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大器:上海应振兴都市化乡村产业

上海的乡村产业有着独特的优势。都市化下的乡村产业,正在为上海加快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支撑着消费中心的辐射和延伸。

“上海独特的乡村禀赋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提供了开阔腹地。振兴都市化乡村产业,应该成为上海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必须内涵。”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国家二级教授吴大器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在推进上海都市化乡村产业培育方面,应把都市化乡村产业纳入上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规划体系之中,力争在“十四五”建设形成都市化的“海派农村产业”和“消费中心的亮色”。

2021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上海成为我国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的地区之一。

2021年7月31日,上海专门召开动员大会,市委、市府主要领导提出了要在消费供给、首发经济、消费商圈、消费环境和消费模式等五个方面加快努力,以推动上海国际消费中心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

2021年10月下旬以来,吴大器和课题组进行了相关的调研和交流,初步对“重视上海都市化乡村产业培育、服务五个加快局面”形成了一些观点型建议。

振兴上海都市化乡村产业

2021年,上海市、北京市、广州市、天津市、重庆市,已获批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对加快消费提质升级、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与其他四个培育城市相比,上海的乡村产业具有五个特点优势,即市场优势、政策优势、业态优势、人才优势和价值优势。加快乡村产业振兴规划,可以为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开辟全新腹地。” 吴大器指出。

吴大器认为,都市化下的乡村产业一定会成为上海加快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组成部分,并在“十四五”期间展现风采。振兴都市化乡村产业,应该成为上海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必须内涵,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扩大内需和内循环为主的战略下,都市化乡村产业可以成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抓手。

二是,都市化乡村产业的“1+3”融合探索,可以支撑消费中心的辐射和延伸。在做好都市休闲农业的基础上,探索乡村新业态、新产品、新技术的应用场景,提升科技、消费、农业、旅游的都市化“四合一”组合新价值,为上海国际消费中心建设注入“上海乡村”元素。

三是,以都市化乡村产业培育为契机,推进环境体制机制创新。盘活乡村闲置宅基地、扭转零散开发的粗放模式、形成与上海相匹配的乡村品牌以及在乡村经济中植入新业态等已经成为绕不开的话题。

三方面助力“海派农业”发展

在推进上海都市化乡村产业培育方面,吴大器提出,应把都市化乡村产业纳入上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规划体系之中,力争“十四五”建设形成都市化的“海派农村产业”和“消费中心的亮色”。

“乡村振兴已经成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把上海的都市化乡村产业纳入上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规划体系,加快都市化乡村产业在消费供给、首发经济、消费商圈、消费环境和消费模式的差异化探索,努力在十四五期间初步形成与上海消费中心城市相适配的‘海派农业’。”吴大器指出。

在振兴上海乡村产业、共建上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方面,吴大器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把上海乡村产业纳入上海国际消费中城市培育计划体系之中,改以往“农产品深加工为发展主线的单一发展”为重点聚焦“一产+三产”的农村产业的复合发展。科学定位“农村产业振兴”在消费供给、首发经济、消费商圈、消费环境和消费模式中的作用,打开培育上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清新之窗”和“生态之门”。

第二,把“上海乡村产业振兴”与“上海五个新城建设”进行联动定位,形成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十四五发展“浦东引领、两翼齐飞”(自贸新片区和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形态下星罗棋布的支撑格局。五个新城的一体化与差异化规划,要始终与乡村产业进行“一张图、一张皮”的联动,探索五个新城与都市化乡村产业融合模式,协力夯实上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的基石。

第三,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作为“振兴乡村产业,共建上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工作引领。“振兴上海都市化乡村产业、共建上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一定要结合上海实际,稳住经济基本盘,确保“五个稳定”,努力抓牢发展第一要务,使培育上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战略中的上海乡村产业能走在高质量发展的前列,以政策举措的确定性走好2022年的新征程。

记者 魏来

编辑 潘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