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党史·忆侨史】(57)钟南山:抗疫英雄 国士无双

钟南山,中国工程院院士,1936年10月出生,成长在医生家庭,父亲是著名儿科医生,母亲是广东省肿瘤医院的创始人之一。1960年,24岁的钟南山从北京医学院毕业,踏上了与父母一样的从医之路。对他而言,和病人在一起,让病人转危为安,就是最大的幸福。

1979年,钟南山考取公派留学资格,前往英国伦敦爱丁堡大学进修,但英国法律不承认中国医生的资格,导师不信任钟南山,把2年的留学时间限制为8个月。

钟南山暗下决心为祖国争口气,他拼命工作,取得了6项重要成果,完成了7篇学术论文,其中有4篇分别在英国医学研究学会、麻醉学会和糖尿病学会上发表。他的勤奋和才干,彻底改变了外国同行对中国医生的看法,赢得了他们的尊重和信任。英国伦敦大学圣·巴弗勒姆学院和墨西哥国际变态反应学会分别授予他“荣誉学者”和“荣誉会员”称号。

当他完成2年的学习后,爱丁堡大学和导师弗兰里教授一再盛情挽留。但钟南山回国报效的决心已定,他说:“是祖国送我来的,祖国正需要我,我的事业在中国!”

2003年初,非典型性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简称SARS)疫情来势汹汹,广州好几家专门接纳“非典”病人的医院已经不堪重负。

时任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的钟南山站了出来,出任广东省非典医疗救护专家组组长,并把他带领的呼研所推向了前台。尽管所内陆续有多位医务人员病倒,钟南山依然决定向患者敞开大门。“把重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

控制病情,首先要查清病原体。当时有权威观点认为,“非典”是由衣原体细菌导致的。钟南山和同事们则认为“非典”是一种病毒性疾病。事实证明,疫情正是由SARS冠状病毒引发的,钟南山力排众议的“发声”让抗击“非典”少走了弯路。

在钟南山的指挥下,呼研所率先摸索出一套有效的防治“非典”的方案。这一经验被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对全世界抗击“非典”有指导意义,后来成为通用的救治方案,钟南山也成为群众心目中的功臣。

“非典”过后,钟南山依旧致力于呼吸系统疾病领域。他主动承担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代言人的角色,向公众普及卫生知识,推动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此后的H1N1、H7N9、MERS等疾病,医护人员和防疫机构都能够快速找到病原并进行防控。

“我不过是一个看病的大夫。”虽然早已是国内公认的呼吸病学领军人物,获得过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白求恩奖章,钟南山却始终保持谦逊。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曾位列中国人群死因前三位。钟南山带领团队于1999年提出对慢阻肺进行早期干预,经过10多年磨砺,第一次从流行病学证实生物燃料可引起慢阻肺,第一次发现两种老药用于预防慢阻肺急性发作安全有效,相关成果被写进世卫组织编撰的新版慢阻肺全球防治指南。

他还与有关专家一起,首次在国际上证实对早期无症状或仅有极少症状的慢阻肺患者使用单种药物治疗,可以明显增加患者肺功能,并延缓肺功能每年的递减率,为国际上慢阻肺的早诊早治提出新的战略。

面对这一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钟南山再次义无反顾地站出来,实地研判疫情,参加有关新闻发布会,向公众传播专业观点。

很多人不会忘记一张钟南山坐高铁赴武汉的照片。那天晚上,他紧急奔赴第一线,被临时安顿在餐车里,一脸倦容,眉头紧锁,闭目养神,身前是一摞刚刚翻看过的文件……两天之后,作为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告知公众新冠肺炎存在“人传人”现象。经过调研,他很快提出“早关注、早部署、早启动、早落实”的策略,为遏制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赢得了宝贵时间。

“生命至上,在新冠肺炎救治中不放弃每一个生命。”钟南山带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团队,收治了广州大量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他主持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第二版至第八版的撰写与修订。他还利用远程网络会议系统,牵头对湖北武汉、荆州等地的危重症、重症病例进行远程会诊24场超过55例次,指导临床诊疗工作,提高了危重病例救治的成功率。

2018年12月,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钟南山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被评价为“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的重要推动者”。2019年9月,他当选“最美奋斗者”。2020年9月,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原标题:《【学党史·忆侨史】(57)钟南山:抗疫英雄 国士无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