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杨南生|与党同龄 奉献一生

今天,是我国固体火箭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杨南生百年诞辰的日子。他是我国航天固体火箭技术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他是我国首批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的科学家,他是被钱学森誉为“有真才实学”的专家学者。

让我们向杨南生表达深深的缅怀,并向他和如他一样为航天事业奉献毕生心血和才智的前辈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1921年12月29日,杨南生出生在异国他乡;长大后,他却把根扎回了深深眷恋的祖国。他以优异的成绩自西南联大毕业,并考取赴英留学生。他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又放弃国外的舒适生活,响应祖国召唤,毅然决然地回到了百废待兴的新中国。

他用学识和才华绘制了一张张蓝图,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创建了一个又一个“第一”。

他参与完成了我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的研制;主持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火箭发射场;指挥了新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的研制;主持研制出我国第一型实用固体火箭发动机,让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出的“东方红”乐曲,传遍全世界!

没有专用加注设备,就用自行车打气筒;没有自动遥测定向天线,就用手不停地转动天线;没有步话机,没有扩音器,杨南生下达试验命令时,就靠挥动手臂打哑语,扯着嗓门喊口令。

中国的航天事业,就从这样的条件下起步、腾飞!

当“我们也要搞自己的固体火箭”的声音响彻东方,杨南生又一次接过“军令状”,从此便将身心与固体火箭牢牢地捆绑,竭尽全力为它“助推”,也让自己的理想一起飞翔,在西方大国严密封锁的黑暗中摸索着追寻那一丝真理的微光。

冰天雪地、漫天风沙走单骑,奔波在分散的厂所之间,只为抢进度,攻难关。

沙原深处试验台旁,那一方小小的观察窗后,是杨南生坚毅而明澈的眼神。

一次次与火焰近距离接触,只为观察发动机喷管摆动和燃烧规律。

杨南生带领团队在阻隔和摸索中艰难前行。最终,药剂燃烧不稳定、药柱裂纹、脱粘,三大“拦路虎”终被攻克。

3年间,经历28次试车,16次修改。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托举着东方红一号卫星直冲云天。在最后一刻,固体发动机有力的一推成功把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嘹亮的东方红乐曲响彻天宇。

研制固体潜地导弹,再一次“白手起家”,又一次冒着极大风险“一步下海”。反复推敲、精心演算,扎实的学术功底、求真务实的作风令科技人员叹服。

当巨浪出水、威震海天,中国的威慑力量又添了重重的砝码。

杨南生说:“我这一生最幸福的是天上那颗会唱《东方红》的会转的星星上有我亲手摸过的东西!”

杨南生是固体火箭队伍当之无愧的开拓者、领军人。他为后人树起一座科学的高峰、一座人性的高峰,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实践、去攀登。

近期,讲述中国航天固体火箭发动机事业的奋斗发展历程、反映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崇高精神的力作——《国家至上》,以及讲述杨南生与张严平之间动人爱情故事的长篇回忆录《君生我未生》相继出版。

两部书作中都对我国第一代固体火箭专家、曾为中国航天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老科学家杨南生的事迹和精神给予高度评价。捧卷阅读,不禁勾起了我们对以杨南生先生为代表的老一代航天科学家的深情回忆和深切缅怀。

《国家至上》

由陕西省委宣传部立项,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联袂出版,青年作家赵韦历时四年精心采写,描写航天四院艰辛创业发展历程和四院人为国精铸神剑的长篇纪实报告文学。

《君生我未生》

由文化发展出版社出版,新华社退休高级记者张严平老师撰写的她眼中心中的杨南生,以及与杨南生先生相濡以沫、相爱半生的长篇回忆录。

文图/航天科技集团四院

原标题:《缅怀杨南生|与党同龄 奉献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