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上海引进各类国内外品牌首店1078家,同比增长18.6%,首店继续领跑全国。
疫情之下,上海消费却刷新了纪录。上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交出靓丽“年报”:2021年,上海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万亿元,同比增长13.5%,规模居全国主要城市首位;网络购物交易额1.3万亿元,同比增长12.3%。全年新增首店1078家,同比增长18.6%,新增首店数量全国第一;夜生活综合指数位列全国第一。
优异的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上海近年来加快培育独树一帜的“首发经济”。根据上海市商务委数据,2021年,上海引进各类国内外品牌首店1078家,同比增长18.6%,首店继续领跑全国、首发活动引领潮流、首发效应贡献突出;2021年,全市“全球新品首发地示范区”总数达到7个。
“上海‘首发经济’高歌猛进,是几年来各方努力的结果。”上海长三角产业互联网促进中心理事、上海财经大学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劳帼龄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2018年5月,第一轮《上海购物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出台,虽然8个专项行动中并没有专列首发经济,而是将其归在第四项“消费品牌集聚专项行动”中,但已鲜明提出,到2020年全球新品首发地建设要取得成效。”劳帼龄表示,“当年第一季度,50家首店落户上海,占全国97家的一半以上。”
劳帼龄进一步表示,2021年出台的《全力打响“上海购物”品牌 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不仅单独列出“首发经济提质专项行动”,更是排在“消费地标打造专项行动”之后的第二位,可见上海对“首发经济”的重视。
近年来,上海紧紧围绕做大做强首发经济、夜间经济、免退税经济、品牌经济,促进世界级商圈业态和功能持续提升等维度,加快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值得一提的是,每年进博会,许多国际品牌在展会期间进行全球、亚洲或国内首发首秀,“试水”之后,择机正式进入国内市场。
资料显示,2021年,有超过3000个国际国内品牌在沪举办新品首发、首秀、首展活动,虹口、长宁、奉贤成为全球新品首发地示范区。同时,更多国际性品牌正将全球新品首发、全球旗舰店、主题店等放在上海,大手笔开拓国内市场。例如,今年7月,保时捷在上海开启了赛车贸易的新业务,施华洛世奇于11月在淮海路开设品牌升级后的首个全球旗舰店,普德赋全球唯一一家戏剧主题公园今年6月在上海开业。
“新品发布的时间差缩短,逐渐与国际大牌和国际潮流同步,甚至逐步成为国际品牌的首选发布地,意味着上海的商业地位从‘跟随’提升至‘引领’,在此过程中,消费者与城市发展均可获益。”劳帼龄说,同时,众多品牌愿意首选上海进行首发、首秀、首展,本身就是对上海消费环境和消费中心地位的高度认可。
“这种首发,不仅吸引了国际品牌,也成为引领性本土品牌成长的沃土。”劳帼龄说。
数据显示,去年,121个引领性本土品牌集中推出。首批首发经济《上海市重点商标保护名录》正式发布。老字号品牌加速焕新,“国潮大变YOUNG”老字号促消费系列活动成功举办,1168款老字号新品开展首发首秀。网络新消费品牌建设提速,天猫Top500新品牌中,上海有90个,数量居全国城市首位。
不过,劳帼龄也强调,从目前首店的业态类型看,餐饮类占比达60%,比例偏高,“未来,我们或将更关注首店的量级,以及对品牌首店的吸引和首店集聚效应的提升。同时,也要进一步关注首店的生命周期,促进从新品首发到首店落地,再到旗舰店、甚至到总部的落地”。
“首店带动的各种新品首发将会催生出‘N+1’的叠加效应与品牌集聚效应,从而扩大商品吸引力的马太效应,进一步提升上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劳帼龄说。
记者 潘洁
编辑 潘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