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程泰宁:一生只做一件事,传递中国建筑文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程泰宁。受访者供图

本期嘉宾:程泰宁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中心主任,

筑境设计主持人

程泰宁,中国第三代建筑大师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直开拓以东方哲学为本体的新的中国建筑文化,他也曾为“建构中国自己建筑理论体系”而呐喊。杭州铁路新客站、杭州黄龙饭店以及加纳国家大剧院、马里共和国会议大厦等中外知名建筑均出自他之手。2004年获得中国建筑师最高荣誉“梁思成建筑奖”,65岁被评为“中国工程设计大师”,69岁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徐凡淋/发自杭州

“一生只做一件事,就是做设计。尽管有时前途不明朗,但我仍然很清楚要把建筑专业好好地做下去。”回想往事,他坚定的说。

说这句话的是一位老人,一位几十年来设计了150多座建筑作品、一万多张建筑手稿以及发表了100多万字学术论著的建筑大家——程泰宁。

作为当代中国建筑学领域的领军人物,程泰宁于2004年获中国建筑师最高荣誉“梁思成建筑奖”。他的创作实践和理论也受到了国外建筑界的关注,2018年,他的建筑作品被收入国际知名出版机构——澳大利亚IMAGE出版集团的“世界建筑大师系列”,成为入选“世界建筑大师系列”丛书的第一位(目前也是唯一一位)中国建筑师。65岁被评为“中国工程设计大师”,69岁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做设计,我肯定会尽全力参与全过程,不然会心有不安。国家大力提倡工匠精神,我想一个人一辈子就做一件事、而且能做到很完美,就是工匠精神。在当前世界建筑价值取向比较混乱的情况下,我还是要坚持自己的设计理念与价值取向,绝不随波逐流。”程泰宁说,我希望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通过今天的建筑看到21世纪的时代精神和文化,这是这一代建筑师的责任。

如今,86岁的程泰宁依旧活跃在建筑设计一线,保持着每天10个小时的工作状态。采访当天,见到中国房地产报记者,他友善而谦逊的说:“一年要投很多标,采访准备不充分,不要介意”。

2021年12月底,杭州,中国房地产报记者就中国建筑设计的发展及工匠精神的坚守采访了程泰宁。

用建筑书写中国文化

程泰宁的浙江美术馆手绘图。受访者供图

程泰宁1935年出生于南京市,小时候一心想当文学家,喜欢写武侠小说的他因亲戚说“建筑虽是理工科,但很文艺”而报读了南京工学院建筑系,师从当时建筑界仅有的三位科学院学术委员(院士)之一的杨廷宝先生。杨廷宝先生是近现代中国建筑设计第一人。他主修过天坛,熟悉中国古典建筑和西方古典建筑,让他感受最深的是杨先生所说的“建筑设计无定式、无成法”。

学习期间程泰宁广泛了解中西方文化,为他日后的设计生涯打下了牢固基础。

毕业后,程泰宁分配到了北京建筑科学研究院,参加了国家歌剧院、国家体育馆的设计竞赛以及人民大会堂的设计工作。正当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建筑设计工作时,却因“文革”下放去了山西临汾,一呆就是10多年。

在生活最为艰苦之时,他也从未放弃他的专业。画图、看书成了他最坚实的心灵寄托。

“一生只做一件事,就是做设计。当时前途不明朗,但我想中国终究还是需要建筑的,哪怕只有一丝希望,我也不会放弃。”回想往事,他很坚定的说。

那场“浩劫”结束后,程泰宁放弃了从政和回北京工作的机会,选择了杭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选择到这个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平台,是因为我想少些外界的干扰,可以心无旁骛的做设计”。厚积薄发的程泰宁全情投入到工作之中。

程泰宁的黄龙饭店手绘图。受访者供图

1982年,杭州第一家合资饭店黄龙饭店筹建,黄龙饭店最初由美国著名建筑师贝克特设计;后来,中国香港建筑师严迅奇又做了一个方案,程泰宁觉得那两个方案对周边环境考虑不够,毛遂自荐要求参加设计方案竞选,面对毫无知名度的杭州建筑设计研究院,对方明确表态:“即使请中国建筑师,我们也会请北京、广州的,不会请你们。”

无奈之下,程泰宁只能向市领导求援,表示愿无偿提供比选方案,供外方建筑师参考。

“抱着不服输、一定要做成的心态,一年多时间没日没夜的画图、不断的做模型,一张张草图一点点堆积起来,那时将全部精力都放在了黄龙饭店的设计上。”回想黄龙饭店设计过程程泰宁说。

黄龙饭店的方案做了整整一年,杭州市院在不知不觉中由“陪太子读书”变成了同场竞技。期间共有三轮比选,终审在北京举行,由国家旅游局主持。会场上双方介绍完毕,香港的酒店管理公司对杭州方案提出不少意见。关键时刻,主持设计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张镈、张开济等前辈为程泰宁的方案做了辩护,针对港方提出的各种管理问题,做了有理有据的充分论证。最终,程泰宁的方案以全票胜出。

程泰宁说,“方案不是胜在技术上,是胜在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上。不是把宝石山和城市在空间上隔开,而是将建筑作为自然环境与城市之间的“过渡中介”,让自然环境和建筑、城市相互渗透。这就是中国文化‘视天地万物为一体’(王阳明)的哲学精神”。

黄龙饭店。受访者供图

在谈到黄龙饭店的设计理念时,程泰宁说:“‘悠然见南山’是我的基本设计思想。悠然,首先是一种心态,内心很平静,而韵味悠长。做建筑,不是跟环境完全隔离的,它是互动的。我希望这房子(黄龙饭店)建成以后,客人们住在这里,看到周围的山水景观,能产生一种‘悠然’的心态。”

建成后的黄龙饭店成为了杭州市地标性建筑之一,建筑与外界环境和谐统一使其在1991年获得了全国建筑优秀设计奖,2004年入选“中华百年建筑经典”,2017年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将中国建筑文化更好的传承是程泰宁最为看重的,而赋予建筑一种意境,也是设计者的智慧。

这种智慧程泰宁在设计浙江美术馆中也彰显得淋漓尽致。

坐落在杭州西湖边的浙江美术馆,依山面水,错落有致,虽为人造,宛如天开,这是建筑与自然的相互融合一个典范。有人形容浙江美术馆为一座与西湖对话的建筑,如一幅中国水墨画,与西湖相互映照。

加纳国家大剧院夜景。受访者供图

“坡顶穿插,黑白构成,江南流韵,这是建筑与文化的融合,表达了现代人的审美。”程泰宁表示,“‘意到笔不到’,‘似与不似之间’,在建筑意向上、在文化精神上,找到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这也符合中国人特有的‘天人合一’的理念。追求这样一种境界和意境,即‘筑境’也。”

“筑境”成了程泰宁对自己和他的团队的最高要求。

建筑有它的唯一性,让世界了解中国,使中国现代建筑跻身世界之林,是程泰宁的心愿。他身体力行地践行着这一个原则,从杭州黄龙饭店、建川博物馆·战俘馆到浙江美术馆,以及加纳国家剧院、马里共和国会议大厦,这些形式上存在巨大差异的建筑作品,都隐约散发着中国建筑的独特魅力,他在用建筑书写中国文化。

“要坚守底线思维”

程泰宁设计的温岭博物馆。受访者供图

这一生,程泰宁设计了很多优秀的建筑作品,杭州黄龙饭店、浙江美术馆,南京博物院,南京美术馆,加纳国家剧院、四川建川博物馆·战俘馆等,并收获诸多奖项,然而,一心想用石头和钢筋水泥书写21世纪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他,却谦逊的表示对自己的有些作品不满意。

“有些作品对传达21世纪文化方面做得不是很好,有迎合市场之嫌的。有时提供几个方案供领导选择,领导往往会选我不那么喜欢的方案。那是现实与理想之间不得不做的妥协,但对我来说是一种遗憾。”

对于满意的作品,程泰宁说:“凡是放手让我做的作品,都做得不错;我也很满意。”

“现在,我会坚持自己的底线,如果自己觉得不好就不做了。要顾及照顾大众的审美,但不能迎合,不能媚世,要坚持自己的观点,守住底线;底线思维很重要。

对于中国建筑中存在的问题,程泰宁也有着深深的担忧:中国建筑速度全球叹服,有些建筑创意也很好,但设计、特别是施工的完成度往往很差,考虑问题不是很细致,作品不够精致;有些建筑施工质量有欠缺,外观看着不错,仔细看会发现很多不到位的地方,存在抢工程、抢时间、省造价的情况;有些工程还存在安全隐患。

“中国建筑要从过去粗放型、快速型向精细型转变,这是非常必要的。”程泰宁说,所以国家提出“工匠精神”非常合乎适宜,非常有必要,应该让全社会重视。

对 话

浙江美术馆。受访者供图

中国房地产报:从2016年全国两会到“十四五”规划,“工匠精神”被屡次提及,您对国家屡次提及“工匠精神”如何看?为什么我们现在要坚守这种精神?

程泰宁: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建筑和城市发展特别迅猛,一个个城市、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这是奇迹。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质量、安全问题,以及崇洋求怪的设计,这是需要引起重视的,因此,重提工匠精神是非常及时的,我们应该向建造敦煌莫高窟、故宫那些工匠大家学习,能够建造出流传百年千年的传世经典,也将精雕细刻的工匠精神传承下去。尤其在建筑设计领域,我认为坚守“工匠精神”特别重要。

中国房地产报:此前,社会中有一种声音认为,我们历史上的“工匠精神”已逐渐被漠视甚至在某些领域消失,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出现这种情况如何去坚守这种精神?

程泰宁:“工匠精神”被漠视有多层原因,有一些地方政府的政绩观使然,也有市场层面过于追逐经济效益的问题,是综合性的结果。有些设计方案虽然着力强调中国文化理念,文本上也有多种多样对中国文化的解读,但是多数设计对“中国”的理解还是停留在形式、语言层面,只是通过对汉字、纹样、坡屋顶、马头墙等具象演绎来表达中国特色,还有的设计方案理念与实际脱节,未能摆脱对流行理念的模仿,更有少数方案追求夸张和新奇,缺少精雕细刻、锐意创新的匠人精神。

对于这一问题,曾经我也在工程院课题的院士建议中反映过,但在政府和开发商层面,这些问题往往被漠视,这是一个社会的普遍性问题。所以,工匠精神的真正推动要从顶层设计开始,推动全社会来做,才能做好。目前,国家对于工匠精神已经提出了要求,现在主要是在执行层面。

中国房地产报:作为建筑建造大家,您对这几年中国在建筑建造方面的“工匠精神”如何看?有什么问题是需要值得关注与反思的?

程泰宁:因设计、施工粗糙、结构不合理带来的建筑安全问题是我所担心的。对于建筑师来说,设计到位,施工再到位就是很好的作品。其实,建筑设计和施工的完成度不高,对社会、对建筑师来说都是很大的遗憾和隐患。

建川博物馆。受访者供图

中国房地产报:作品往往代表着个体思想与社会化倾诉,在这几十年工作中,您主要希望通过作品向社会表达什么?具体到作品本身,您最满意的是哪一个?有遗憾的是哪一个,为什么?在现实与个性设计方面有没有妥协过?

程泰宁:我认为做设计不仅仅是盖个房子,还要传递一种文化一种品质,其中传达中国文化是我比较重视的。工作几十年,我想的是要盖好房子,让老百姓都能住得好的同时,能为城市增色,也希望将作品传承下去。

在作品设计中,底线思维很重要,我会守住自己的底线,如我想做表达中国文化的建筑,但有些业主或地方政府常常将他们所理解的中国文化加入其间,甚至要求参考某个项目去做时,我宁可不做。有些建筑的理念与设计,是把抄袭、模仿别人的东西当作“现代”,给今天的中国建筑文化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遗憾。

中国房地产报:做设计做规划做产品很多时候是很孤独的,也是很艰难的,什么时候您认为是最难的?能够坚持下去的原因是什么?

程泰宁:当你的思想与有些人不一致,尤其是对方有权决定这个方案的取舍时,是最难的。项目立项很好,设计师也很想做好,最后发现做不了或者需要迎合对方设计了一个不理想的作品时,也是最难的。此时的建筑师很无奈、很无助。

现在,我给自己设立了一个设计底线,就是要做现代的、能够传达中国现代文化的作品。条件达不到,我就不做了。投标时,我也会考虑领导和业主“喜欢”的东西,但这里有个“底线”。坚持底线,即使不中标,也认了。

中国房地产报:您非常欣赏王阳明所说的“夫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为什么这样认为?

程泰宁:“夫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所表达的是一种整体性思维,是与自然相融合的思维。作为建筑师,在设计作品时要从天地万物的角度整体考虑,相对对立又相互融合,彼此是一体的。

中国房地产报:这几年您都在忙些什么?思考些什么?

程泰宁:这几年要做的工作很多。做项目设计的工作量很大,再加上在中国工程院做一些项目研究、参与学术活动,也想沉下来做一点理论研究,时间很紧张。

中国房地产报:对于当下房地产产品、城市发展有何评价?您认为应该怎么做?

程泰宁:我认为中国房地产行业发展到现在最应该关注的是质量问题,房子不隔音、漏水、保温性很差,是很普遍的问题。小区设计的私密性和公共性也要关注,既要实现人与人间的良好交流,也要做到动静相宜,这是人对住宅对公共空间的需求。

城市发展也是这个问题,住宅、社区的空间化能不能做到与城市风貌相结合,而不是割裂的。

中国房地产报:您曾经说过,“我一辈子所做的工作,就是想以自己的思想、理念和作品,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建筑师。”您认为您们身上的历史的责任与使命是什么?是否已经实现了?

程泰宁:我想做的,就是用自己的建筑作品、理念和思想,为中国建筑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做些努力;我希望通过传播,能让这种中国的、现代的文化精神对新一代建筑人有所提示、有所传承。我认为,只有从文化角度进行深入的思考,才能真正找到中国建筑的精髓,以及存在的问题。

作为中国的建筑师,我们都有责任将中国的建筑文化、文化自信更好地传递下去。而让世界了解中国,我们就必须要有更多具有中国建筑文化的建筑作品以及符合中国哲学的建筑理论。从这个角度说,我觉得我已部分实现了自己的责任和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