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现场】汉文帝“霸陵”五大看点

原创 曾磊 杨博 王楚宁 中国社会科学网

12月14日,社科小编根据“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知悉,陕西西安江村大墓被确认为西汉早期汉文帝刘恒的霸陵。为了便于大家更多了解汉文帝“霸陵”的相关知识,中国社会科学网邀请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曾磊、杨博、北京联合大学考古研究院王楚宁三位青年学者,围绕汉文帝“霸陵”为何时至今日才确定、汉文帝“霸陵”、窦皇后陵、薄太后陵为什么分布在一起、汉文帝“霸陵”出土的文物有什么特点、汉文帝“霸陵”与其他汉朝皇帝陵墓有什么区别?(从规模、形制上来看)、汉文帝“霸陵”位置被确认,有何重大意义等问题,来和大家一起聊聊汉文帝“霸陵”的五大看点。

霸陵陵区航拍全景 (窦皇后陵、江村大墓发掘点、南陵)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第一大看点:汉文帝“霸陵”为何时至今日才确定?

曾磊:根据史书记载,汉文帝要求为自己实行薄葬。对于帝陵的形制,《史记·孝文本纪》的记载是“不治坟”,《汉书·文帝纪》是“因其山,不起坟”,而《史记集解》引东汉人应劭的说法则是“因山为藏,不复起坟”。也许正是“因其山”“因山为藏”的说法误导了后人,自元代以来,很多学者将陕西西安东边的白鹿原畔一处颇似墓葬封土的山头——凤凰嘴——误认为汉文帝的“霸陵”。对于这处的“霸陵”,其实早有学者怀疑,因为在凤凰嘴多年的考古调查并没有发现汉代墓葬的遗迹。2001年,位于凤凰嘴南侧2000多米的江村大墓被盗,其超大规模和特殊形制引起考古学者的注意。有学者推测江村大墓就是汉文帝霸陵,但因缺少确切证据,这一推测一直无法落实。近年来,江村大墓的考古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才进一步坐实了此前的推测。根据报道,江村大墓和窦皇后陵同在一个大陵园内。根据以往的考古发现,西汉帝陵实行的是皇帝、皇后“同茔异穴”的合葬制度。既然窦皇后陵已经确认,那么与窦皇后埋在同一陵园的,只能是她的丈夫——汉文帝刘恒。而江村大墓的墓葬规模、墓葬形制也远远超过公主、诸侯王级别,其从葬坑出土文物的形制也与汉南陵、汉阳陵的出土文物接近。江村大墓西南2000米处还有汉文帝母亲薄太后的南陵。这些证据都表明,江村大墓的墓主就是汉文帝刘恒。

世传为汉文帝霸陵的“凤凰嘴”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杨博:应该说是修正了旧有认识。大家都知道,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汉文帝霸陵在白鹿原上选址,元代的骆天骧在《类编长安志》中将其位置明确到“京兆通化门东四十里白鹿原北凤凰嘴下”。因此20世纪上半叶,就有不少学者去凤凰嘴做过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数次考古调查也因为凤凰嘴的金字塔的外形与其他帝王陵墓的封土十分相似,认定霸陵就在凤凰嘴。这次江村大墓因盗墓发现,专家经过研判,认定它才是“霸陵”。而早在2011年,陕西省和西安市的考古专家就对凤凰嘴进行过调查勘探。结论是凤凰嘴没有发现人工开凿过的痕迹。

王楚宁:霸陵,在历史上经历了一个“消失—找寻—确定”的过程。主要是因为:

第一,历史相对久远。以汉文帝逝世的前157年计,霸陵距今2178年。二千余年的时间里,朝代更迭、战乱动荡、文献散佚,共同导致陵墓位置的“消失”。

霸陵的位置,在两汉时很好确定,因为霸陵有陵园、园墙,汉朝也有管理帝陵的机构与人员。汉朝灭亡后,陵园逐渐废弃,地面设施也被损毁,尤其是西晋末年长安饥民“盗发汉霸、杜二陵,多获珍宝。”对墓葬本身、地面建筑有较大损坏,就导致了霸陵确切位置的失传。

第二,古人记载有误。与其他汉代帝陵不同,根据汉文帝遗诏,霸陵“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也就是没有大型封土,这导致了在地面建筑消失后,陵墓位置不好确定。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汉文帝陵在白鹿原上,证明霸陵的相对位置比较确定,就在白鹿原,只是汉文帝陵的确切位置不明。

元代学者骆天骧《类编长安志》中记“文帝霸陵在京兆通化门东四十里白鹿原北凤凰嘴下”,将霸陵的位置明确为白鹿原上的“凤凰嘴”,把准确位置搞错了。后来清代陕西巡抚、也是学者的毕沅寻访古代帝王陵,亦认定凤凰嘴为霸陵,于是后人就认为霸陵在凤凰嘴。

第三,考古工作的不断进步。考古是实证性的人文科学,必须要看到实物证据,才能定论。清末金石学家的访古、甚至新中国成立前后考古学家的踏查都未能发现凤凰嘴的问题。

直到2011年,对凤凰嘴展开的大遗址调查勘探中,没有发现人工干预的痕迹,才开始对凤凰嘴产生怀疑。之后,考古学家使用了现代化的技术设备,比如地磁雷达、高密度电阻法、测氡法等,最终确定凤凰嘴不仅不是霸陵,此地甚至没有大型墓葬。

但是,汉文帝母亲薄太后的南陵与妻子窦皇后陵都经考古调查证明确实,考古工作者在二者附近进行调查,在薄太后陵东北约2000米、窦皇后陵西侧约800米处,发现江村大墓,并经考古发掘后确定就是汉文帝霸陵。

江村大墓K38全景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第二大看点:汉文帝“霸陵”、窦皇后陵、薄太后陵为什么分布在一起?

杨博:江村“霸陵”、窦皇后陵被一道东西长约1200米,南北宽约860米的一圈夯土围墙圈成一个大陵园,这种同处一陵不同墓穴的形式叫做“同茔异穴”,是汉代高等级贵族夫妻的合葬形式,著名的满城汉墓、海昏侯墓都是这种形式。

需要注意的是,汉文帝为汉高祖庶子,公元前180年即位。当时,西汉的前两位皇帝高祖、惠帝已入葬咸阳原,文帝却另择新址,营建霸陵。有专家认为其首要原因应当是为了解决其母薄太后的丧葬礼仪问题(马永赢《汉文帝霸陵选址研究》,《考古与文物》2021年1期)。

因为薄氏原是高祖妃嫔,文帝即位后,薄氏被尊为皇太后,其陵墓礼仪问题自然会提上议事日程。当时,高祖刘邦已葬长陵。古代有“夫妻一体”“生死相恤,坟墓相从”观念和葬俗,西汉也有嫔妃祔葬帝陵的制度性规定,刘邦嫔妃戚夫人、傅夫人等也陪葬长陵。吕后此前已作为正妻与高祖合葬,长陵不可能出现2座皇后陵墓,薄氏欲葬长陵,只能以嫔妃的身份祔葬。汉哀帝祖母傅昭仪以皇太后的身份,强行合葬元帝渭陵,也只能按照一般贵族大臣的等级使用“甲”字形墓葬,这样的墓葬形制,明显贬低了已被尊为皇太后的薄氏。

然而已被尊为皇太后的薄氏的墓葬绝非小事。它以哪种规制营建?不仅关乎薄氏本人的终极地位问题,甚至会影响到文帝承继汉室的正当合法性;以文帝与薄氏的深厚感情看,文帝绝对会以最高的礼仪修建母亲的陵墓,以尽最后的孝道。

秦昭襄王并未随父、兄葬在咸阳原,而是在咸阳以东另辟陵区“葬茝阳。”其母宣太后作为秦惠文王的嫔妃,也没有祔葬公陵,而是随子“葬芷阳郦山。”这一“故事”可能被文帝仿效,霸陵离开咸阳原祖陵区,另择新址。其母薄氏则以“近孝文皇帝霸陵”为由,顺理成章在霸陵附近以皇太后之礼营建陵墓。

薄太后南陵发掘点外景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王楚宁:西汉十一陵,九在长安北面的咸阳原,只有汉文帝霸陵与汉宣帝杜陵,位于长安东南的白鹿原和杜陵原。汉文帝是经诸吕之乱、群臣诛杀少帝后,被迎立为新帝;汉宣帝是霍光废黜昌邑王刘贺后,被选为新帝的。这两位皇帝都是在宫廷政变后,被大臣迎立的皇帝,与常规父死子承不同,于礼有亏。因此与前代帝王有一定隔阂,选择陵墓时,便借口种种原因,远离咸阳原。

根据汉代习惯,夫妻同茔异穴,窦皇后陵位于汉文帝陵东面,合情合理,帝后同在一个陵园。与之类似,汉长陵中高祖陵在西、吕后陵在东,相距约280米。凤凰嘴则距窦皇后陵直线距离约2800米,过于遥远,而江村大墓仅800米,距离较为合理。

有意思的是薄太后陵位于霸陵南侧2000米,而不与其夫汉高祖陵相近。关于这一点,《汉书·外戚传》有明确记载“太后后文帝二岁,孝景前二年崩,葬南陵。用吕后不合葬长陵,故特自起陵,近文帝。”颜师古注“以吕后是正嫡,故薄不得合葬也。”明确说明,是因为汉高祖元配皇后为吕后,吕后已葬长陵,所以薄太后不入。

值得注意的是,薄太后虽晚文帝两年而死,但她的陵墓也不是一蹴而就,应也与霸陵同期开工,即文帝登极的一两年后。站在薄太后的角度,她与刘邦的感情极为寡淡。在刘邦死后,吕后大杀戚夫人等宠姬时,薄太后甚至因“希见”的缘故而能逃过一劫,可见确不得宠。在几十年的共同生活中,薄太后与儿子汉文帝的感情应极为深厚,而站在汉文帝的角度,他当年正是因为“薄氏仁善”的缘故,被群臣立为新帝,也不愿远离母亲。因此,薄太后就在霸陵附近起陵,母子团聚。

江村大墓K15 出土的部分彩绘着衣式陶俑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第三大看点:汉文帝“霸陵”出土的文物有什么特点?

杨博:江村大墓外藏坑出土了“中司空印”“中司空丞”“仓印”“廥印”“器府”“车府”等明器官印。这些出土官印的外藏坑是承秦而来,秦始皇陵也发现了180多座外藏坑,段清波先生曾认为,这些陪葬坑是秦始皇“将皇帝专制的中央集权体制下的中央政府管理机构模拟、设置在地下”(段清波《外藏系统的兴衰与中央集权政体的确立》,《文物》2016年8期)因此,江村大墓这些外藏坑也应当是模拟官署机构的。

根据目前报道来看,已发掘的8座外藏坑以陶俑、陶盆陶罐等陶器为主,出土的铜器也是滴漏这类日用器,这不禁使人想起《史记·孝文本纪》“治霸陵皆以瓦器”的记载,是霸陵薄葬的鲜明写照。

值得一提的是,出土刑徒俑有宫刑、钳徒、髡刑等多种,不仅印证了刑徒修建陵墓的记载,更为研究秦汉时期的律令刑罚制度增加了生动的珍贵资料。

王楚宁:出土文物有下面三个特点:一是等级最高,是汉代最高等级墓葬。作为皇帝,汉文帝陵得以使用亚字形大墓、陵园等帝陵,大规模的陪葬坑与大量的出土文物也是最高等级的体现。

二是阶层最多,社会各阶层的缩影。霸陵陪葬坑不仅体积巨大,也出土了大量印章与巨量的陶俑,印章印文包括“中司空印”、“车府”、“器府”、“中骑千人”等,是明确的陪葬明器官印,模仿现实官署、府库。陶俑包括了侍女俑、侍从俑等常见俑,也有宫刑俑、髡刑等肉刑俑,还有钳徒俑、戴釱俑等刑徒俑。

三是与史相印,相关文献记载得到了证实。《史记·孝文本纪》载:文帝“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在目前已发现的陪葬品中,确实以陶器居多,金银装饰者较少。另外陪葬坑中发现的铜钱,也印证了《史记·酷吏列传》《汉书·张汤传》所载,汉武帝元鼎元年或二年(前116、115)“会人有盗发孝文园瘗钱。”裴駰集解引如淳曰:“瘗埋钱於园陵以送死。”

江村大墓K27 出土的刑徒俑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陶窑遗址出土的筒瓦及瓦当组合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江村大墓K27出土铜齿轮、铜构件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江村大墓K27三维正视影像图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第四大看点:汉文帝“霸陵”与其他汉朝皇帝陵墓有什么区别?(从规模、形制上来看)

杨博:霸陵与汉高祖长陵、汉景帝阳陵、汉武帝茂陵等西汉帝陵形制要素相近,平面布局相似,整体规模相当,但是其双重陵园、帝陵居中、外藏坑环绕的结构布局,与汉高祖长陵、汉惠帝安陵显示出明显的差异。

因此发掘者指出,霸陵的双重陵园、帝陵居中、象征官署机构的外藏坑围绕帝陵布局等,均为西汉帝陵中最早出现,表明了皇帝独尊、中央集权的西汉帝国政治理念的初步确立;霸陵平面格局上承长陵、安陵的“无为而治”,下启阳陵、茂陵,平陵及杜陵的“独尊儒术”,是西汉帝陵制度发展演变的关键环节。

王楚宁:霸陵因不厚葬,且远离咸阳原,历史上遭受盗掘较少。

汉文帝遗诏说“厚葬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汉书·王莽传》载,赤眉攻入长安,“烧长安宫室市里……宗庙园陵皆发掘,唯霸陵、杜陵完。”《后汉书·光武帝纪》记载光武帝刘秀言“古者帝王之葬,皆陶人瓦器,木车茅马,使后世之人不知其处。太宗识终始之义,景帝能述遵孝道,遭天下反复,而霸陵独完,受其福,岂不美哉!”汉文帝曹丕《终制》也说“汉文帝之不发,霸陵无求也。”

霸陵在历史上曾于西晋被盗,《晋书·索綝传》载西晋未年,战乱不已,长安饥民“盗发汉霸、杜二陵,多获珍宝。”以致于晋愍帝惊奇不已,问索綝:“汉陵中物何乃多尔?”索琳对曰:“汉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天下贡赋,三分之一供宗庙,一供宾客,一充山陵。”此次霸陵的考古发掘,印证了霸陵虽不厚葬,但仍为举国之力建造的历史实况。

探方航拍照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第五大看点:汉文帝“霸陵”位置被确认,有何重大意义?

曾磊:霸陵的位置的确认,意味着西汉所有帝陵的位置问题已经基本解决。霸陵是汉代陵墓制度形成期的关键环节,霸陵位置的确认和相关考古工作的展开,为研究西汉帝陵制度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更为可靠的考古文物资料。同时,霸陵也有其自身的特色。汉文帝要求薄葬,其陪葬物品或体现出与其他帝陵不同的特点。汉文帝也是西汉唯一安葬在自己亲生母亲附近的帝王,霸陵与薄太后南陵的关系也值得研究者注意。

杨博:霸陵被确认的意义一是否定了“凤凰嘴”为汉文帝霸陵的传统认识,明确了汉文帝霸陵的位置,也因此解决了西汉十一陵的名位问题。

二是江村大墓及其周边的遗迹,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陵区,与汉高祖长陵、汉景帝阳陵、汉武帝茂陵等西汉帝陵形制要素相近,平面布局相似,整体规模相当,特别是霸陵的双重陵园、帝陵居中、象征官署机构的外藏坑围绕帝陵布局等,专家认为这奠定了西汉中晚期帝王陵墓制度的基础,对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制度的深入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王楚宁:西汉帝陵实行帝、后“同茔异穴”合葬制,即帝陵、后陵位于同一陵园内,或帝陵陵园、后陵陵园于同一陵园内。

霸陵在早期文献中相对明确,在灞河西岸(《三辅黄图校证》就其水名,因以为陵号。)只是由于后世学者的失误,导致了汉文帝陵确切位置出现偏颇,但窦皇后陵的准确位置一直比较清楚,这也将汉文帝陵确定在了一个相对范围内。

此次霸陵位置被确定,最直观的意义,是确认了汉文帝陵的确切位置,证实了早期历史文献的记载,也纠正了较晚文献的谬误。

还有就是,霸陵配套地面建筑,也可以以汉文帝陵为原点,进行考古。《咸宁县志》记载霸陵“周围三百丈”,应是指陵园范围。《长安志》卷十一记载,霸陵北部有“孝文庙”,即汉文帝的陵庙,建于景帝元年(公元前156年)。

更重大的意义在于对陵墓的保护。近年来,盗墓活动愈发猖獗,盗墓贼手中的工具也愈发凶狠。比如同是西汉帝陵的“云陵”钩弋夫人墓,就遭到了盗掘。公安干警正是在破获云陵盗墓案的同时,牵出了江村大墓盗墓案。据盗墓贼交代,在盗掘江村大墓时,使用了炸药。考古发掘也证明了这一点,在霸陵的陪葬坑里有爆炸后留下的坑洞,对文物造成了极大损坏。此次霸陵准确位置的确认,使我们能更好、更准确地采取措施,保护好这一重要陵墓。

南陵K1出土铜钱、铜环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南陵K1出土的金饰小件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原标题:《【考古现场】汉文帝“霸陵”五大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