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非遗 | 为有暗香来——传统手工制香技艺的传承人董连福

几年前,一部《甄嬛传》火遍大江南北,一同为人津津乐道的,还有在剧中频频出现的各种以古法制成的香。

董连福花了一年半时间,复原了剧中的鹅梨帐中香。这只是他复原的众多香中的一个,光是原材料之一的鸭梨,就换了五六个品种。

预报的雪还没下,董连福的心却早已跟着窗外的天阴沉下来。他想着杜牧那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虽未行半步,可思绪早就飘到即将到来的纷纷飞雪里了。他觉得杜牧写的就是他自己,即便这并不是清明时节的阴雨天。

44岁的沧州人董连福,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制香技艺的传承人。15年前,他从长辈手里接过手工制香这门技艺,从此生活里满是紫红、褐黄和一辈子都闻不倦的香味。

家传手艺

董连福不喜欢阴雨天,尤其是连雨天,因为一到这样的天气,湿度太大,香就不能制了。不过,就算制不成香,他也舍不得浪费这段时光。

他点上一支香,白色的烟裹着香气袅袅升起,再四散开。从头顶照下来的灯光勾勒出香味的轨迹,传承了数百年的味道钻进鼻子里,回味出一股悠长。

“这味道对人有好处。”董连福深信不疑。

这份坚定或许有道理。

董连福制香,原料都是纯天然的,除常用的沉香粉、檀香粉和柏木粉外,也会用到藿香、陈皮、茉莉花、川芎、当归、甘草等中草药材,这些中药材大多有安神、养生、祛病等功效。

过去,长辈们制香,制的大都是用于祭祀的草香,“能冒烟就行”。这种香味道呛、烟雾大,但优点是成本低、受众广,容易售卖。也正因如此,这门手艺在家族中从清朝中期一直传承至今,几代人以制香为生。

可如今已不同以往。到董连福学艺时,这种香在城市里几乎没了市场,家里长辈更是已经多年不制香了。

别人制香,仅仅是为了混口饭吃,但董连福不是。他把这当作一种爱好,从好奇变成事业,又从事业变成生活,更从中看见了文化,“这是老人们传下来的手艺,丢不得。”董连福要把它传承下去。

古法制香

几年前,一部《甄嬛传》火遍大江南北,一同为人津津乐道的,还有在剧中频频出现的各种以古法制成的香,相传为南唐后主李煜所制的鹅梨帐中香,便是其中之一。

为了复原这款香,董连福足足花了一年半时间——

梨是制作鹅梨帐中香的主要原材料,但书中记载的鹅梨是什么品种,并没有具体定论。为此,董连福考证了很久,才从几十个品种里挑选出了鸭梨。然而,鸭梨的品种又有很多,种植地也非常广,为了找到最适合的一个,董连福又尝试了五六种。

这还只是复原鹅梨帐中香的第一步。

如今,虽然一年四季都能买到梨,但在董连福心里,真正能用来制作鹅梨帐中香的,只有秋季上市的那一批。如此挑剔,为的就是尽最大可能复原鹅梨帐中香本来的味道。

选料、清洗、炮制、研磨、配伍、调制、压香、理香、阴干……一切都依循古法制香的工序,一套流程下来,少说也要45天,董连福早成了一个“香”人。

这还不算完,制成的香还得存放一年以上,只有香味稳定的才算合格。

通常,复原古香和研制新香的过程都不算短。有一次,为了研制一款香,董连福用了3年多时间。

古法制香的条条框框有很多,阴雨天不宜做、夏冬两季不宜做、湿度过低不宜做、原材料不应季也不宜做……起初,董连福也会心急——雨怎么还不停?天什么时候放晴?但久而久之,心态也就平和了,因为急也没用,“制香让我明白了顺其自然,时机不合适就不做了呗。”

师古不拘于古

鹅梨帐中香成功复原了,但董连福并没有获得与付出相等的回报。他对传统手艺的坚持,遇到了各种因素的冲击。

他制的香,工艺繁杂,用的又都是纯天然原料,成本始终居高不下。他的得意作品,销量并不如那些味道更浓烈、价格更便宜的工业香。

对于销量,董连福并不在意,这颇有清者自清的意味。他真正在意的,是老手艺没有得到应有的对待,太多冒牌货扰乱了它在人们眼中的价值。

“误把李鬼当李逵”的现象让董连福很担心,“在不懂香的人看来,这是创新,但其实一点儿传统制香的内涵也没有。那些廉价香甚至都不是香粉制的,用的是香精、助燃剂,二者燃烧生成的二甲苯是一种致癌物质。”

董连福师古并不拘于古。

他觉得传统手艺一定要保留,但这并不意味着排斥所有现代工具。

和香泥是制香的一道重要工序,为了使香粉融合得更加均匀、香泥更具韧劲,手艺人们过去少说也要和一个多小时,而现在有了专门的机器,时间缩短到半个小时。

在数百年的传承中,许多老手艺留下了艺不外传的规矩。对此,董连福不以为然。每个星期二下午,他都会去凤凰城小学参加“非遗进校园”活动。此外,从前年开始,他还免费教残疾人制香,帮他们靠手艺赚钱。平均每个残疾人每月能挣两三千元,对他们来说,这是一笔不错的收入。

“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屑,听我说一支战前香港的故事……”张爱玲的《沉香屑·第一炉香》一开始便透露出民国时期香在寻常人家中的重要位置。

从文化里走来,董连福明白情怀的重要性,也知道祭祀神灵,云上袅绕,最终也要回归泥里生活,“最好能让香进入寻常百姓家,在未来,日常熏香或许比祭祀用香更有市场。”

又是一个漆黑的夜,董连福望望星空,星河清明。“明天,是一个大晴天吧。”他换上工装,往工作室操作间走去。

新闻多一点

运河区文旅局根据手工制香非遗项目

开发了系列文创产品

来源:沧州日报

原标题:《运河非遗 | 为有暗香来——传统手工制香技艺的传承人董连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