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歌从这里唱响丨回顾国歌的立法历程和新时代的国歌故事

本期微展览将讲述国歌的立法历程和新时代的国歌故事,阐释了不论在抗战年代还是和平时期,国歌永远是凝聚人心的纽带,鼓舞士气的力量。

2003年,时任河北《经济论坛》杂志社编辑的夏明芳建议国歌入宪、立法。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

自2008年起,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协管乐学会主席,国家一级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原团长于海连续十年为国歌立法提案,被媒体誉为“催生国歌立法的音乐家”。

2014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规范国歌奏唱礼仪的实施意见》。2017年国歌立法程序正式启动:9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10月1日起施行。

国歌法规定,一切公民和组织都应当尊重国歌,维护国歌的尊严。之后,香港立法会通过了《国歌条例》,澳门立法会通过修改国歌法法案。《国歌法》还规定把国歌纳入中小学教育。为国歌立法,维护的不仅是一首歌曲,它的背后是国格的彰显,历史的缩影。

“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在战争年代,《义勇军进行曲》吹响了奋起的号角;在新时代的洪流里,《义勇军进行曲》依旧是凝聚人心的纽带,鼓舞士气的力量。

1984年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上,许海峰在男子手枪射击决赛中获得冠军,打破中国奥运史上金牌“零”的记录。许海峰说:“当我站在颁奖台上,听国歌奏响,让全场观众向中国国旗行注目礼,这就是最好的爱国主义。”

没有比这首歌更雄壮的乐章,每一句歌词都是一声春雷与一个坚定的意志。在各种国际大型体育比赛中,运动员获得金牌后,赛场上会升起该运动员国家的国旗、奏响国歌,表示对运动员及其国家的肯定和尊重。

国歌是国家的精神象征,伴随新中国走过每一个重要时刻。2008年5月12日下午,四川都江堰小学三年级的许中政和同学们正在教室里上课,突然,明亮的教室剧烈震动,没等大家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房屋顷刻间倒塌,他们被压在了废墟底下。

突然,许中政听到一声铿锵有力的国歌声:“起来!……”,他感到精神一振,同学们都跟着唱起来了,废墟下充满了生机。经过28个小时的漫长等待,他们终于被营救出了废墟。

国歌的力量战胜了恐惧和悲伤,没有比这首歌更震撼的威力,每一次唱响都是一种力量的凝聚和信仰的升华。同年,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奏响,全场八万人高歌齐唱,气势如虹。

国歌不仅是竞技赛事的“助力器”,有时也是通行国际的“身份证”,2011年2月,因利比亚战争局势恶化,中国政府决定对在当地的中国公民进行紧急撤侨。

有几十名同胞因在撤离途中丢失了护照,被当地检查站扣留了。受中国大使馆派往利比亚迎接侨民的林先昱找到了这个检查站,并立刻向检查站人员解释。但无论怎么说,对方始终不放人,理由竟是:你怎么证明他们是中国人?

就在工人们的情绪几近崩溃时,林先昱突然对着队伍高声喊道:全体都有,集合,全体立正,唱国歌!一瞬间,工人兄弟们都站了起来,开始高唱“起来……”国歌没唱完,检查人员打开关卡放行了。

嘹亮的国歌声中蕴含着民族的荣耀和骄傲,本期微展览我们一起了解了国歌的立法历程和国歌故事,下期我们将一同见证奏响国歌的庄严时刻,一同感悟国歌在新时代的精神内涵,敬请期待!

原标题:《国歌从这里唱响丨回顾国歌的立法历程和新时代的国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