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研究院,撑起中国航天空气动力事业一片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5周年,也是中国航天空气动力事业创建65周年。作为中国航天空气动力学发源地和我国第一个大型综合性空气动力学研究与试验基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十一院在我国航空航天飞行器及型号装备研制中一直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发挥着先导性作用。

01

抚今忆昔 峥嵘岁月铸辉煌

65年来,一代代航天气动干部职工栉风沐雨、顽强拼搏、敢闯敢干、勇于创新,不忘航天报国初心,牢记航天强国使命,为型号研制和国防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全体干部职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助力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中国航天事业取得良好开端,有力巩固了我国的大国地位;改革开放时期,全体干部职工无私奉献、集智攻关,为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型号装备研制的成功作出了突出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全体干部职工开放创新、勇于攀登,推动“长征五号”“嫦娥”“天问”“天和”等重大型号任务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艰苦奋斗,助力中国航天事业取得良好开端。1956年12月,在空气动力学家钱学森的大力倡导和亲自主持下,我国第一个空气动力学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空气动力研究室在北京西郊诞生,包括庄逢甘在内的多位气动专家带领18名青年学子开始了艰辛的创业。1959年,研究室扩建为北京空气动力研究所,一大批大学毕业生、技术人员和军队干部来到云岗,掀起国家空气动力试验基地的建设热潮。

上世纪60年代,面对内外交困的国情,航天气动干部职工奋发学习、深入实践,自主设计和建造风洞,探究试验方法,依靠自身力量,建成我国第一个设备配套、技术雄厚的大型空气动力研究与试验基地。

上世纪70年代,航天气动干部职工积极投身于被誉为“淮海战役”的第一代远程导弹研制任务,开展气动问题攻关,为突破“热障”、确保我国自行研制的洲际导弹成功飞向太平洋作出了重要贡献。

集智攻关,支撑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任务圆满完成。上世纪80年代,攻克“黑障”的战役打响,航天气动干部职工在克服“黑障”的探索中奋力前行,为型号研制铺平了道路。

上世纪90年代,通过大量风洞试验和计算,航天气动干部职工解决了神舟飞船气动外形、气动力和气动热问题,为载人航天工程的顺利实现扫清了气动障碍。

2004年10月15日,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宣告成立,航天空气动力事业开启了新篇章。十一院坚持“求真务实、自主创新”,空气动力技术研究与试验水平不断提高,完成了以“973”“863”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形成了一批高水平的标志性成果。同时,在气动技术的支撑下开拓了中短程无人机、中大型飞行器以及太阳能高空无人飞行器等特种飞行器研究领域,跨入我国无人机研制先进单位的行列;环保产业从烟气治理逐步拓展到水处理、固废治理等业务领域;测控产业系列新产品研制能力快速形成,无人机配套产业化能力不断增强……形成了空气动力、特种飞行器、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勇于攀登,推动各项事业稳步迈向高质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十一院以国家战略为牵引,聚焦建设航天强国目标任务,积极履行强军首责,不断夯实国家战略安全基石。

十一院发挥气动技术优势,保障国家重点型号研制,完成以2米级高能激波风洞、1.2米常规高超声速风洞和1米高超低密度风洞为代表的风洞建设,建成新一代风洞体系;50兆瓦电弧风洞高功率、长时间运行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为我国国防建设作出重要贡献;完成低速风洞动态模拟试验平台建设,低速风洞动态试验技术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建成FD-16风洞并实施了能力提升工程,填补了我国常规风洞模拟能力的空白;大功率电弧加热自由射流平台首次点火成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在强大的空气动力研发创新体系支撑下,十一院逐步成长为国家中大型无人机产业骨干力量,包括彩虹无人机、临近空间新动能无人飞行器、水下航行器等为主的系列化无人装备产品加快向通用化、系列化、智能化发展的步伐,创新优势不断凸显。彩虹无人机实现国内A股上市,搭建起京、津、浙三地联动的产业格局,产业链拓延和产业化能力显著提升。

十一院在无人机领域深耕细作,打造出“彩虹”系列无人机,广泛应用于侦察监视、精确打击、电子对抗和协同作战等多种作战任务,技术创新、设计集成、产品性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通过面向市场、面向用户需求产品的更新迭代,“彩虹”无人机建立起全球MRO售后服务体系,从交付产品向交付战斗力转型。至今,“彩虹”已发展成为国内型谱完善、功能齐备、实战经验丰富的无人机品牌。作为中国最先大规模用于实战的无人机,“彩虹”无人机累计执行任务、总航时不断创造最新纪录。“彩虹”已成为世界一流无人机的代名词,是一张响当当的“大国名片”。

02

以史为鉴 砥砺奋进谱新篇

中国航天气动事业65年的发展历程,深刻揭示了“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航天气动干部职工鉴往知来,向史而新,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和“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奋力逐梦,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努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自立自强,勇攀科技高峰。十一院最初成立时仅有少数技术骨干,研制条件从零起步。多年来,十一院在挑战中实现跨越,在艰辛中铸就辉煌,一步一个脚印,久久为功,推动中国航天空气动力事业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自立自强、勇攀科技高峰是十一院全体干部职工一直坚持和努力的方向,作为火星探测器气动工作主要承担单位,十一院建立起火星探测器气动布局设计与火星大气环境静动态气动特性评估能力,突破火星环境地面模拟与气动参数获得技术,为火星探测器设计提供基础技术支撑。

航天气动事业65年的发展历程是不断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从一次次挫折中奋起、在一次次挑战中前行的历史。航天气动干部职工将继续激扬与困难斗争到底的气概和无所畏惧的气魄,加快推动全面形成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发展的新局面。

稳扎稳打,夯实立院根基。气动技术支撑航天航空飞行器发展,是十一院发展的根基,也是十一院的责任。不论何时,十一院“气动先行官”的使命都不曾改变。十一院始终坚持主业发展,坚持基础技术研究。

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集团公司优化科技创新体系“独立性、完整性、专业性、系统性”的相关要求,十一院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先后成立了创新与应用中心和空气动力科学中心两个“特区”,由此构建了基础研究、概念创新、技术创新和技术集成的全链条创新体系,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加强空气动力基础性、前瞻性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空气动力在型号研制中的创新引领作用和在产业发展中的协同带动作用,夯实立身之本,筑牢立院根基。

创新创造,坚持改革蜕变。十一院在夯实根基的基础上,坚持创新,锐意进取,聚焦主责主业,全面深化改革。积极布局以院所为技术创新主体、公司为产业发展主体的产业链方案,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向内聚焦强军首责,向外打开发展空间,最大化地将自身技术要素与市场要素结合,构建“气动+”一体化产业新体系。

环保产业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在等离子固危废处置、河道坑塘整治、工业废水治理等多个领域进行开发和探索。

测控产业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加快产品转化,完成基于相位敏感光时域原理的光纤管道安全检测系统样机研制;完成3D打印增材制造股份制改造、产业化应用;完成小型无人机便携式地面站样机研制,借助无人装备产业链配套,带动自身转型发展。

十一院还积极服务国民经济建设,为东风汽车集团设计建造了国内首座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环境风洞,推动实现汽车工业体系试验相关设备的国产化;为国家体育总局建造了国内首座体育综合训练风洞,通过风洞试验优化运动员技术动作,为奥运夺金提供硬核科技支撑;关注民生领域,与海尔集团、格力集团在家电领域开展合作,利用空气动力学原理优化家电设计,降低噪声,减少碳排放,努力为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和增加人类福祉作出更大贡献。

03

放眼未来 坚定信心勇作为

回首来时路,苍苍横翠微。展望新征程,逐梦再出发。

2021年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年,也是全面建设航天强国的关键一年,十一院迎来新的战略机遇,也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发展环境。

新征程上,十一院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进一步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的领导作用。站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高度,自觉肩负起加快建设航天强国的历史使命,确保我国航天空气动力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奋勇前进。

新征程上,十一院必须紧紧围绕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空气动力学研究机构和特种飞行器产业公司,成为空气动力和无人装备技术及产品创新发展的引领者”的基本定位和远景目标,立足新发展阶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把握好“惟有成功才能专注发展,惟有奋斗才能实现发展,惟有创新才能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聚焦主责主业,全面深化改革,推动航天事业高质量发展。

新征程上,十一院必须优化产业结构,努力构建高质量协调发展新格局。气动关键领域研究能力和水平达到世界一流,新概念飞行器及系统级项目培育成果显著;特种飞行器产业成为国内一流设计、制造和服务一体化运营商,保军强军能力显著提升,产业辐射作用明显;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实现优进劣退和市场化转型,质量效益达到行业领先;基本建成以气动基础研究为核心,气动创新、特种飞行器和航天技术应用高质量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新征程上,十一院必须完善从基础研究、技术攻关、系统创新到产业应用的一体化创新体系,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以气动核心技术支撑引领型号创新发展,特种飞行器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可控,增强产业造血能力,掌握领域核心技术。

新征程上,十一院必须以国家型号需求为牵引,以学科发展为基础,以现代化、数字化为方向,打造一流的航天气动核心能力体系、特种飞行器产业链体系。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完善差异化考核评价体系和收入分配激励机制,打造结构优化、配置科学、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

对历史最好的纪念,就是创造新的历史。

未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集团公司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十一院干部职工定当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只争朝夕、接续奋斗,不负韶华、不辱使命,带着光荣与梦想奔赴下一站辉煌,为推动航天强国建设、支撑世界一流军队建设贡献新的更大力量。

文图/航天科技集团十一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