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写在太极拳申遗成功一周年之际……(上)

以下文章来源于焦作日报 ,作者原文钊 詹长松

焦作日报.

焦作最权威的政经信息发布平台

北京时间2020年12月17日,太极拳成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我国传统武术类非遗项目中唯一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蕴聚东方文化精髓的太极拳,正不断向世界迈出“武步”,成为对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彰显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太极拳申遗成功一周年之际,记者再次走进太极拳发源地——温县陈家沟,探寻太极拳走向世界的奥秘。

文以载道,武以镇魂,乃文乃武,是为太极。漫步在陈家沟,碑楼牌匾、门头巷道,随处可见太极文化的影子,20余处太极拳名师传艺授业故居保存完好。如今,虽然没有了昔日外国弟子云集武馆、拜师学拳的火热景象,但拳师们通过互联网向世界各地弟子授拳的热情丝毫不减,已成为太极拳冲破新冠肺炎疫情“枷锁”、持续走向世界的有效途径。

“太极拳是世界的遗产、人类的财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对太极拳发展提出了更高目标,温县将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进一步深入挖掘太极文化资源,加大太极拳保护、传承、推广力度,提升太极拳在全世界的美誉度、普及率,着力打造‘太极文化之城’。同时,围绕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和景城融合的目标,从策划、规划、建设、运营于一体的高度,实施陈家沟太极文化旅游片区整体提升,为我市打造‘世界太极城·中国养生地’贡献‘温县力量’。”温县县委书记杨磊说。

世代传承 历久弥新

太极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标识,是中华民族献给世界人民的礼物。

据《陈氏族谱》记载,明洪武年间,山西泽州人陈卜合家迁至常阳村。这个位于黄河北岸清风岭上的小村庄,远方便是伊洛河与黄河交汇处,一清一浑的两股河水形成天然太极图。因河水冲击,村内有多条大沟,随着陈姓繁衍,改名为陈家沟。

为保卫桑梓不受匪盗危害,陈卜成立武学社,兴起世代习拳舞械之风。陈氏第九世陈王廷依据祖传拳术,博采众长,创编了一套既能实战又能强身健体的新拳种,因理根太极,取名太极拳。

陈王廷造拳之后,拳法被陈氏族人世代传承,先后涌现出陈长兴、陈有本、陈清平、陈鑫等一批太极拳大家。他们推陈出新,创编出太极拳大架、太极拳小架等套路。但陈家有一祖训,太极拳不传外姓,直到河北永年人杨露禅的出现。

当年,10岁的杨露禅在清代翰林院待诏陈德瑚家中药店做仆。正逢陈长兴在陈德瑚家开办武学,杨露禅便趴在墙院外的高地上偷学。陈长兴发现后,见杨露禅有习武天分又人品端正,不但没有怪罪他,反而大胆摒弃门户之见,准许他学拳。杨露禅最终投身陈长兴门下,苦练拳法,成名成家。此后,太极拳由陈氏一家独得之秘,逐渐衍生出以其他姓氏或姓名命名的诸多流派。

可谁曾料到,自太极拳创世数百年来,都是往外传拳的陈家沟,会有从外引进太极拳的一段特殊年代。

1941年,河南遭遇前所未见的蝗旱之灾,陈家沟也未能幸免。加之时局动荡,为讨活路,大多数人背井离乡。新中国建立后,陈家沟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陈照丕、陈照奎等诸多在外陈氏太极拳传承人还乡教拳,陈家沟重兴习拳之风,涌现出陈小旺、王西安、陈正雷、朱天才等一批闻名中外的太极拳大师。

在太极拳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不同流派聚成合力,立足于卫生与健康、武术与体育、文化与修养三种属性,在频繁互动中彼此尊重、相互欣赏,为太极拳赋予了健身和修性的新内涵。

如今,在这个只有3000多人的村子里,已有3个太极拳学校、40多个家庭拳馆和800多名拳师。这里,男女老少习拳成风。

久久为功 发扬光大

太极拳代表着中国人的哲学和价值观,是中国人健康、自然、和谐生活方式的体现,是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

作为太极拳的发源地,陈家沟于1980年筹建了第一所太极拳专业培训学校——陈家沟太极拳学校。该校是一所集文化、太极武术教学于一体的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学校,并设有中专、高中、大专学历认证,现有学员200余人,大多数为16岁以下的青少年。

在陈家沟太极拳学校,学员们在教练的指导下,一招一式地习练传统太极拳法。缓抬脚,轻落步,一起一落间,太极拳渗透出中国传统文化与古老哲学;静制动,柔克刚,一招一式中,太极拳浸润着东方文化的包容与力量。

太极拳在数百年的传承和实践中,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不断丰富。为持续加快太极拳普及推广,我市还将每年5月定为太极拳健身月,在机关、企业、学校、社区、农村等推广太极拳,特别加大了在中小学的推广力度。目前,我市1895个行政村和社区都有专职太极拳指导员,习练太极拳人数130多万。

为加强太极拳保护与传承,温县制定了规范太极拳、武馆以及太极拳师的标准化、科学化管理办法,对太极拳相关历史文献和珍贵史料进行挖掘、收集、整理,建立了太极拳数据库,并为市级以上太极拳代表性传承人建立档案。

同时,温县全力推进“印象·太极”、太极文旅产业园、太极拳非遗传承馆等文旅项目建设,并与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合作建设了国内第一所专业太极拳本科院校——河南太极拳学院;成立中国太极拳职业教育中心,构建系统化、标准化、规模化的太极拳武术培训产业体系;实施“大师回归”工程,统一规划、供地,鼓励在外发展的太极拳名家回乡办学;制订裁判员、教练员和运动员培养制度和培训计划,鼓励更多拳师推广普及太极拳。

“太极拳植根于生活实践,有广泛的群众参与性,申遗成功有助于进一步激发文化自信,提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更加有利于太极拳的宣传推广普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陈氏太极拳代表性传承人陈正雷说。

扬帆出海 风靡全球

“天下太极是一家”。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极拳是世界的遗产、人类的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太极拳及太极文化,是全世界共同的责任,也是造福人类的千秋功业。

1978年,邓小平会见日本友人时挥毫题词“太极拳好”。随着中国逐步向世界打开大门,到陈家沟寻根问祖,成为全球太极拳弟子心之所向。

上世纪80年代,陈家沟太极拳师陈小旺、王西安、陈正雷、朱天才等走出国门,先后到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太极拳交流,成为陈家沟历史上首批走出国门的太极拳师,为推广太极拳作出了巨大贡献。如今,陈小旺等拳师的拳馆遍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08年,太极拳正式启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申报工作。由于我国文化遗产众多、竞争激烈,加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申报数量的限制,太极拳多次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擦肩而过。然而,太极拳申遗工作从未止步,申遗的过程也是保护的过程。

太极拳传递的和谐、统一、包容、刚柔并济等理念,让世界人民共享古老中国的智慧。2017年,我市举办了“世界百城千万人太极拳展演”活动,吸引国内500多个市县和国外25个国家、50个城市,超千万人参与;2019年9月,来自59个国家和地区的4300多名运动员参加了第十届中国焦作太极拳交流大赛,不断激起世界人民学习太极拳的热情。

共享太极、共享健康。太极拳在国际上有着很高的认同度和群众基础,太极拳在世界各地传播的过程,也是中国文化传播的过程。据不完全统计,太极拳已在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播,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太极拳组织,习练者达数亿人,每年有80余万太极拳爱好者前来陈家沟慕拜学习。太极拳已然成为人类健康交流的语言和工具,成为人类文化交流、维系感情的纽带。

“下一步,温县将积极依托太极文化资源禀赋,加强太极拳文化旅游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提升太极拳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持续推动文旅创新融合,为我市着力打造‘山水富城·文武福地’贡献新的更大力量。”温县县委副书记、县长李培华说。

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 原文钊 詹长松 报道

总监制:李建阳

原标题:《​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写在太极拳申遗成功一周年之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