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映像PICS ,作者郭昊英
映像PICS.
中国梦想 文化阐释 山西故事 艺术呈现
供图:肖永杰 李虎让
导语
人类溯源是个神秘而又充满想象的话题。西侯度遗址的发现与发掘,将中华大地上的人类始祖上溯到243万年前。
夜幕下的圣火之光
一、从北京猿人说起
1929年12月2日,中国考古学家裴文中先生在北京周口店发现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中国因此成了全世界人类起源的中心,距今50万年以前的“北京猿人”成了人类最早的祖先。
贾兰坡
1936年11月,贾兰坡在周口店发掘中,11天之内连续发现三个“北京人”头盖骨。北京猿人头盖骨的发现,立刻成为轰动中外的新闻。在对北京人的研究中,贾兰坡最引人注目的一个发现是北京人的用火。贾兰坡认为:北京人的使用火,还不是最古老的用火,最古老的人类和最原始的文化,应该到“早更新世泥河湾期”的地层中去寻找。
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王建的看法与贾兰坡先生不谋而合。1957年,两人合写《泥河湾期的地层才是最早人类的脚踏地》一文。文章认为:中国猿人的体质特征虽然尚保留有猿的性质,但已经进化成能够直立并会制造和使用工具的人。因此,在与中国猿人时代相接的泥河湾期的地层中,还应有更为原始的人类及其文化存在。
这里,我们有必要对更新世和泥河湾期稍作解释。所谓更新世,亦称洪积世、冰川世。更新世是冰川作用活跃的时期,开始于 180.6万年前,结束于11550年前,跨度长达近180万年,是构成地球历史的第四纪冰川的两个世中较长的第一个世。因为跨度太长,地理学家们又将更新世分为早(上)、中、晚三个时期。而“泥河湾期”是中国华北山区地文中期的一个堆积期,时代属于更新世早期。因为遗址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境内东部地区桑干河流域的泥河湾盆地,考古学家们将盆地内的河湖沉积物命名为泥河湾层。
1953年5月,山西襄汾县丁村发现不少巨大的脊椎动物化石和大量石器。经研究,“丁村人”形态介于现代人和猿人之间,距今约有10万年之久。丁村人的发现,填补了50多万年前的北京人与5万年前的“山顶洞人”之间的空白。但贾兰坡先生依然认为,丁村人并不是他苦苦寻觅的最初人类,它只是北京人与山顶洞人之间的一个环节。
西侯度
二、由匼河到西侯度
1957年,三门峡水库准备开工建设,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库区做了大量勘察工作。贾兰坡和他的同事们发现,这一带是研究第四纪地质、哺乳动物化石和人类遗物的重要地点。
1959年12月20日,《文汇报》上的一篇《山西风陵渡一带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简短报道了山西省芮城县匼河村发现旧石器时代古人类文化遗址。
1961年1月10日,《光明日报》以“芮城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为题,再次报道了这一发现。
1960年6月,贾兰坡即率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专家进驻匼河村。除贾兰坡亲自带队外,参加发掘的还有王择义、顾玉珉、刘增、胡仲年、王奎昭、张引成、李毓杰及山西文物管理委员会的王建等人。
根据考古发现,他们将匼河地点的时代划为“更新世中期”早期,同时将这座高崖下的发掘重点场所定名为“6054地点”。他们在北起独头北沟、南迄洞口南沟的长达13.5公里范围内,共发掘石器地点11个,收获旧石器时代石制品138件,其原料多为石英岩砾石。其中一件用投击法生产的大石片,宽23.50厘米,长31.50厘米,厚7.50厘米,重5000多克,是我国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已知最大的石制品。
通过对匼河石器的研究考证,匼河人生活年代为距今约6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也就是说,中国两代古人类学家经过不懈努力和苦苦寻觅,终于找到比北京人更早的原始人类遗迹。
但是,匼河旧石器时代遗址仍然不属于泥河湾时期,匼河人仍然不属于最初的人类。要找到人类最初的“脚踏地”(贾兰坡、王建文章用语)还需要做大量工作。
西侯度俯瞰
三、发现发掘西侯度
在匼河遗址发掘的同时,贾兰坡还派人到附近搜寻新的地点。他的学生、山西文物管理委员会的王建就是其中一个。在匼河遗址发掘过程中,王建经常与当地村民交谈。匼河村民们告诉他,3公里外有个西侯度村,村里有个“人疙瘩岭”,“人疙瘩岭”崖下面的地里,经常会挖出一些大块的骨头,老辈人说:这叫龙骨,治疗破伤很灵验。凭多年的考古经验,王建立刻预感到:去那里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1960年是特殊时期,王建和同事们虽不太挨饿,但也难以吃饱肚子。3公里的路并不长,他却拖着虚弱的脚步,整整走了一上午。爬过一道岭,正要坐下休息时,身边一块石头突然引起他的注目:石头上的棱角和古老的痕迹令他大吃一惊!仔细察看石头所处的文化层,他便初步断定,这是一件比匼河旧石器年代更为久远的石器。当日,他走完“人疙瘩岭”,又察看了村民家中捡回的各种“龙骨”,心中异常兴奋,连夜起草报告,将情况向国家考古部门作了汇报。
1961年5月,山西省博物馆组织了西侯度考古队,参与的专家有王建、张殿卿和陈哲英。工人是从芮城永乐宫临时调来的薛万民、李文杰等人。
西侯度考古现场
西侯度村民们看到,几个头戴土色帽子的人来到他们村的地里,手里拿着玲珑小巧的铲子,精致的小锨,看上去像小孩子过家家的玩具,觉得好笑。但从这些人严肃的神色上看,他们是来做大事的。
白天,他们在地里不断地挖,掀开黄土层,挖出一大堆的沙砾碎石,然后分类,过筛,找出一块块看上去没什么特别的石头和白森森的动物骨头、牙齿、触角。工地上的帐篷也给人以神秘的感觉,不时传出石头锤子的撞击声,又不时传出惊叹与欢呼声。晚上,他们住在老乡家,坐在灯下,神情专注,用放大镜对着挖出的石头,宝贝一样仔细观察,一道痕迹、一个缺口都不放过。
这次他们的发掘现场在“人疙瘩岭”北坡的“后山根”,这里露出厚度约18米的早更新世砂砾层,根据地磁测定距今180万年,是这次发掘的重点。专家们将这个发掘现场编号为“6053E地点”。从村西的一条小路蜿蜒往前,就是村民们称之为“后地口”的地方,专家们在这里作了试掘,将其编号为“6053W地点”。这两个地方的哺乳动物化石和石器的性质相同,因此,统称为西侯度文化遗址。
发掘持续了两个月,从1961年5月29日开始,到7月31日结束。开挖土石450立方米,得到的化石和石器装了9个大木箱,其中石器5箱,化石4箱。
这些古生物化石和石器,让王建进一步肯定了西侯度的价值。他感到,一个令考古学界振奋的发现很快就会在西侯度诞生。
第二次发掘很快进行。这次发掘时间更长,从1962年3月5日开始,到11月19日结束。还是王建带队,工作人员有陈哲英、丁来普,芮城县也派赵宗普加入发掘工作。西侯度的六七位村民与考古队签订了用工合同,也参加发掘。共发掘出石器1箱,化石4箱。
两次发掘收获颇丰,具有研究价值的石器有32件。这32件石器中有石核、石片和刮削器、砍斫器、三棱大尖状器等,人工打击的痕迹十分明显。石核可分为巨型石核、漏斗状石核、两极石核等。其中最大的一件石核重8.3公斤,最小的一件漏斗状石核仅33克。石片分为锤击石片、碰砧石片和砸击石片三类。由这些石核与石片分析,当时的人类已经掌握了用锤击法、碰砧法和砸击法生产石片。砍斫器可分为单面砍斫器、双面砍斫器,无使用痕迹的砍斫器、有使用痕迹的砍斫器。也可按单边和多边来分,其中一件多边砍斫器用大石片制成,周边4个刃口系正反两个方向交替打制。刮削器可分为直刃、圆刃和凹刃三类。其中一件用紫色石英岩石片修制的边刃刮削器十分典型。三棱大尖状器只有一件,器尖对称,呈三棱状,是以一块三棱状砾石经过简单打制加工而成的。三棱大尖状器是我国旧石器时代的一种传统性的工具,原始人类用来挖掘植物块根,在黄河中下游晋、陕、豫三省交界的三角地带的匼河、蓝田公王岭和三门峡,乃至汾河流域、丁村等遗址中都有发现。西侯度遗址三棱大尖状器的发现,可以将这一传统工具再往前上溯100多万年。
西侯度遗址中与打制石器同层出土的动物化石,除鲤、鳖和鸵鸟外,还有21种哺乳动物,包括刺猬、巨河狸、兔、鬣狗、剑齿象、平额象、纳玛象、李氏野猪、鹿、布氏真梳鹿、粗面轴鹿、山西轴鹿、晋南麋鹿、双叉麋鹿、步氏羚羊、古中国野牛、粗壮丽牛、山西披毛犀、古板齿犀、中华长鼻三趾马、三门马等,其中绝灭属占47%,绝灭种达100%——被称为西侯度动物群,是华北地区最早的早更新世动物群之一。
从这些动物群的生活形态,可以清楚地推测180万年前西侯度一带的气候特点。这一动物群的成员绝大部分属于草原动物,如驼鸟、鬣狗、长鼻三趾马、三门马、披毛犀、板齿犀、轴鹿、麋鹿、布氏真梳鹿、步氏羚羊等。也有生活于丛林和森林的动物,如李氏野猪、古中国野牛、粗壮丽牛和剑齿象、平额象等象类。专家们认为:从这些动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性来看,当时西侯度附近应为疏林草原环境,比现在的气候还要干燥凉爽一些。
烧骨
更为惊奇的是,考古人员发现一些颜色呈黑、灰、灰绿的化石标本。它们大部分为哺乳动物的肋骨和鹿角、马牙。研究者经过观察和化验确认,这些不同颜色的骨角和牙齿为烧过的骨。烧骨的发现,对“北京猿人”的人类始祖地位提出极大挑战,说明这个时期的人类已经开始使用火,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人类用火最早的地方,也是全世界人类用火最早的遗址之一。
王建当时的心情就像一位获得大丰收的农民,手舞足蹈,喜形于色,很快把消息向国家文物局作了汇报。
其实早在第一次发掘完毕后,西侯度的发掘就引起国家文物局和有关专家的重视。当时的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为这一发现激动不已,1961年11月10日,专程从北京来到西侯度视察。在看了发掘现场后,王冶秋说:“听说裴文中、贾兰坡等专家明天就要来这里,匼河村也在附近,发现了比北京人时代更早的文化遗址,晋南的好戏真是越唱越远了。”12日,裴文中、贾兰坡也来到西侯度,一同来的还有邱中郎、黄文笼、黄慰文、杜跃西等几位专家,新华社也派了记者王文西、田培植同行。
从西侯度回去后,王冶秋高兴地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晋南文物不寻常,史迹绵延万古长;
猿人更有猿人早,哪论唐虞与汉唐。
从考古结果研究中,可以看出“西侯度文化”有三个历史之最——
其一,石片技术使用,西侯度人在全世界范围内最早。贾兰坡认为:“从目前已发现的材料来看,中国境内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基本上都是属于石片文化传统。西侯度石片文化的出现,石片技术以中国为早是可以肯定的,这些经过二次加工而成的石片石器,是西侯度文化的主要特征,也是旧石器文化的特征。”古人类学者李元庆说得更明白:“石片石器是由西侯度人开创而成为中国旧石器文化的主要特征,并且证明中国是最早运用石片技术的国家,从而为探索人类石片文化的起源提供了重要依据。”
其二,是人类最早使用火的地方。西侯度发现的被火烧过的鹿角、兽骨、马牙化石,以及两件带有明显人工砍斫、切割和刮削痕迹的鹿角,证明“西侯度人”当时已经开始使用火,比生活在北京周口店地区的“北京人”早120万年,开创了华夏民族用火的最早记录,也是世界上人类用火的最早记录之一。当时,世界人类史上最早的用火记录出现在法国。1960年在法国东南部距马赛不远处,工人们爆破筑路时,从一个叫埃斯卡的山洞里,发现了被认为是欧洲最古老的用火遗迹——木炭、烧石、灰烬,地面上还有五处直径达90厘米的红烧土遗迹,该遗址距今可达100万年。(卫斯《人类用火与人类本身同时起步论》)西侯度人用火的时间比这一记录早了80多万年。
其三,是迄今发现的黄河流域乃至中国境内先民的最早居住地,也就是贾兰坡、王建所说的人类最早的脚踏地。生活在这里的先民创造出最原始的中国文化,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源头。这一点尤其值得骄傲。
在研究中,贾兰坡、王建不仅通过科学实验,证明了从西侯度发现的烧骨和带有人工切割痕迹的鹿角,属于180万年前的早更新世,而且把西侯度的发现和周口店遗址、蓝田遗址、匼河遗址的发现串成一条科学链条。人类用火时间,在他们的描述中,变成了一条越烧越旺、越来越清晰的发展脉络,从被动地用火,到自觉地使用火,人类经历了120多万年时间。
沿着这一条清晰的脉络,另一位考古专家、终生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卫斯先生在《人类用火与人类本身同时起步论》一文中分析道:“人类用火的历史可以由55万年、69万年、80万年、100万年、150万年、170万年逐步推进到180万年以前。”西侯度就处在这个链条最远的一端。
经过专家们的考证,已经可以认定,西侯度遗址是目前中国境内已知最早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之一,也是亚洲第一次发现属于早更新世初期的人类文化遗址,即人类最早的脚踏地。
1988年,西侯度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3月28日上午,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圣火采集仪式在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西侯度遗址举行
西侯度遗址部分景观
四、西侯度年龄密码
西侯度遗址位于山西省芮城县西侯度村东北,发现于1960年,1961年、1962年和2005年三次进行发掘。中科院地质所钱方等,曾采用古地磁方法测定遗址绝对年龄为距今约180万年前,是山西发现最早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但是,由于西侯度遗址的石制品出土于河流相地层,石制品磨圆度较高,人工打制性质一度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质疑。为确认西侯度遗址石制品及其所在层位年代,2009年至2016年,南京师范大学和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者先后五次在西侯度遗址及其附近采集可靠的测年样品,并由美国普渡大学实验室进行测年,这些样品的测年每一次都指向240万年前附近,误差范围6万年以内。
2020年,是山西芮城西侯度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发掘60周年。从1960年到2020年,从出土时的惊喜,到专家之间的争议,再到继续发掘和一轮又一轮的年代测定,直至现在得出最新结论,60年间,西侯度这处史前遗址,一次又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由于出土的石制品来自属于二次搬运埋藏河流相地层,其人工打制的性质受到学术界质疑。
2005年,沿着父亲足迹,也走上考古道路的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今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王益人,率队再度对西侯度遗址进行发掘,获得一批具有明确人工痕迹的石制品,并得出结论:西侯度遗址中的石制品,是人类刻意选择石英岩这种坚硬的石料打制而成的。
2008年,南京师范大学沈冠军教授已与王益人开始讨论取样测年问题。
2012年,由沈冠军教授主持、多人参加的“中国早更新世古人类旧石器遗址埋藏测年”课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西侯度遗址埋藏测年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研究。
2015年,南非金山大学凯瑟琳·库曼教授加入研究团队,在对西侯度遗址1960年代出土的石制品进行仔细研究后认为:“目前已有足够的证据表明,这些石器上的剥片痕迹是人为打制的,尤其是发现了两个仅存少量石皮的石核和大量不含原生历史石皮面的石片,都指向了多样且持续的剥片过程,是无法在河流搬运中自然形成的。”
这一结论,与科学的测年数据一致,西侯度遗址的同位素年龄,已经进一步精确到243万年前左右。
这一数据,使西侯度遗址的石器,成为欧亚大陆目前所见最早的、有同位素测年证据支持的古人类遗迹。
芮城西侯度遗址发现的人为打制的石制品,新测定为243万年前,证明了直立人走出非洲之前,欧亚大陆上已经有一种掌握利用砾石打制石器的早期人类存在。
2020年12月16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发布消息:近日,法国《人类学》杂志2020年第11期刊登了山西芮城县西侯度遗址最新测年数据及相关研究成果,判定该遗址同位素年龄为距今约243万年前。
人类从哪里来?目前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在人类演化的过程中,直立人最早于距今约185万年前“走出非洲”。西侯度遗址的发掘及考古研究,则一步步证明,西侯度人的生活年代,早于西方普遍认为的人类从非洲“走出”的时间。
原标题:《西侯度遗址的发现与发掘(郭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