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心悦茶水间 涤心谷
你有多久没有不开倍速、完整地看完一部电影、电视剧了?
前段时间看热播剧《女心理师》,小编兴致勃勃地看了一集后,不自觉地开始2倍速播放,不到半小时就刷完了八集,期间还不时地刷微博。
过两天当同事开始谈论剧情时,本想加入吐槽,却发现自己留下的记忆所剩无几,明明花时间看了又好像没看。
这种情况,就是长期接受碎片化信息的结果。
1
万物皆可三分钟
《三分钟带你XXX》这类的标题大家一定不陌生。
制作再好、篇幅再长的作品都有人能用几分钟讲完,不得不佩服这些创作者的概括能力。据说更有的创作者用十分钟总结了人类进化史。
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机制,要求创作者在五秒内引人耳目,让用户停留一分钟已经相当困难。而短视频APP的活跃用户已超过了5亿人,而这类视频每天更是如潮水般更新。
为了争夺流量,不少传统媒体也参与进来。
现在了解身边新闻,有多少人还在等新闻联播,看第二天的报纸?只需打开微博、抖音,三分钟给你讲得明明白白。
一方面,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让获取知识变得便利;另一方面,我们整个社会都很浮躁,社会内卷的背后就是普遍的焦虑心态,所以我们更需要警惕一切都走向碎片化。
学习新知识,都不用去看书,有问题直接去搜专家总结的干货。
不用教材,没有点名,还不用考试,只需一部手机,就能在闲暇时间了解大千世界。这就是信息碎片化。
能五分钟解决的事情,为何要花时间去研究呢?长此以往,大脑会对碎片化信息上瘾。
PS:现在的文章排版为了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短时间吸引注意力,也很少出现长篇大段。
2
长期接受碎片化信息的影响
长期接受碎片化信息,会让你沉浸在“我又知道了新的东西”的喜悦中,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喜欢刷微博、抖音,因为我们几乎零成本就“学会”了很多新知识。
但这些知识和我们自身掌握的信息缺少有效的连接,因此难以被我们吸收,从而很容易成为“过眼云烟”。你以为你学会了,其实什么都没得到。
长期的接受碎片化信息并不会提升你的思考能力,甚至会影响你对复杂事物的思考能力。
所以当你习惯了通过微博、抖音等平台接受信息、知识,再想去看书、看课程,效果其实差不多。因为你并不会从多个维度认识事物,而只是单一的接受。
3
真的需要什么都知道吗?
小时候特别爱看《走进科学》,觉得能学到很多科学知识,每天睡前必看。可现在回头看,很多的“科学知识”让人啼笑皆非。当然我们不否定这个节目给大众科普了科学看待事物的意识。
现在很多情况是我们认为了解一些知识,及时了解时事变化总归是一件好事。
但现在的新媒体遍地开花,很多事情从发生到全网人尽皆知只需半小时,从而导致媒体过度追求时效,而忽视了信息的真实性。很多的谣言、反转就此诞生。
直播带货也是一样,观众容易被主播描绘的情景打动,觉得这款产品能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一定要买它!于是冲动消费,到手后发现自己根本用不着。
很多情况下,我们被各种信息牵着走,急于第一时间站队,发表观点,做决定,缺少了对事件的整体了解和理性的思考“我需要了解这么多信息干什么呢?”
如果你答不上来,不妨看看就好。
2
如何摆脱碎片化信息的影响
首先,不要第一时间吃瓜,站队。好瓜不怕晚,我们等事件发展一定程度后,集中起来了解多方面的信息。
其次,要学会质疑,不盲从。很多时候你在网上学到的知识都是别人照搬课本上的,经过了别人的思考笑话再送到你面前。所以不如自己尝试去看书,可能难以消化,至少相对新鲜健康。
最后,搞清楚自己需要什么,哪些信息看一眼就行了,将注意力集中到那些你真正追求、需要的信息上。
碎片化信息虽好,但也不要贪杯。
我们还是需要自己培养一个能长时间思考和沉下心的兴趣,多去看看那些更具有知识含量和体系的东西。我们不仅信息量要大,更要侧重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