坚

共同富裕,事关民生福祉的长远预期。其中,房子问题尤为引人关注。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强预期引导,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坚持租购并举,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无论是推进租购同权,还是逐步打破学区房坚冰,都是在想方设法逐步剥离支撑房价虚高的外在因素,让商品房价格回归理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王蒙徽表示,要针对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需求,加大金融、土地、公共服务等政策支持力度,大力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因地制宜发展共有产权住房,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

2022年,房地产市场在房住不炒的主基调下,有望进一步探索因城施策,特别是与房地产税配合,逐步建立稳定市场的长效机制,从而实现房地产市场的稳定与民生期待相匹配。

与此同时,新冠肺炎疫情依旧多点散发,有的餐馆不能正常营业、部分影院举步维艰、一些民营企业订单减少……疫情对中低收入群体的影响往往更为突出。在新的一年里,做好他们的兜底保障工作,应成为一项不容忽视的重点工作。在直接帮扶的同时,更要积极为他们想出路、找办法,建立起稳定收入的长效机制。这既体现出国家对中低收入群体的关心关爱,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之举。

来源: 半月谈、《半月谈》2022年第2期

半月谈记者:毛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