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中国科学家 | 毛二可:中国雷达信号处理领域奠基人

#打造中国人自己的“千里眼”

中国雷达、信息处理技术专家

毛二可,男,汉族,1934年1月26日出生,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人,雷达、信息处理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56年,毛二可在北京工业学院(现为北京理工大学)雷达专业获得学士学位;1956年—1961年,担任北京工业学院雷达实验室主任;1961年1月—1980年,在北京工业学院雷达系工作;1980年1月—1983年1月,担任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系雷达研究所所长;1983年1月—1993年,担任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院雷达研究所所长;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毛二可主要从事雷达系统及其信号处理领域的研究。

中学时期的毛二可

1951年,即将从南开中学毕业的毛二可听说了华北大学工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前身)将招生的消息。了解到这所学校设有电机制造专业,一门心思想学习“跟电有关”知识的他很想抓住这个机会。在学校的组织下,他与四位有志于此的同学北上参加了报名和考试。

顺利通过考试的毛二可进入电机制造专业,开始学习发电机、电动机设计。1953年,根据当时的国内外形势,国家重工业部决定在学校设立雷达专业,为国家培养急需的科技工业人才。“就这样,我搞上了雷达,这条路一走就是一辈子。”回顾往事,毛二可感慨地说。

当时,国内的雷达研究尚处在萌芽状态。

1953年,因国家建设需要,毛二可大学所在的电机系班级改学雷达专业,他成为当时全国地方院校中第一批雷达专业的大学生。

1956年,在毕业设计阶段,以他为主的团队成功完成了电视实验发射中心的研究设计,取得了我国邮电部颁发的第一个电视频道执照。

1958年,在他毕业留校任教两年后,又在学校建成国内第一家实验用电视发射台。

1992年,海军试验基地提出研究矢量脱靶量测量系统的需求,要求做一个空间上几乎全方位的测量雷达,能测量导弹与靶标交会的方向和距离。面对这样一个世界级的难题,毛二可并没有被吓倒,带领团队全力投入攻坚。很多实验要求去外场。已经60多岁的毛二可不顾海上风浪的颠簸,坚持跟着靶船到海上航行,就像一名普通的技术人员,经常亲自爬到船上的悬梯上查看每一个细节。

经过八年的不懈的努力,课题组突破了层层乌云,终于完成了雷达定型,这些新式雷达装备部队之后,使导弹能够更精确地命中目标,为赢得战争胜利提供了最可靠的保证。

长期深耕雷达领域,为毛二可带来了一系列成绩与荣誉,作为中国雷达领域的主要领军人之一,毛二可在学术上的每一步突破,都尽尝艰辛。他曾不顾电磁波辐射对人体的危害,累计上机1000多个小时;他曾在雷达实验中因过度疲劳,不小心被上千伏高压电打得满手鲜血、手臂撕裂。

几十年来,毛二可的研究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国家装备与经济建设之中,并有部分装备出口到国外,其水平的先进性既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又树立了科技自信。

“我非常幸运,工作生活在改革开放和迎来科学春天的伟大时代,党和国家非常重视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鼓励我们走创新发展的道路,为我们科技工作者发挥聪明才智提供了广阔空间。”

完整视频戳��

来源:走近中国科学家

原标题:《走近中国科学家 | 毛二可:中国雷达信号处理领域奠基人》