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德康:45年二次创业,波司登“浴羽重生”

高德康:45年二次创业,波司登“浴羽重生” 原创 管理视野 复旦商业知识

本文节选自即将发售的

《管理视野》12月刊

汽车从高速公路驶入常熟,一路上,印着波司登宣传语的巨幅广告牌、灯箱牌接连不断。从常嘉高速下来,几分钟车程即可到达羽绒服品牌波司登的总部所在地。总部往东三五公里的康博村,以前叫山泾村,是波司登创始人高德康出生的地方,也是波司登的诞生地。

近半个世纪前,高德康从这里白手起家,11个人、8台缝纫机“织”出了一个“羽绒服帝国”。20世纪90年代末,波司登已经成为知名品牌,高德康个人出资1.3亿元建设了康博村,沿袭了中国古代士贤回馈乡里的传统。

2021年10月末,波司登首创的风衣羽绒服“引爆”了时尚圈,这款将风衣与羽绒服两个不同品类巧妙融合的产物,同时兼具功能性与设计感,成为这个寒冬的羽绒服市场新宠。在距离波司登总部约十分钟车程的产品生产、仓储及物流中心,我们见到了这款新品从制作、加工到分拣、打包的完整流程。

在这里,每一件羽绒服的制作都被拆解成一百多道工序。一台台大型模板缝制机前面,工人将裁剪后的布料铺盖在按设计版式制作而成的模具之上,启动机器,短短几秒,衣片便已经缝制完成。所有的零部件缝制完成后,都会通过智能吊挂系统,按流程进行成衣缝制,一切都显得有条不紊。高德康陪我们在车间进行参观,并向我们介绍道:“通过自助开发的数字化生产管理软件,以及智能化的充绒机、模板机,车间的核心工艺超过60%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

时间回到2018年,波司登以独立品牌身份亮相纽约时装周,随后又陆续推出多个国际顶尖设计师联名系列,签约“Z世代”钟爱的年轻代言人。这次转型在集团内部被称为“二次创业”,使波司登重新回到主航道,成效也很明显:波司登近三年的财报数据表明,集团年营收在2019年突破百亿元人民币,并逐年攀升。

初见高德康,很难把他与印象中鼎鼎大名的“羽皇”相联系,一身深色西装搭配黑色羊绒衫的他,显得低调、沉稳。而当他开口分享,滔滔不绝地讲起波司登45年创业历程与点滴发展,一切才变得有迹可循。

蒋青云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市场营销学系教授

高德康

波司登创始人

集团董事局主席兼总裁

对 话

01

从消费者逻辑出发

积极响应市场

蒋青云 :我们关注到,波司登生存扎根在中国传统农村,从农村走向全球,跨度比较大。这样的跨度,我认为体现了您在商业和管理上面的想法。很多企业做大以后,可能就跟农村没什么关系了,但波司登在农村还是有非常深厚的根基。

高德康 :我本身就是做裁缝的,我爸爸、爷爷都是裁缝。1975年,我在上海一位老教授家里做裁缝,那时候我20岁出头,在他们家的一份报纸上看到中国登山队“登顶珠峰”的新闻,对我触动很大:第一是他们穿的登山服吸引了我,第二是他们“勇攀高峰,永争第一”的精神和我本人的性格很像。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羽绒服,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心里埋下了要做羽绒服这种功能性服装的种子。

1976年秋天,那时候我和父亲商量,村里有几个裁缝都是残疾人,做不了重体力的农活,为什么不把他们和其他一些裁缝都组织起来,让大家都有活干、有饭吃?在生产大队的支持下,我租用了老中医家的一个四合院,搭了一个简易棚,包括我和我父亲在内的11位农民,用8台缝纫机组建起了白茆山泾村缝纫组。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小平同志提出了改革开放,带来看脱贫致富的新希望。我们把山泾村缝纫组改建为“山泾服装厂”,开始为苏州和上海的企业做来料加工。刚开始的几年,我都是自己骑着自行车往返上海拉单送货,有的时候晚上骑自行车,没有路灯,又是石子路,那种情况真的是非常艰难,但还是要坚持下去。

往返上海,一个来去就是200公里,12个小时,不顺的话要15小时。但不是空车,还要拉东西。为了装货方便,我在自行车上改装了一个架子,这样就可以把100多斤的衣服固定好。去的时候带上加工好的100多斤重的服装,在上海跟厂家联系业务大概需要5个小时,之后再驮着一百多斤的面料,连夜骑车回村里。早上5点多出门,要晚上十一二点才到家。

1982年,我在上海发现一种盘花扭扣、中西式结合的棉袄罩衣,品牌叫“圣诞”,我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这个品牌的厂家,通过80件服装试加工,拿到订单。这也是我们第一次开始做高品质的品牌服装的代加工。

我们速度快,做的产品好,我整理出一套“一二三法则”:一个人做三个人的工作,拿两个人的工资。我们80个人的产量,超过了同时期的海门工厂240个人的产量,也超过了主厂和其他联营厂的总和。

从1976年一路从零开始做过来,我们始终是跟着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发展,企业的发展和时代的发展同频共振。企业做大了以后,必须要按照制度来,必须要有强大的组织能力。企业的人才和团队建设是非常重要的,没有人才,再好的机制也没有用,有了合适的人才,好的机制,企业才能健康发展。我经常说,制度管人、流程管事,而文化是核心驱动力。组织、人才、文化是相关联的,特别是人才和组织的关联决定了组织的强大,没有这点是不行的。

蒋青云 :波司登的组织多年运作下来,已经制度化了。可是,面向未来必须具备一定的弹性,要创新,两者怎么有机结合起来?

高德康 :我一直说企业要与时俱进,不与时俱进就不可能有未来。对企业来说,创新首先要创造价值,如果只是为了创新而创新,那就不叫创新,只是完成任务。今天的创新,明天还可以用,后天还可以用,不断优化,不断迭代,不断往上,这才是创新。

创新要求组织不断地学习,学习中间有知识,知识变成智慧,然后在做事情的过程中一遍遍摸索和优化。一个人想往高处走,必须有知识的支撑,有能力去胜任(这个岗位),要不断地学习创新,并且把这些都变成实践过程中的智慧,那么他一定能做出成果来。这个结果不是今天完成任务了(就结束了),完成任务是第一步。另外,创新最关键的是企业的文化,创新的企业文化理念深入人心,文化转化为行动,才能说这是成功的。

我理解学习型组织,这里的“学”不是全部学,要有针对性地学。十个人来学习,做出来的东西都不一样,有的人可能学了以后马上“化学反应”,会结合实际创新。所以我认为针对性学习非常重要,自己不断努力,在过程中深挖。

蒋青云 :羽绒服要做得好看,要做得时尚,这涉及我们对市场的观察和洞察能力,把握了外部的流行趋势要转化为我们的产品,然后去响应市场。今天波司登是怎么做的?

高德康 :产品有深度才能支撑品牌的高度。这两年,我们的设计师首先要去了解高端奢侈品市场,脑子里有高度,有格局,这样他脑子里的东西就不一样了。所以我经常要求我们的设计师要到市场一线,人的灵感发挥一定是在市场一线出来的,不在现场灵感是空的。场景造就灵感,灵感出来,创意也就出来了,最后再沉淀成为主题、成为系列。这就是市场触觉,它非常重要,一定要沿着消费者逻辑思维去走,懂消费者的想法,懂消费者的感觉,再往上引领。

02

管理系统升级

二次创业回归主航道

蒋青云 :品牌创立至今45年,当中有一些起起伏伏,对于您个人来说有没有很大的挑战,您当时怎么过来的?

高德康 :1993年的时候,我们企业发展得非常好,在国内华东地区做得风生水起,“波司登”自主品牌在俄罗斯等市场也有很好的销售。1994年,我们开始尝试用自主品牌“波司登”开拓北方市场,聘请了一个熟人介绍的、对东北市场比较有研究的设计师,全面负责操盘北方市场,然后花大价钱买进面料,生产服装。很快,市场上的坏消息传了回来:发出去的羽绒服迟迟卖不动。到1994年冬天快结束的时候,工厂生产的23万件羽绒服只卖了8万件,而且,卖出去的8万件羽绒服,我们联营的“秀士登”羽绒服品牌卖了7万件,而波司登自己的品牌,只卖了1万件,这次危机,让我更加感受到品牌的重要性,一样的产品,贴上不一样的品牌,销量完全不一样。当时,2000多万元的产品全积压在仓库里,要账的供货商、加工厂天天堵在厂门口,银行800万的贷款也上门催账了,企业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

1995年,我到东北市场考察,发现颜色、面料、款式、版型、工艺,全都有问题。而且当时的羽绒服有一个通病:过于臃肿,缺乏轻便舒适感和时尚感。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产品创新,我们采用国外进口的最先进的环保哑光染色面料,面料质量好,不褪色;增加内衬密度,减少钻绒现象;改进服装款式及版型,加入时尚元素,更适合消费者的需求。同时,把当时普遍采用的40%左右的含绒量增加到60%-70%,并选用蓬松度更高的优质绒,增加含绒量、锁定蓬松度,这样羽绒服更轻薄、更保暖、更时尚。像这种创新,可以沉淀固化下来,波司登一直用到了现在。其次,市场调研和渠道,同样也是重中之重。

1995年夏天,我们在北京王府井百货开展了第一次反季销售。反季销售是当时的一个新理念,很多人觉得夏天卖羽绒服,匪夷所思。但是我认准这是一个重大机遇,借这次反季销售的机会,我把波司登的品牌知名度打出来了。最多的一天,波司登在王府井百货销售了780件,红白蓝三色带五角星的外拎袋,非常时尚,视觉冲击力超强,让人印象深刻、过目不忘。北京王府井百货拎着波司登外拎袋的消费者们成了波司登最好的“移动的广告”,当时两个月卖掉了2.5万件羽绒服,回款500万。

产品是深度,渠道是宽度,决定品牌的高度。我们从品牌、产品、渠道,全面革新。1995年,波司登生产了68万件、销售62万件,增长近8倍,全国销量第一。同年,我们获得了俄罗斯圣彼得堡国际博览会金奖,得到了国际市场的认可。

正是通过反季销售、品牌的引领、产品设计与工艺创新、渠道升级等途径,我们在困境中重生,应对这场危机,也深化了波司登“不怕困难、永争第一”企业精神的内涵。所以,我经常说,没有1994年的这场危机,也许就没有波司登的今天。

蒋青云 :2014年波司登又一次遭遇了巨大的危机,能否回顾下当时的状况?

高德康 :2014年也是很糟糕的,那个时候波司登又一次跌到了谷底。2007年集团在香港上市之后,我们急于做大规模,扩大品牌版图,想以此来化解羽绒服“看天吃饭”的风险,于是开始进行多元化扩张。此后,集团公司非羽绒服业务占比明显提升,战略不聚焦,资源严重分散。事实上,盲目做加法,我们什么都想做,丢掉了战略的取舍,由于资源有限,什么都做,注定什么都做不好,波司登品牌的能量和消费者认知在弱化。那几年我自己也有所懈怠,放松了对企业的管理和掌控,战略发展方向在落地过程中有所偏移,导致在短期行为和长期主义的平衡中,在经营目标和品牌成长的博弈中,短期行为和经营目标明显占了上风,品牌能量被严重透支。那几年,在消费者心目中,波司登变成了“爸爸妈妈穿的羽绒服”,品牌急剧老化、品牌势能下降,和时代主流用户渐行渐远。我们下决心彻底砍掉了男装、家纺等多元业务版块,提出“聚焦主航道、聚焦主品牌”的战略方向。这叫“壮士断腕”。现在回头来看,品牌和用户脱节,这是企业发展最大的危险。

蒋青云 :目前波司登的消费者画像是什么样的?

高德康 :“波司登变年轻了”,成为不少人对于我们的全新印象,不再只是父母们爱穿的羽绒服。我们也看到在一线和新一线城市,40岁以下消费群体占比近七成。

03

国货崛起

开启品牌跃升的下半场

蒋青云 :您如何看待国内羽绒服市场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潜力与方向?

高德康 :波司登努力45年,为品牌创造了全球领先的绝佳战略时机。品牌想要永立时代潮头,就一定要因势而变,顺势而为。我们将重点发力三大核心,即品牌、产品和渠道。在品牌引领上,深挖品牌内涵,讲好品牌故事,实现品牌势能价值最大化。在产品领先上,加大顾客研究和研发投入,以“高”和“值”的产品,赢得时代主流用户选择。在渠道升级上,从渠道结构、质量和效率切入,实现用户体验价值最大。

蒋青云 :后疫情时代,如何应对新挑战?哪些新机遇您认为值得把握?

高德康 :当下,外部环境各种不确定因素交织。在所有不确定性中,我认为有两个非常确定的机会。一个是数字化。数字化本身,就是企业从上至下、管理思维的重塑,不仅是前端服务消费者的能力,还有后端研发设计、先进制造、供应链管理的智慧。数字化转型是波司登未来的核心发力点。二是内需市场的消费升级。14亿多中国人对美好生活有着更多期待,规模庞大的内需市场潜力还远没有被挖掘出来。扩大内需,引导消费健康发展,国内总需求长期提升,未来的机会点就是我们的突破点。

从长远来看,波司登向中高端转型的趋势和战略不会变。目前,国人在消费领域的文化自信持续高涨,人们越来越爱用国货,国产替代渗透率进一步提升。处于消费领域头部的企业,要把主要精力聚焦在产品创新和价值创造上,努力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盯住一个品类,做到全球领先,以更“高”和“值”的产品以及服务,来满足时代主流消费者的美好生活需要。

□ 采访整理/卡罗

□ 图/采访对象提供

□ 全文将刊发于《管理视野》2021年12月刊,敬请期待。

IFBK 1129 The End

原标题:《高德康:45年二次创业,波司登“浴羽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